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耒水孕育多少人傑(朱文科)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耒水孕育多少人傑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耒水孕育多少人傑》中國當代作家朱文科的散文。

作品欣賞

耒水孕育多少人傑

2019年春節,陽光溫暖的午後,我坐在灶市渡口,傾聽浪濤撞擊礁石的聲音,有節拍地擺動,岸上草叢中的野花,綻放金黃色的燦爛。耒水從遠古奔騰而來,特有的文化血脈,讓兩岸土地充滿着活力和張力。那一刻,我突然想到,這條充滿靈性的河流,孕育了多少文學才俊呢?

耒水是湖湘文化的重要源頭。嶽麓書社出版的《湖南文化史》緒論部分寫道:「以蔡倫、胡騰為代表的湖南古代人才,初露頭角,以自己的聰明才智與文治武功,在中國歷史發展中做出了貢獻......在湖南古代歷史上產生了以恆階、劉巴、蔣琬、黃蓋等為代表的第一個人才群,出現了第一位史籍有載和作品傳世的詩人胡鏗,出現了湖南最早的具有樸素唯物主義和辯證法觀點的哲學家羅含。」

這批湖南早期文化名人中,有4人是耒陽人:蔡倫、胡騰、劉巴、羅含。可見耒陽是湖南境內文化發軔最早的古縣。當時,北方文化以儒家為代表,南方以老莊的道家為代表,使人獲得心理寧靜自由的是老子和莊子。歷史求真,文學求美,美的終點是自然。史學界公認,先秦、兩漢時期湖南的文化屬於楚文化,耒水流域尤其是耒陽縣功莫大焉。

胡騰,字子升,東漢桂陽郡耒陽縣人,出生於平陵鄉(今三都),生卒年不詳。清光緒《耒陽縣誌》:「胡騰,字子升,少師事竇武……黨錮解,官至尚書。」胡騰生活在漢桓帝、靈帝時期,從小師從竇武,初辟荊州部南陽從事,靈帝初,竇武為大將軍,闢為府掾,坐受黨錮,解禁後官至尚書。延熹七年(164)冬,桓帝巡視南陽,胡騰護駕肅官,敢於挑戰權貴歪風,義立師門,冒死保全忠良後代。他的忠義舉止,譽滿朝野,名垂青史。「忠義」思想作為東方特有的社會倫理道德準則,是中國人立身、處世的基本準則之一。胡騰作為忠義的化身,對後世文化影響甚大。明萬曆《郴州志.人物傳》收錄的第一人就是胡騰。胡騰葬於桂陽城東新寨,其墓俗稱「閣老墓」,又稱「懸棺廊」。如今,桂陽縣政府在安放其懸棺的原址恢復了「胡騰閣」。

劉巴,字子初,出生年月不詳,出生地也有爭議。一說零陵郡烝陽縣(今衡陽、邵東一帶)人。前些年,耒陽淝江口出土一塊斷碑,上書「漢昭烈時劉巴故里」。由此推斷,淝江口是劉巴的出生地。劉巴的祖父劉曜曾為蒼梧郡太守,父親劉祥擔任過江夏郡太守。劉巴年少寫得一手好文章,享有才子之名。他頗為清高,多次拒絕荊州牧劉表邀請為幕僚,甚至看不起士兵出身的劉備,唯獨佩服曹操。後來,許多人跟隨劉備離開荊州南下逃難,劉巴選擇北上,成為曹操的得力幹將。幾經輾轉之後,劉巴成了劉備手下的謀士,被委以左將軍西曹掾。劉巴博學多才,劉備登基時所有文誥策命都出自其筆,還解決了入蜀後的財政困難問題,與諸葛亮共制蜀漢的法律文件《蜀科》。諸葛亮評價他「劉公雄才蓋世」。章武二年(222),劉巴病逝,所著作品錄於《劉令君集》。

晚唐詩人李商隱的《菊》詩,把羅含與陶淵明相提並論:「陶令籬邊色,羅含宅里香。」羅含出身文化世家,祖父、父親都做過太守。《晉書•文苑傳》載:「(羅含)少有志尚,嘗晝臥,夢一鳥文彩異常,飛入口中,因驚起說之。叔母朱氏曰:『鳥有文彩,汝後必有文章。』」果然,羅含成年後博學能文,被稱為「湘中琳琅」、「江左之秀」,接連升遷,做到了長沙相。羅含的《湘中山水記》是我國早期的地理散文集,成為後世修志的範本,《更生論》是湖南最早的哲學著作,闡述了萬物更生的原則、性質及規律,論證有據,說理透徹,顯示出樸素的唯物史觀。羅含年老辭官歸里,朝廷又加封為中散大夫,無疾而終,享年79歲,朝廷傳旨厚葬。當地官府於耒陽西湖右邊山丘立相公祠。每年春秋二季,官民都會前往祭祀。晉以後千餘年間,眾多學者詩人撰文作賦,追念羅含的才德和功勳。

