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美新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美新樓
圖片來自hkhs

美新樓英語:Mei Sun Lau),是位於香港香港島中西區石塘咀的一個屋苑,也是香港房屋協會首個落成市區改善計劃屋苑,門牌號碼為德輔道西442號(A座)及皇后大道西489-499號(B座),鄰近均益大廈第一期樓宇及香港電車石塘咀總站,A座在1976年落成入伙,而B座則在1980年落成入伙。該住宅共有267個單位,原本提供予受重建影響的市民和房協出租屋邨居民優先購買,可是反應冷淡,後來房協決定將剩餘單位以市值價格公開發售,結果卻火速搶購一空,甚至出現未入伙便轉售的炒樓行為,結果令房協制定應對措施以圖遏止炒風。現時單位與其他同類計劃大部分樓宇一樣,建成後可以透過自由市場公開轉售。

歷史

售樓過程

房屋協會在1974年響應時任執行委員、後來擔任布政司鍾逸傑建議,正式推出市區改善計劃,並得到香港政府提供的一億港元的長期貸款,正式開展收購物業。房協之後成立市區改善計劃委員會,委員共有十人,以時任律政司何伯勵為首。[1]該計劃的第一個選址,坐落於前香港麵粉廠均益大廈第一期之間的已打樁樓宇,這樓宇外觀亦與均益大廈沒有太大分別,獲收購後成為美新樓A座。1975年8月15日,港府公佈收回皇后大道西489-499號,即A座現址南面的戰後初期六幢四層高住宅物業,房協除了派代表跟受影響居民接觸外,也提供優惠價格吸引他們遷入A座樓宇。

房協原本的意願,是讓皇后大道西舊樓居民在不需改變原有的生活環境下,遷移鄰近樓宇的新型單位,以改善居住質素,不過房協卻因收購的是已打樁樓宇,且獲得的港府貸款不多,令房協不得不提高售價,導致超出這些居民的買樓負擔(當時他們平均月入僅兩千元以下),所以美新樓樓宇在向他們推出時幾乎無人購買,故此房協轉為向其轄下的出租屋邨居民招手。至於那些沒有購買美新樓的大道西居民,後來被要求在1976年6月1日之前遷出,並只獲每幢24萬元的補償,居民亦表示如果不去購買美新樓單位的話,他們或要遷往新界葵涌安置,故對此大表不滿及召開記者會抗議。

樓宇資料

美新樓總共有兩座大廈,佔地1,458平方公尺,合共提供267個單位,基座設有美新樓商場,商場通道可連接德輔道西皇后大道西。其中A座有198個單位,於1976年5月落成,樓高23層,建築面積341至560平方英尺實用面積251至414平方英尺,向北能望維多利亞港景致。據房協表示,最初向皇后大道西拆遷戶提供的優惠價格是6.8萬至11.97萬元,兼可讓他們先付首期一成樓價,之後分廿年繳付餘款。後來公開發售時價格是7.41萬至13.76萬元,即是說,以建築面積計每平方英尺最低消費是217元。

參考文獻

  1. 市區改善計劃. 華僑日報. 1977-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