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紫背菜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紫背菜

中文學名: 紫背菜
拉丁學名:Gynura bicolor (Roxb. ex Willd.) DC.
別稱:兩色三七草,紅菜,玉枇杷、金枇杷、白背三七
界: 植物界
門:被子植物門
綱:雙子葉植物綱
科:菊科
亞科:管狀花亞科
族:千里光族
屬:族
千里光族
種: 紫背菜
英文名:Gynura

紫背菜[1](拉丁學名:Gynura bicolor (Roxb. ex Willd.) DC.),別名:紅鳳菜(台灣)兩色三七草(海南植物志),紅菜(台灣)等,為菊科三七草屬多年生草本植物,高50-100厘米,葉片上面綠色,下面干時變紫色,兩面無毛,營養豐富,價值高,且紫背菜生長健壯,抗逆性強,基本上不受病蟲危害,無農藥污染。在中國南方如廣 東、廣西、海南、福建、浙江(浙江麗水一帶稱觀音蒿)、雲南、江西、四川、台灣等地農村栽培,可做藥用和菜用。

簡介

【別名】紅番莧、紅毛番、紅背菜、紅菜、葉下紅、紅玉菜、血皮菜、血匹菜、當歸菜、觀音菜、木耳菜

【來源】菊科土三七屬植物紫背菜Gynura bicolor (Roxb.) DC.,以全草或莖、葉入藥。全年可采。因莖、葉富含水汁,難以曬乾,一般多鮮用。

【性味】甘、辛,涼。

【功能主治】涼血止血,清熱消腫。用於咳血,血崩,痛經,血氣痛,支氣管炎,盆腔炎,中暑,阿米巴痢疾;外用治創傷出血,潰瘍久不收口,疔瘡癰腫,甲溝炎[2]。 早泄 小陰經 陽痿 月經不調 更多功能主治 >>>

【用法用量】鮮品2~4兩;干品0.5~1兩。外用鮮品適量搗爛或干品研末,敷患處。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高50-100厘米,全株無毛。莖直立,柔軟,基部稍木質,上部有傘房狀分枝,干時有條棱。葉具柄或近無柄。葉片倒卵形或倒披針形,稀長圓狀披針形,長5-10厘米,寬2.5-4厘米,頂端 尖或漸尖,基部楔狀漸狹成具翅的葉柄,或近無柄而多少擴大,但不形成葉耳。邊緣有不規則的波狀齒或小尖齒,稀近基部羽狀淺裂,側脈7-9對,弧狀上彎,上面綠色,下面干時變紫色,兩面無毛;上部和分枝上的葉小,披針形至線狀披針形,具短柄或近無柄。頭狀花序多數直徑10毫米,在莖、枝端排列成疏傘房狀;花序梗細,長3-4厘米,有1-2(3)絲狀苞片。總苞狹鍾狀,長11-15毫米,寬8-10毫米,基部有7-9個線形小苞片;總苞片1層,約13個,線狀披針形或線形,長11-15毫米,寬0.9-1.5(2)毫米,頂端尖或漸尖,邊緣干膜質,背面具3條明顯的肋,無毛。小花橙黃色至紅色,花冠明顯伸出總苞,長13-15毫米,管部細,長10-12毫米;裂片卵狀三角形;花葯基部圓形,或稍尖;花柱分枝鑽形,被乳頭狀毛。瘦果圓柱形,淡褐色,長約4毫米,具10-15肋,無毛;冠毛豐富,白色,絹毛狀,易脫落。花果期5-10月。

生長環境

溫暖濕潤的氣候,不耐寒,當氣溫低於10度時即停止生長。紫背菜耐肥耐濕、喜濕潤、疏鬆肥沃、富含有機質、地層深厚的土壤。生于山坡林下、岩石上或河邊濕處,海拔600-1500米。

分布範圍

紫背菜最早產於中國南方,分布於雲南(麻栗坡、屏邊、西疇、福貢)、貴州(望謨、貴陽、福泉、荔波)、四川、廣西(平樂、富川、賀縣、蒙山、岑溪、北流、靈山、防城、上思等)、廣東(懷集)、台灣(台北、宜蘭)。印度、尼泊爾、不丹、緬甸、日本也有分布。

栽培技術

繁殖方法

扦插:這是栽培中普遍採用的方法,在華南地區周年可進行,其他地區以4~8月份為宜。若用保護地栽培則同樣可進行周年扦插。 扦插前要準備好苗床,選土層深厚、肥沃而疏鬆的砂壤土進行耕翻、耙平,作為1.2~1.3m寬的畦,畦高20cm,畦長20m左右。從母株上選擇生長充實的枝條剪下做插條,每根插條長10cm左右,剪口削成斜面,插條上端留2~3片葉,下端葉片剪除。扦插時,先用一小棍與畦面成45度角斜向插入,抽出小棍,再將插條順勢插入,入土深5~7cm,用手按緊土,使插條與土緊密接觸。扦插完後立即灌透水,經常澆水,保持土壤濕度80%以上,約1個月左右,新根長出即可移栽。也可直接在定植地上扦插。若繁殖少量植株,還可用瓶子裝水進行水插,約半個月即可長出根系,即可栽種。