谷永,字子云,本名谷並,因尉氏男子樊並造反,改名谷永,生於長安,幼年隨父南遊到耒陽,定居鷔山蘆塘。《耒陽縣誌》載:「谷永,耒陽鷔山蘆塘人。」他是耒陽有史記載的第一個文學家,七歲能作詩。其父曾捉一隻兔子,他隨口吟道:「白兔掛欄端,攜來戲竹杆。試將明鏡照,何異月中看。」谷永長大後,才德優異,御史大夫繁延壽舉薦為太常丞。漢成帝劉驁即位時,谷永調離京師任安定太守,後升遷涼州刺史,因上奏章惹怒成帝被免職。次年,皇帝召回谷永,任命為太中大夫,升任光祿大夫給事中。元延元年,為北地太守。在任一年半,再次徵召入京擔任大司農。公元前10年,谷永因病免職,不久病逝。谷永文學成就顯著,著作有五卷,《隋唐經籍志》收其兩卷,流傳於世。

隋代開創科舉考試,使得大量來自社會中下層的文人,有機會步入仕途。唐宋兩代,韓愈、柳宗元、杜甫、秦少游、駱賓王、張九齡、王昌齡、李商隱、元結、王安石、歐陽修,眾多文人學士,或被貶,或遊歷,或投親,來到耒水流域。由此催生了一大批耒水文學俊才。自隋代到清末,歷代科舉考試,耒水流域各縣進士數量接近500人。

翻閱《全唐詩》,裡面收錄有劉昭禹的15首詩、李韶的詩1首。劉昭禹,字休明,桂陽人,生卒年均不詳,約梁太祖開平中前後在世,曾任天策府學士、嚴州刺史。劉昭禹年少時期拜詩人林寬為師,學習寫詩,不憚風雪。他喜歡遊山玩水,勤奮好學,早夕吟索詩句,自謂:「句向夜深得,心從天外歸。」他擅長五言詩,在湘楚水鄉文化的影響下,其詩風灑脫豪放,善於將內心真摯的山水情懷、佛道之緣、隱匿之感融於一體,對詩歌意象的刻畫別具一格,賦予禪意的內涵。他論詩:「五言如四十賢人,著一屠沽不得」、「索句如獲五匣,精求必得其寶。」劉昭禹著有詩集一卷存世。另外,在《沅湘着舊集前編》中,收錄有他的14首詩和7個短句流傳於世。李韶,郴州人,生卒年亦不詳。《詩話總龜》前集卷11引《雅言系述》:「李韶,郴州人,苦吟固窮。王元有詩悼之云:『韶也命何奇!生前與世違。貧棲古梵剎,終着舊麻衣。雅句僧抄遍,孤墳客吊稀。故園今孰在,應見夢中歸。』」李韶與桂林詩人王元交情深厚。《雅言系述》所記,皆為五代末北宋初之湖湘詩人,據此推測,李韶當為五代末北宋初之人。《全唐詩》錄其《題司空山觀》一詩,唯一入選的桂陽籍詩人。

宋代是耒水文學發展的重要時期,見於史冊的文人多,代表性的有:永興縣陳純夫,字德全,元豐五年(1082)登進士第,新曆州縣,十一年後調道州州學教授。後來知郢州,遭遇大旱,禱雨即應,州人德之,形於歌詠。宣和中自南康乞祠居鄉十年,以文自樂。官至太中大夫,封文安縣開國男,特贈通奉大夫,世號湖南夫子,著有《蕭田集》。汝城縣朱輅,字國器,紹聖四年(1097)進士,初授湘陰尉,通判邵州,再補柳州,改知邵州,官至兵部員外郎、太常丞,授桂陽監使致仕,有詩三首傳世。郴縣姚宋佐,字輔之,少嗜學以詞賦領鄉魁,乾道八年(1172)進士,初調連州司戶參軍,後任靜江府教授,以詩名稱於世,清貧一生,著作有《北湖集》,今存詩二首。汝城縣何先覺,字民師,年少宏文博學,宣和四年(1122)試郴州貢士,考官王庭珪誇讚其為「郴之傑士」,六年後登進士第,以左宣教郎通判橫州,累官知連州,有《耕桑治生要備》二卷。郴縣雷應春,字春伯,以詩擅名,嘉定十年(1217)進士,分教岳陽,後通直郎、知贛縣,擢監察御史,以忤時相權貴,出知全州,不赴。奉祠,以朝散郎、主管台州崇道宮,歸隱九年。又起知臨江軍,仕至江南東路提刑,著有《洞庭》、《玉虹》、《日邊》、《盟鷗》、《清江》。

