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鬍子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鬍子鰱

鬍子魚,學名鯰魚,又稱作鲶魚、鬍子鰱、粘魚、塘虱魚、生仔魚,是鯰科中分布最廣的魚類。

俄羅斯東部、朝鮮、日本,整個亞洲東部都有分布。在我國廣布於東部各水系和台灣省。

中文名鬍子魚

別 名鬍子鰱、粘魚、塘虱魚、生仔魚、土虱魚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亞 門脊椎動物亞門綱硬骨魚綱目鲶形目科鲶科屬鲶屬種鬍子魚

分布區域俄羅斯東部、朝鮮、日本,整個亞洲東部都有分布

形態特徵

鲶魚體延長,後部側扁。頭寬扁。口下位。眼小。須4對。體無鱗,側線明顯,較平直。背鰭很長,

約占體長的 2/3,臀鰭也很長,均無硬刺,並不與尾鰭相連。胸鰭具鋸狀硬棘。尾鰭圓形。體棕黑色,腹部較淺。

生活習性

鲶魚屬夜行性動物,白天靜靜地藏在河底的坑裡或樹根下。食量大,如多瑙河鯰的大型種類會襲擊小型的水鳥或老鼠。

鲶魚為底層兇猛性魚類。怕光,喜歡生活在江河近岸的石隙、深坑、樹根底部的土洞或石洞裡,以及流速緩慢的水域。

在水库、池塘、湖泊、水堰的静水中,多伏于阴暗的底层或成片的水浮莲、水花生、水葫芦下面。春天开始活动、觅食。

入冬後不食,潛伏在深水區或洞穴里過冬,如果沒有什麼東西去侵動,它一般不遊動。鲶魚眼小,視力弱,晝伏夜出,

全憑嗅覺和兩對觸鬚獵食,很貪食,天氣越熱,食量越大,陰天和夜間活動頻繁。 鲶魚性成熟早,一般一齡即成熟。

產卵期長江一帶為4~6月,越往南越早,越往北越晚。產卵時成群追逐,和達爾文蛙相似,雄性鲶魚也是把雌鲶

魚產的卵含在嘴裡,以此孵出小鲶魚。不同的是,雄鲶魚在這段時期不能進食。幼魚以浮遊動物、軟體動物為食,

其中水生昆蟲的幼蟲和蝦類是它的美味佳肴。鲶魚貪食易長,500克左右的幼魚便大量吞食鯽魚、鯉魚等,

最大個體可達40千克以上。鲶魚適宜生活在水溫20~25℃水域。鲶魚普遍的體上沒有鱗,身體表面多黏液,

有扁平的頭和大口,上下頜有四根鬍鬚,利用此須能辨別出味道。鲶魚有三大,即嘴大、頭大、肚子大。

其色別有兩種:一種是青灰色,一種是牙黃色,牙黃色的鲶魚身上有花斑。鲶魚的卵有毒,

誤食會導致嘔吐、腹痛、腹瀉、呼吸困難,情況嚴重的會造成癱瘓。

繁殖習性

鬍子鲶性腺發育屬非同步多次產卵類型,繁殖能力強,性成熟年齡為10-12月齡。一般一年可繁殖3-4次。

鬍子鲶的繁殖季節一般在4-9月,少數親魚產卵期可延至10月底結束,其繁殖盛期為5-7月。8月以後,

由於卵巢退化或遇高溫繁殖能力則減退。11-12月,生殖腺處於退化階段。繁殖適宜水溫為22-32℃,

最佳為27-32℃。低於20℃或高於32℃時,產卵活動受抑制,18℃時基本不產卵。當水溫升到20℃以上時,

成熟的雌雄魚發情追逐,雄魚排精,雌魚產出碧綠色的粘性卵於附着物上,其產卵習性,近似於鯉、鯽魚。

產卵量與個體大小有關,體重0.25-0.5公斤重的鬍子鲶的產卵數為1.5-6.5萬粒,體重0.75-1.25公斤的雌魚懷卵量為11.3-17.8萬粒。

食物取向

鬍子鲶是一種以動物性餌料為主的雜食性魚類,其食量大,日食量為自身體重的5-8%,最大可達15%以上,

如投飼過量,會產生攝食過多而脹死現象。鬍子鲶耐飢能力強,魚種或親魚在人工越冬期間,

4-5個月不投飼也不會死亡,當水溫升到15℃以上時開始正常攝食,溫度在20-35℃時攝食旺盛。

一般5-9月為攝食盛期,此時生長速度最快。 在天然水體中,魚苗主要攝食輪蟲、水蚤、孑孓、枝角類、

橈足類等。攝食後的4-7天,完全靠捕食獲得營養。適口的對象逐漸由小變大,以捕食較大型的枝角類為主,

在枝角類不足時,也採食水中的有機碎屑、水生昆蟲、蠕蟲等。成魚階段主要捕食水體中的蠕蟲,

