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臭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臭鼩學名Suncus murinus)即錢鼠,為鼩鼱科(Soricidae)臭鼩屬(Suncus)的動物。臭鼩體形甚大,尾長占頭體長的50-60%。體毛緊貼、背色褐灰。尾作錐形,周圍間雜有很長的針毛。顱骨細長,人字脊特別發達。齒數30枚,上頜單尖齒4枚。主要棲息於森林、田野以及家舍,是華南南亞東南亞一帶常見的家居動物之一。

臭鼩性兇猛,食物以動物性為主,體側的臭腺能分泌奇臭的分泌物,受驚時放出自衛。

分布

本種廣泛分布於東洋界,即印度次大陸中印半島巽他群島華南等,包括台灣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江西廣西貴州雲南甘肅四川海南廣東福建浙江湖南等地,並經由人類引入菲律賓群島印度洋群島、阿拉伯沿海、非洲部分地區以及關島等許多地區。

本種廣泛生存於多種棲息地,包括天然森林、灌木叢林地及草原等,並幾乎能適應所有的次生及退化的棲息地,包括種植園、牧場、耕地、郊區及市區等,是能和人類共生的物種之一。

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爪哇

形態特徵

臭鼩體形似麝鼩但甚大,頭體長100-140毫米,尾長65-78毫米。體毛短細而柔軟,背色褐灰,腹毛較淡,毛尖帶褐並有銀褐光澤。體側界線不顯,中段有麝香腺,橢圓形,7×5毫米,覆有灰白色短毛。鼻吻尖長,眼小,耳正常,耳殼大而圓,露出毛被。尾粗短,末端尖細作長錐形,密布短毛並有10-15毫米的長毛間雜,直達尾尖。前後足較長均5趾,爪銳利。

臭鼩顱骨細長堅實,吻細長無顴弓,眶間略粗圓筒形。眶前孔的前緣位第1上臼齒上方。腦顱扁平,矢狀脊明顯,人字脊更是發達而高隆,左右的在頂點相交成直角。

臭鼩齒尖沒有色素,上頜每側單尖齒4枚。第1上門齒的主尖發達,向前下方彎轉成鈎狀,後尖小且鈍,峰高低於隨後的單尖齒。第2上門齒最大,隨後的第3上門齒和犬齒等大,峰高僅及第2上門齒的一半;第1上前臼齒更小位齒列線內,唇緣被第4上前臼齒所遮,側面細察才能見部分。第4上前臼齒臼齒狀,前附尖成小尖峰,後尖最大。第2和2上臼齒等大皆方形,後內角伸展不多,凹緣不顯,「W」棱脊明顯。第3上臼齒很小,僅達第2上臼齒的1/4一1/3,其原尖、前尖和後尖微小而靠攏,其間僅留極窄的深谷。

臭鼩第1下門齒粗長,向前平伸到尖端才折轉向上,齒脊近平直。

棲息環境

臭鼩棲於海拔370-1580米的平原田野、沼澤地的草叢、灌木和竹林,喜溫暖潮濕的環境,有時也入住房覓食。

臭鼩被發現在各種各樣的棲息地,是一個相當豐富和穩定的物種。

生活習性

臭鼩明顯夜行性,夜間活動有黃昏(20-23時)和黎明(3-6時)兩個高峰。單獨生活,視覺差,能發出尖銳的叫聲。窩以枯枝落葉亂草築成。體側的臭腺能分泌奇臭的分泌物,受驚時放出自衛,貓見了它像捕老鼠一樣地捕捉,但不吃它。不善爬,善跳躍可高達200毫米。

臭鼩食物以動物性為主,占總食物的4/5,其中尤以昆蟲為主,如蟋蟀、螻蛄,占總食物的1/2。

臭鼩性兇猛,小形鼠類(如小家鼠)遠非其敵,它敢與此它體大得多的黃胸鼠搏鬥。

繁殖方式

臭鼩一年繁殖數量最多在6月,每胎最多3-4仔。幼體10日始睜眼,6周後獨立生活。1年換毛2次。麝香腺在交尾期更發達。

危害特點

臭鼩主要以昆蟲為食,多是農業害蟲,已證明對農業的危害不大。但它是鼠疫、鈎端螺旋體病和恙蟲病等病原體的貯存宿主,又對流行性出血熱病毒抗原有一定帶毒率,雖然不高,但不能忽視。因此從衛生防疫方面看,臭鼩是殺滅對象。

保護現狀

由於本種的數量龐大,種群穩定,廣泛分布並能適應人類家居環境,且出現在許多自然保護地,也未受到明顯威脅,因此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將其列為無危物種。

狂犬病的關係

2013年七月,臺灣臺東地區發現錢鼠感染狂犬病。專家表示,此例全球文獻從未見過,因此通報世界動物衛生組織後,恐怕也會成為全球錢鼠感染狂犬病「文獻上首例」。[1][2]

外部鏈接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