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臺南元和宮白龍庵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臺南元和宮白龍庵
圖片來自rchss

臺南元和宮白龍庵,全稱臺南大銃街元和宮全臺白龍庵,位在臺灣臺南市北區,主祀保生大帝五福大帝。該宮舊稱水仔尾真人廟,後改稱大銃街元和宮,白龍庵毀於日治時期後,部分文物與神像安置到元和宮內,所以後來宮名才又加上「白龍庵」。

沿革介紹

根據《臺灣縣志[1] 》的記載,該宮是在康熙卅五年(1696年)由里人建於臺灣府城鎮北坊水仔尾,原稱稱「水仔尾真人廟」,後改稱「大銃街元和宮」。後來在乾隆年間與道光三十年(1850年)曾進行重修。

白龍庵之由來則是因為總鎮標署,即兵配廠一帶。的福州官兵因思鄉與水土不符等原因,而迎奉福州白龍庵五福王爺軟身神像來臺,於總鎮標署衙門內建白龍庵。

日治時期,元和宮在明治廿九年(1896年)進行擴建。兩年後(1898年)總鎮標署被改建成日本陸軍經理部廳舍,署衙內的白龍庵也被拆毀,部分文物與神像被安置到元和宮內。後元和宮在大正三年(1914年)、昭和十一年(1936年)發起重修。

二次大戰後,該廟於民國卅九年(1950年)在廟後成立保生慈善會,聘請醫師低價看診。而後到了民國四十九年(1960年)再次重修,三年後(1963年)落成,隔年(1964年)舉辦慶成祈安建醮。民國七十九年(1990年)再次重修,此次為防淹水,特別在請示神明後將地板升高一半。民國八十一年(1992年)完工後,於民國八十七年(1998年)舉辦慶成祈安三朝建醮。

祀神

元和宮內除了原本所供奉的保生大帝外,還有白龍庵的五福大帝,此外尚有後殿的觀音菩薩福德正神註生娘娘,中軍府的白龍庵畢中軍,眾壽堂的陰陽都總管,如意増壽堂的張部顯靈公駕前什家將等神。

家將團

白龍庵如意增壽堂什家將為臺灣最早的家將團,其陣法曾流傳至屏東縣東港開基共善堂與嘉義市古桃城拱吉堂等地。過去五福大帝底下各有一家將團(如下表),張部十將、鍾部四將、劉部八將、史部六將、趙部八將,其中配製最完整的是張部駕前如意增壽堂什家將,其完整配置分別是甘柳謝范四大將軍、春夏秋冬四季大神、文判、武判,以及文差、武差、什役所組成。該堂仍保有明治三十六年(1903年)時的出團照片。

如意增壽堂什家將曾獲得中華民國教育部頒發民族藝術薪傳獎,但後來教練陳欽明認為臺灣的廟會、家將文化變質,所以停止家將團活動也不收徒。民國一百零二年(2013)年時臺南市北區區公所人文課發現如意增壽堂的存在,並與地方人士經過2年拜訪,使舊班底於民國一百零四年(2015年)時重新出團。由於負責「開臉」程序的畫師陳宗和於活動2天後病逝,陳欽明也同意收徒並配合文化局協助保存什家將的文化資產。新成員於2019年8月10日、張部顯靈公壽誕(農曆7月10日)宴王祀王典禮當天首度完整出團並展示相關文物,30萬元出團經費由公所募款、向臺南市政府文化局申請籌得,同日文化局並檢定家將團是否符合無形文資標準。

參考文獻

  1. 臺灣縣志,c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