分根:早春2月份萌芽前,將地下宿根挖起,分切成數株,栽於苗床或定植穴內,勤澆水保持濕潤,亦可長出新株。

定植

苗床中經扦插或分根繁育的苗子,約40~50天即 可定植。 為了獲得高產和優質產品,紫背菜宜選擇土層深厚、肥沃、 富含有機質,夏季烈日曝曬少、冬季又較溫暖的地方。要求地勢 高燥、不積水、地下水位60cm以下。選好地後,要進行深翻, 並施基肥,每667平方米施腐熟欄糞3000~5000kg,石灰200kg,草 木灰100kg,然後做窄畦,哇寬0.6~0.9m,高明cm,長30 m左右,每畦種2~3行,行距30cm,株距15~20cm,栽植 深度比苗床深2~3cm。栽後立即澆水,促進成活。因苗子根 系較弱,移苗時儘量帶土、少傷根。

田間管理

肥水管理:剛定植,要注意澆水,保持土壤濕潤,一星期 苗子成活後,即要澆5%左右的稀薄糞水,或0.1%的尿素溶液。 定植後30~40天即可開始採收,每次採收後都要施一次追肥, 用30%的稀糞水或2%的尿素溶液潑澆。每採收2~3次,要補 充一些磷鉀肥,如撒施草木灰100kg/667平方米,或鈣鎂磷10kg/ 667平方米。 澆水很重要,除結合施肥澆水外,還需要根據天氣補充澆 水,尤其是7~9月份,溫度高而乾旱,每天都應澆1~2次水。 使枝葉生長旺盛,色澤鮮艷,質脆嫩。

中耕除草和培土:每次採收後或是大雨過後,澆水過後, 都要進行中耕,使土壤疏鬆,以促進根系生長和腋芽萌生,並且 剷除雜草,節約養分。同時要進行根際培土,將行間的土逐漸向 根部培土,促使不定根的抽生和根芽萌發新株,並有利於保護根 系越冬。

小棚覆蓋:增加冬季產量:當氣溫下降到15度左右時, 紫背菜生長緩慢,隨着氣溫下降至打霜,即地上部分枯死。為了 延長採收期,達到周年上市,10月下旬開始進行小棚或大棚覆蓋,這樣可以周年採收。

採收

移植後,約25天左右就可開始採收。採收上部嫩莖葉7~8片,長約15厘米,第一次採收時,在莖基留2~3節,使新發生的嫩莖略呈匍匐狀,經半個月後又可進行第二次採收。從第二次採收起莖的基部只留一節,這樣可控制植株的高度和株形。南方冬季生長較慢,每月採收一次。北京地區4~10月份均可收穫,8~9月為採收旺[3]

營養成分

紫背菜主要以嫩梢和幼葉作蔬菜食用, 營養豐富,每100克乾物質含1.44~3.0克、0.17~0.39克、2.83~4.63克、0.92~1.06克、13.4~ 25.2ppm 、26.0~ 75.2ppm 、4.77~148.7ppm 、39.8 ~ 90.7ppm 、129.1 ~209.7ppm,維生素C粗蛋白含量也不低。 為菊科千里光族菊三七屬植物。原為華南地方野菜,紫背菜已經作為新品種蔬菜在全國推廣。葉較大,通常狹長,邊緣有不規則的波狀齒或尖齒,上面綠色,下面紫紅色[4]

相關菜譜

紫背菜生長健壯,抗逆性強,基本上不受病蟲危害,無農藥污染。其嫩枝葉做菜,質脆嫩,具有菊科類植物的特殊清香,風味獨特。 民間認為紫背菜有涼血、去虛火的功效,是一種有益於人類健康 保健蔬菜。可炒食、做湯、打火鍋,具特殊香味,鮮嫩可口,炒食加腐乳、沙茶醬等佐料,獨具風味。

視頻

農村這種植物,農民都知它是「紫背菜」能吃,卻不知它是草藥能用

紫背菜 補血菜 觀音菜 刺梨種苗 補腎菜 特種蔬菜 養生蔬菜

參考資料

  1. 紫背菜,新浪網,2013-01-02
  2. 紫背菜的功能主治,中醫世家
  3. 紫背菜的功能主治,蔬菜種植 - 黔農網,2019-02-16
  4. 紫背菜的功效與營養價值,蔬菜種植 - 黔農網,2019-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