水生昆蟲、底棲動物、小魚、小蝦及動物屍體、有機碎屑、植物的嫩莖葉。在人工飼養條件下,可投餵禽畜的血、

內臟、魚粉、蠶蛹、螺蜆肉、蚯蚓、蠅蛆等動物性飼料;也可投餵米糠、花生餅、麥麩、豆餅和玉米粉等植物性飼料。

基本信息

鬍子魚學名鲶魚,鲶(Silurus spp)屬鲶形目,鲶科,鲶屬。俗稱:鲶,鲶巴郎。泥魚。

英文名:Oriental shea tfish , Far east asian catfish 。鯰魚同鲶魚,又叫土鯰,

是鯰科中分布最廣的魚類。鲶魚體長形,頭部平扁,尾部側扁。口裂小,末端僅達眼前緣下方(末端達眼後緣的是大口鲶)。

下顎突出。齒間細,絨毛狀,頜齒及梨齒均排列呈彎帶狀,梨骨齒帶連續,後緣中部略凹入。眼小,被皮膜。

成魚須2對,上頜須可深達胸鰭末端,下頜須較短。幼魚期須3對,體長至60毫米左右時1對頦須開始消失。

鯰魚多黏液,體無鱗。背鰭很小,無硬刺,有4-6根鰭條。無脂鰭。臀鰭很長,

後端連於尾鰭。鯰魚體色通常呈黑褐色或灰黑色,略有暗雲狀斑塊。

種群分布

俄羅斯東部、朝鮮、日本,整個亞洲東部都有分布。在我國廣布於東部各水系和台灣省。

鲶魚主要生活在江河、湖泊、水庫、坑塘的中下層,分布於長江和長江以南各水體,亦為廣東、福建等省

的重要養殖對象。鲶魚多在沿岸地帶活動,白天多隱於草叢、石塊下或深水底,

一般夜晚覓食活動頻繁。秋後居於深水活污泥中越冬,攝食程度亦減弱。

鲶魚為底棲肉食性魚類,鯰魚捕食的對象多為小型魚類,如餐條、鯽魚、鰕虎魚、麥穗魚、鯉魚、泥鰍等,

也吃蝦類(含天然界最強的抗氧化劑蝦青素英文簡稱ASTA)和水生昆蟲。鯰魚以吞食為主,牙齒的作用主要是防止食物逃脫。

養殖方式

革鬍子鲶的池塘養殖方式池塘養殖又可分單養和混養兩種。

池塘單養。池塘單養革鬍子絕的優點是產量高、管理方便、捕撈收穫方便;缺點是池塘利用不夠,生產潛力得不到充分發揮。

池塘條件。池塘要求水源充足,不含有害物質,排灌方便,池底平坦堅實,淤泥厚度小於15厘米,池埂堅實無漏洞。

池埂高出水面40厘米以上,進水、排水口設置攔網防逃。在池塘水面投放水浮蓮或浮萍,既可遮陰,

又可淨化水質和作為輔助飼料。在魚種下塘前必須要求對池塘進行干塘、清整消毒和施基肥,

注入新水,當池水中飼料生物繁殖達到高峰時方能放魚種。

池塘面積一般以600-2000平方米為宜,水深1-1.5米。

魚种放養。放養的魚種規格要求一致,放養密度因魚種大小及池塘、飼料、水源條件而定,

一般每平方米放10厘米左右的魚種5—10尾。投放大規格魚種可提高成活率和增加產量。下塘魚種規格應不小於5厘米。

投飼。魚種剛下池時,應投餵一些優質動物性飼料,使其儘快恢復體質和加快生長。革鬍子鲶是以動物性

飼料為主的雜食性魚類,如螺、蜆、、蝸牛等貝類以及蠅蛆、蠶蛹、蚯蚓及動物屍體及下腳料等。

貝類應將殼打碎後投喂,韌性大的需打碎或絞成肉漿做成食團以提高利用率。

粉狀飼料(魚粉、骨粉、蝦殼粉、玉米粉、米糠、麥麩等)最好與肉摻在一起混合投餵。

有條件的可按照革鬍子鲶的營養需要,配製成粗蛋白含量30%以上的顆粒飼料投喂,這樣既可提高飼料利用

率又可加速魚的生長。飼為應在飼料台上。飼料要精粗搭配,每天早、中、晚各投1次,投餵堅持「四定」。

適當施有機肥培育浮遊動物,可以滿足革鬍子鲶的攝食需要,降低飼料係數。

日常管理。經常打掃飼料台,保持水質清新,防止魚因密度大而缺氧。換水要過濾,以免帶入寄生蟲等敵害。

還要防止蛇、鼠打洞及雨後漲水逃魚,平時巡塘應檢查有無漏洞,攔魚設施是否被破壞等。

池塘混養。革鬍子鲶與其他魚混養能充分利用水體空間,發揮池塘生產潛力。利用這種方式還

可以用來清除池中野雜魚和控制羅非魚的過度繁殖。

革鬍子鲶可與鏈、鱅、鯉、草、羅非魚等魚混養,但不能與肉食性魚類混養。混養的魚種規格要適當大些,

最好當年能達到商品規格,能和革鬍子鲶一起干塘起水上市。混養方式有:以革鬍子鲶為主,搭養其他魚:

