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羅寄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羅寄一
羅寄一
出生 1920年
中國天津
逝世 2003年
國籍 中國
別名 江瑞熙
職業 詩人,翻譯家

羅寄一,(1920年-2003年)生於天津,原名江瑞熙,祖籍安徽貴池,一九四三年畢業於西南聯大經濟系。四十年代在桂林重慶的《大公報·文藝》和昆明《文聚》上面發表過新詩和散文。一九四九年後為新聞從業人員,有多種譯著問世。就四十年代中國新詩的文學版圖而言,羅寄一應屬於西南聯大詩人群系,詩作數量不多,迄今沒有進入研究者的視野。[1]

主要作品

▪《詩經
▪《音樂的抒情詩》
▪《珍重》
▪《在中國的冬夜裡》
▪《一月一日》
   ▪《角度之一》
▪《詩六首》
▪《月·火車(之二)》
▪《狂想序》
▪《詩》
▪《五月風》
▪《序——為一個春天而作》[2]

寫作風格


作為中國著名的詩人,翻譯家。羅寄一的詩意象繁美,富抒情的樂趣和圓渾的哲理。他的心中徘徊着一個「幽靈」,一個尋索靈魂的現代人。他被個體生命在「現代」所須應對的難題死死纏住:如何擔當歷史傳統的重負、肩負起人類的莊嚴的職責?如何抵抗群體對個體的虐殺而保持「存在的本真」?如何承受時代的危難幷且從破碎的生活中尋回生命的意義和尊嚴?如何肉搏身內身外的無窮的黑暗、為一顆孤寂的靈魂尋找託身的屋宇?表現「尋求現代認同」,因此成為羅詩的拿手好戲。不難理解,「歷史」、「宇宙」、「人類」、「上帝」等宏大語詞何以在其詩里頻現,而且與靈魂的歸依、愛情的苦澀、生命的意義等私己性的問題重疊。 [3]

作品評價

《詩六首》
從表面上看,愛情敘事應是主線,但詩人擺脫青春的哀怨和愛情的感傷的套路,導向對生命意義的思考和對人類命運的承擔,一望而知走的是穆旦、王佐良將愛情詩「智性化」的路子。個體生命在現代世界的意義根據問題,乃是羅寄一念念不忘的主題。
《在中國的冬夜裡》
城市鄉村、歷史與個體進行對照,它揭示的殘酷世相瓦解了流行的意識形態,暗示這種情形是亘古的規律:「城市漫布着凌亂的感傷,躲避在搖搖欲墜的閣樓里,風吹打他們戰慄,那無辜的血液,正泛濫着龐大歷史中渺小而真實的課題。」
《一月一日》
是關於[[元旦的隨想,但抽掉了我們習見的喜慶色彩,而是呈現一個蕭索暗淡的世界
《月·火車(之一)》
從乘坐列車的「我」的角度來傳達見聞與感受。但詩人的用意不在重複古人的「玩月」雅致,而由此聯想到傳統勢力的沉重、人間秩序的混亂與和存在決斷的艱難。
葉維廉的評價
羅寄一的詩具有反思與內省的氣質,伴隨散漫的自由聯想,聲音呈現斷續、跳躍、曲折的特色。此種詩風衝擊着讀者的閱讀期待,正如葉維廉所說:「因為詩人自言自語,他是隨時可以自由換位的,有時可以向空虛說話,有時轉向內心,有時假想有個聽眾,所以有互相對答的語態,而事實上,他是自己和自己說,所以是半對話題,把自己問的問題往往省略了,卻把答案說出來。所以說,抒情的聲音,是斷續如夢的,有些話說一半就不需說下去,便跳躍到另一個層次去,尤其是以主觀內心世界為主的詩,即就以外在世界起興的,詩人隨時換位換聲音的情況是常見。」 [4]

經典作品

《序——為一個春天而作》
這首長詩是羅寄一最值得探討的作品。本詩包括四個章節,新與舊、生與死、吶喊與仿徨、悲憤與欣悅、回顧與前瞻、私人世界與公共事務等糾葛一處,形成一個磅礴而曲折的「情緒的迷宮」,淋漓盡致地展示「現代性」予人的無窮困惑。 評價: 「醜陋的眼睛」這個特寫鏡頭迅速把身體與國族聯繫起來,點出人間的一切都有病態意味,「魔術棒」暗示日常生活的支離破碎,「呼吸的理由」比喻存在的意義,形而上焦慮緊跟着社會性的苦惱。但希望依然存在。從生活的苦難里掙紮起來,年青而哀怨的「羔羊」看見「歷史夾縫」里的光明,雖然由於「取火者」隱退到黑暗裡,能否得到火種尚未可知。但「祝福使者」(春天)帶來的光亮信號,照花了夢中人的眼睛。詩尾部分,「我」的生命力被「春天」喚醒,荒海般的激情終於被推向巔峰。從目睹春天到來而產生寧靜的喜悅,到以感慨憂鬱的調子沉思過往的苦難,從對中產階級世俗生活的批判,到對歷史、現實的疑慮,最後以激揚高亢的語調結束全篇,詩人的抒情聲音「狀態出神,聯想自由,沉思活動溢滿情感的色彩,旋律躍動不定,動向不易測而時有驚喜的跳躍,全詩入神處都在意識的邊緣進行」。 [5]

人物評價

網友《在中國的冬夜裡》賞析之評價:羅寄一之所以把如此殘酷的現實寫入詩歌中,是因為他對祖國深沉的愛,所以才把最殘忍的一面寫給人們看。這也表明了他的態度,是他對那些戰爭中泯滅的人性的強烈抨擊,以及對深於這其中的中國人深切的同情。[6]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