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聖維特主教座堂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聖維特主教座堂
圖片來自travelhk

聖維特主教座堂(捷克語:Katedrála svatého Víta)是捷克共和國首都布拉格的一座天主教堂,天主教布拉格總教區主教座堂,也是捷克最大、最重要的一座教堂。全名是聖維特聖溫塞斯拉斯聖阿達爾貝特主教座堂。教堂位於布拉格城堡內,是哥特式建築的精彩範例,其中有許多波希米亞國王的墳墓。[1]

歷史

第一座座落於今日聖維特教堂的位置的教堂是一座早期羅馬式圓形建築,建於925年,由波希米亞公爵瓦茨拉夫一世建成。在1060年擴建為羅曼式教堂,1344年查理四世下令在原教堂的基礎上建造一座哥特式教堂,於20世紀初才修建完畢。20世紀教堂更換的花窗玻璃阿爾豐斯·慕夏作品。

瓦茨拉夫選擇了聖維特做守護聖人的原因是他從亨利一世得到一件聖物 — 聖維特的手臂;也有可能是他想當地人較為容易改信基督教,故他選擇了名字較像斯拉夫人的聖人。漸漸,居住在布拉格城堡裏的基督徒人數增加,而異教徒人數減少,直到11世紀。

1060年,布拉格教區成立,斯皮季赫涅夫二世發現隨著信徒增加,原來的圓形建築太小,不能容納信眾,因此把它擴建為一座較大和較有代表性的巴西利卡式教堂。但是並未完全重建。大部分專家同意這是一個有3條通道的巴西利卡,有2個唱經樓和一對鐘樓與西耳堂連在一起。主教座堂的設計仿效神聖羅馬帝國羅曼式建築,尤其是希爾德斯海姆修道院教堂和施派爾主教座堂。圓形建築的南部半圓屋頂被併入新教堂的東耳堂 因為有聖瓦茨拉夫墓,已經成為捷克諸侯們的主保聖人。主教官邸建在新教堂的南側,在12世紀中葉大為擴展。

哥特式主教座堂

今日的哥特式主教座堂創建於1344年11月21日,當布拉格教區升格為總教區時。其庇護人是主教座堂的參事會(由一名總本堂神父帶領)、總主教Arnost of Pardubice,最重要的是,波西米亞國王和未來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四世打算將新的主教座堂建成這樣一座教堂:皇帝加冕、皇家墓穴、收藏王國最珍貴的聖徒遺物,和主保聖人聖瓦茨拉夫最後安息的地方朝聖地。第一位建築師是一個法國人阿臘斯的馬蒂亞斯,召喚自阿維尼翁的教宗宮殿。馬蒂亞斯設計了總體布局,從根本上說,是法國哥特式的輸入:三個中殿巴西利卡,有飛扶壁、短小的耳堂, 5個隔間的唱經樓和十邊形apse with ambulatory和輻射狀的小禮拜堂。但是在他生前只建成了唱經樓的東端部分:拱廊和 ambulatory。後期法國哥特的垂直修長,幾乎僵硬的比例 今天可以以此識別他的作品。

1352年馬蒂亞斯死後,一位新的建築師接管了主教座堂的建造,他就是彼得·帕爾萊勒,當時只有23歲,是Schwäbische Gmünd的聖十字教堂建築師的兒子。帕爾萊勒最初只能按照前任留下的計劃,建造了唱經樓北側的祭衣間和南側的小聖堂。當他完成所有馬蒂亞斯未完成的計劃後,開始按照自己的想法繼續。帕爾萊勒大膽和創新的設計帶來了建築上哥特元素的一個獨特的新綜合。最好的例證是他設計的唱經樓拱頂。所謂的帕爾萊勒拱頂或網狀拱頂有雙倍的(不是單個的,如經典的高級哥特式穹形拱頂的斜肋 跨唱經樓隔間的寬度。相互交叉的肋 形成一個網狀結構(因此得名),這大大加固了拱頂。它們還為天花板帶來生動的裝飾,因為聯鎖的拱形間隔沿主教座堂的長形成了有活力的之字形圖案。

由於馬蒂亞斯的阿拉斯學習的是幾何學,因此在他的設計中有明顯的數學氣質,強調嚴格的比例,Parler 學習的是雕塑和木刻。他對待建築如同雕塑,好像在用石頭玩弄建築形式。他的奇特之處除了大膽的拱頂之外,還有柱子的設計(有幾乎被高級哥特式遺忘的古典的鐘形圓柱,新建聖瓦茨拉夫禮拜堂精巧的穹形拱頂,波浪形的 clerestory 牆壁,新穎的花飾窗格(沒有兩扇窗戶是相同的,各有不同的裝飾),和扶壁的blind tracery pannel。在Parler負責的建築中,雕塑起到相當大的作用,在托臂、走廊過梁、尤其是拱廊胸部都可看到,其中描繪了王室成員、聖人、布拉格主教,和兩位建築大師,包括帕爾萊勒本人的面孔。