一般每平方米放養5-6厘米的革鬍子鲶魚種3—6尾,每2-3平方米搭養一尾家魚種。以其他魚為主,革鬍子鲶為輔:

可以飼料家魚的成魚池中,每2—3平方米搭養一尾體長6—8厘米的革鬍子鲶,利用水中小雜魚和水生昆蟲作為其飼料,不需增加投飼。

成魚池中混養革鬍子鲶親魚:按雌雄1:1或1:1.2的比例放入少量可繁殖的革鬍子鲶,在繁殖季節投放魚巢

讓其產卵孵化。根據繁殖的革鬍子鲶數量,適當投餵一些動物性飼養,讓它在成魚池中直接養成商品魚。

放養時要考慮革鬍子鲶繁殖後水體的負載能力。

魚病防治

(一)黑體病 該病魚魚體發黑,消瘦,停食,嚴重時魚體常頭部向上,垂懸於水錶層,直至死亡。經檢查,在胸鰭內側有一圓

形紅色血斑,鰭條潰爛,在其頭的背部出現霉斑點,此病魚苗階段易感染,餌料不足水質不好最易發病,發病快,傳染迅速。

防治方法:保持水質清潔,不使用未經發酵的肥料;五倍子2-4克/立方米全池潑灑,30克/升的生石灰水全池潑灑,隔天一次,潑灑2-3次即可。

(二)腸炎病 病魚體消瘦發黑,腹部膨脹,離群獨游,輕壓腹部,有淡黃色粘液從肛門流出。剖腹可見腹部積水,腸壁充血發炎,

紅紫色,後腸尤甚,腸粘膜潰爛脫落。此病是由細菌或病毒引起,多發生在7-8月,主要危害魚種和成魚。

防治方法:發病季節用漂白粉掛簍;用1克/立方米的漂白粉全池潑灑,連用2天;

用磺胺胍每50千克魚按17.5克藥物分6天配成藥餌投喂,並用漂白粉遍灑。

(三)氣泡病 病魚浮於水面,腹部朝天,腹內有一氣泡,不能下沉。致病原因主要是由於池中施放過多未發酵

的有機肥料,或池中水質老化,水中藍、綠藻類過多,在強光下使水中氣體過於飽和,魚誤食氣泡所致。

防治方法:池水透明度過小時,不宜放魚苗;發病後迅速注入新水,並投以充足的活餌料,可使部分魚苗排出氣泡,

恢復正常;每水深1米,用1.5—2千克的食鹽對水後全池潑灑,有一定療效。

(四)水霉病 病魚感染水黴菌後,其體表出現灰白色的團狀菌絲,形如棉絮狀。菌絲逐步擴展後,魚遊動失常,

皮膚粘液增多,食慾減退,最後消瘦死亡。致病原因多是在捕撈、運輸過程中受傷,或由於低溫凍傷引起。

防治方法:注意操作,勿傷魚體,越冬池的水溫要控制在15℃以上;用3%-4%食鹽水浸洗病魚10—20分鐘;

每毫升用1毫克的漂白粉全池潑灑;用0.4‰的食鹽與0.4‰的小蘇打合劑全池潑灑。

(五)車輪蟲病 個體大的車輪蟲寄生於皮膚和鰭條上,引起體色發黑,身體消瘦,遊動緩慢。個體小的車輪蟲聚集在鰓的

邊緣和縫隙,在鰓上不斷滑動,刺激鰓組織,嚴重時使鰓絲邊緣發白腐爛,病魚暗黑消瘦,

離群靠近池邊緩慢遊動。大量寄生時幼魚的生長發育受阻甚至死亡。

防治方法:生石灰徹底清塘,不要使用未經發酵的有機肥;苗種分塘、轉池、越冬時要用8毫克/升的硫酸銅浸洗;

用0.7克/立方米的硫酸銅和硫酸亞鐵(5:2)合劑全池遍灑。

(六)尾孢子蟲病 中華尾孢子蟲寄生於魚的鰭條、皮膚,引起魚體出現灰白色點狀的小瘤或塊狀。主要危害土池中培育的苗種,

以孢子形式進行傳播。流行季節為5-7月。

防治方法:清除過多的淤泥;用生石灰可殺死淤泥中的孢子;用0.3-1克/立方米的晶體敵百蟲遍灑。

(七)三代蟲病 由於寄生魚體的三代蟲的運動,損傷魚的體表和鰓絲,使得魚體分泌灰白色粘液體表,嚴重感染時可引起成批死亡。

此病主要危害土池培育的革鬍子鲶幼魚,以寄主或水流的方式進行傳播。在水溫20℃左右時流行。

防治方法:魚種進池時用2—3克/立方米的敵百蟲浸洗;90%的晶體敵百蟲0.2—0.3克/立方米全池遍撒;

用0.1—0.24克/立方米敵百蟲與面鹼合劑(比例為5:3)全池潑灑。[1]

參考資料

  1. 鬍子鰱,搜狗,2021-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