耒水流域有兩個文人,對湖湘文化影響很大。一個是北宋哲學家、文學家周敦頤,與耒水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他是道州(道縣)人,八歲隨母親在衡陽投奔舅舅鄭向。鄭向祖籍開封陳留,出生於耒陽。鄭向的侄孫鄭行己紹聖年間出任耒陽知縣。鄭向住在舅舅家12年,步入仕途後長期擔任汝城縣令、郴州知軍。在任期間,他興學校,勸農商,傳播理學思想,政治清明,百業興隆,文風鼎盛。他在官衙附近辟蓮池種蓮花,並著《愛蓮說》。 周敦頤的千古名篇《太極圖說》、《拙賦》,正是受了耒山地形的啟迪。還有一個是南宋文學家曾之謹,祖籍江西泰和。祖父曾安止曾任江州彭澤縣令,著有《禾譜》一書,蘇軾讀後讚不絕口,也指出《禾譜》美中不足:「惜其有所缺不譜農器也」。過了一百多年,曾之謹登進士第,任耒陽縣令。正是在這塊農耕文化的熱土,他得以創作出第一部農具專著《農器譜》。

元代,大輝煌,又大混亂,對於習慣了安邦治國平天下的文人來說,短短百年裡,絕大多數人只能擎着八斗的文采,混跡於勾欄舞榭,為生計奔波。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之下,這一時期的耒水流域,文學人才出現斷層,沒有出現一位有影響的文人。

明代,耒水文脈興旺,誕生了李思聰、何孟春、胡文璧、曾朝節、劉堯誨、曾鳳儀等名家。李思聰,字仲謀,桂陽縣和平鄉筱塘村人,洪武二十七年(1394)進士,授行人,出使緬甸。李思聰才華橫溢,風度雍容,清廉慎重,不妄言諾,頗受緬人的尊敬和悅服。適逢大酋長思倫發的部下刁干猛叛變,李思聰以朝廷威法勸諭、鎮撫,使叛兵降服。李思聰回朝後,將出使所經歷的異俗、山川、民風和禮宴、驛舍等寫成詩文,並將其土俗種類,整編成書,名《百夷傳》。何孟春(1471-1536),字子元,號燕泉,郴縣永寧鄉人,官至吏部尚書,秉公正直,不畏權貴,又博學多才,精工詩文。告老還鄉回郴,著有經、史、子、集400卷,600多萬字,其中《余冬敘錄》、《燕泉文集·詩集》、《孔子家語注》、《何文簡疏儀》等著作,分別收入《四庫全書》。胡文璧(1460-1523),字汝重,號石亭,二十歲登進士第,授戶部主事,才猷練達,辦事迅敏,升任浙江監察御史、大常少卿。後因上疏觸怒武宗朱厚照,被貶為延安府檢校。嘉靖元年,世宗朱厚熄繼位,復起用為四川按察使,可惜還沒上任,他就病逝了。胡文璧是位詩人,著作有《文會錄》、《太極圖說解》、《天津三衛志》十卷、《明史藝文志》、《耒陽遺記》等多部。曾鳳儀,字舜征,號金簡,萬曆年間進士,曾任禮部侍郎。晚年致仕回到家鄉耒陽,潛心研究宋儒理學與佛學,注釋《楞嚴》、《法華》、《楞迦》諸經。他與諸友於南嶽捐資建集賢書院,並置田產為生員膏火費,撰寫了《重修集賢書院記》,提出書院辦學思想:「為游觀者勸」,「見群賢而思齊」。他是明代重要詩人,《南嶽志》、《方廣藏經閣記》、《南嶽衡山古今詩詞集成》收錄其詩作6首。魯迅研讀過曾鳳儀的佛書《金剛經宗通》,並載於他的日記《甲寅書帳》。

清代,安仁縣出了一個大文人歐陽厚均。歐陽厚均(1766-1846),字福田,號坦齋,出身書香世家,祖父歐陽歧峰、父親歐陽熊,先後被朝廷封為朝議大夫。歐陽厚均曾就讀嶽麓書院,中進士後,在京任戶部主事、員外郎、郎中、浙江道監察御史等官職。年逾四十,以母老告養歸籍。嘉慶二十三年(1818)聘為嶽麓書院山長,連續掌教達27年之久,倍受朝廷嘉獎,弟子愈三千,成為著名的教育家,湖湘文化的領軍人物。湘軍的重要人物多出其門下,如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郭嵩燾、李元度等人。他畢生孜孜以求,研究學問從未間斷,著有《易鑒》、《嶽麓詩文鈔》、《嶽麓課藝》、《棣友堂課藝》,風行一時,影響深遠。 [1]

作者簡介

朱文科,湖南耒陽人。中國民協會員,湖南省作協會員,衡陽市民協副主席,耒陽市政協常委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