但是,主教座堂的建造進展得相當緩慢,原因是在此期間皇帝又委託帕爾萊勒同時進行許多其他項目,如在布拉格建造新的查理大橋,以及在捷克全境修建了許多教堂。到1397年彼得·帕爾萊勒去世時,只完成了唱經樓和耳堂的一部分。

1406年彼得·帕爾萊勒去世後,他的兒子文策爾·帕爾萊勒和約翰內斯·帕爾萊勒繼續他的工作,然後是 Petrilk,他也是帕爾萊勒作坊的成員。在這三位大師的指揮下,耳堂和南側的大鐘樓,得以完工。建成的還有連接鐘樓和南側耳堂的山形牆,綽號「金門」(可能是因為上面描繪最後審判的金色馬賽克),國王們正是通過這扇大門,進入主教座堂舉行加冕典禮。

15世紀上半葉胡斯戰爭開始後,整個工程停頓下來。戰爭結束了穩步運作近一個世紀的作坊,而主教座堂的擺設,數十畫像和雕塑,遭受胡斯派偶像破壞運動的嚴重破壞。禍不單行,1541年的一場大火也大大破壞了主教座堂。

聖瓦茨拉夫禮拜堂

也許這座主教座堂最傑出的地方是聖瓦茨拉夫禮拜堂,那裡保存着這位聖徒的遺物。這個房間由彼得·帕爾萊勒修建於1344年到1364年,牆壁的下部裝飾着1300塊半寶石,描繪耶穌受難的壁畫可以追溯到1372年至1373年禮拜堂的原始裝飾。牆壁的上部是關於聖瓦茨拉夫生平的壁畫,繪於1506-1509年。在牆壁中央是聖瓦茨拉夫於1373年被哥特 Jindrich 帕爾萊勒(彼得的侄兒)處死的雕塑。可惜這個禮拜堂市民無法參觀,只能從門口觀看。

在禮拜堂的西南角有一個七道門鎖的小門,通向放置波希米亞加冕王冠的王冠室。

文藝復興和巴洛克

此後經歷了幾個世紀,主教座堂始終未能完成。建起來的有大鐘樓和耳堂,周圍是一道臨時圍牆。在將要建造的三個中殿的位置上,是一個木屋頂建築,禮拜儀式分別在這裡和唱經樓內舉行。幾次試圖繼續主教座堂的建造工程都不成功。15世紀下半葉,國王拉迪斯拉夫二世委託偉大的文藝復興-哥特建築師 Benedict Ried 繼續完成主教座堂,但是工程剛開始時,就由於缺乏資金而收縮。後來完成主教座堂時將一些文藝復興巴洛克要素帶進這座哥特式建築,最引人注目的是南塔明顯不同的巴洛克式尖頂和北部耳堂的巨大風琴。

完成於19世紀和20世紀

1844年,聖維特主教座堂一位精力充沛的神父Vaclav Pesina,和新哥特式建築師約瑟夫 Kranner 制定了修復和完成這座宏偉的主教座堂的計劃,在布拉格聚集了德國建築師。同年成立了一個協會,全名「完成布拉格聖維特主教座堂聯盟」,宗旨是修復、完成和擺脫「一切肢解和傷害」。約瑟夫 Kranner 領到了從1861年到1866年的大部分修復工作,除去被視為不必要的巴洛克裝飾,恢復內部原來的風格。1870年,新中殿終於奠定基礎,1873年,Kramer去世後,建築師約瑟夫 Mocker接管了重建工程。

他設計的西立面是典型的哥特式風格,有一對鐘樓,在他去世後,由第三位建築師卡米爾·希爾伯特主持。著名的捷克分離派畫家阿爾豐斯·慕夏裝飾了中殿北部的新窗戶。玫瑰窗由 Frantisek Kysela 設計於1925-27年。正門上方的玫瑰窗描繪聖經中的創造故事。到1929年聖瓦茨拉夫加冕時,聖維特主教座堂最終完成;建造工程花費了幾乎600年。儘管主教座堂的整個西半部加上了新哥特式,大部分設計和要素恢復了彼得·帕爾萊勒的設計,使主教座堂成為一個和諧的整體。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