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航空烈士公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航空烈士公墓,是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的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之一,位於江蘇省南京市鐘山(又名紫金山)北麓,在1932年建成,設有牌坊、左右廡、碑亭、祭堂、墳場等建築物。公墓共收錄了4,296名烈士,包括在國民革命軍北伐和淞滬抗戰陣亡的中國空軍軍人、在中國抗日戰爭陣亡的中外航空人員、在國共內戰陣亡的中國國民黨航空人員;部分烈士設有衣冠冢,其餘則在紀念碑上刻有姓名、籍貫、生卒日期。航空烈士公墓在抗戰期間被侵華日軍焚毀地面建築物,抗戰後重建為戰前狀況;後來,公墓在文化大革命時遭到紅衛兵徹底摧毀,所有骸骨失散,於1987年再度重建[1]

歷史

抗日戰爭前

1931年,中華民國軍政部(現為國防部)航空署署長黃秉衡提出在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公墓附近為航空烈士修建公墓,總理陵園管理委員會認為附近的紫金山(現名鐘山)南麓難以辟出空地,改為在紫金山北麓的王家灣附近辟出50畝土地(約等於33,350平方米)。為了建設這座造價為2.6萬元的公墓,航空委員會(改組後的航空署)向高級將領募捐,合共籌募了13,290元(其中蔣中正捐出了3,000元,為所有捐款中金額最大的一筆),餘額由航空委員會支付。

航空烈士公墓在1932年動工,由金陵大學教授邱德孝設計,同年8月竣工;公墓竣工後不久,當局舉行公祭典禮,把30多名服役期間身亡的空軍軍人入葬至此,包括國民革命軍北伐和淞滬抗戰的空軍烈士、以及一些死于飛行事故的空軍人員。是次典禮後,每年的3月29日均會舉行公祭。

抗日戰爭期間及戰後

七七事變後,中國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中華民國空軍投入抗戰,但主力基本上被侵華日軍消滅,一批飛行員戰死沙場;因此,航空烈士公墓又葬入了24人,例如劉粹剛等空軍軍人。由於處於戰亂、時局緊張,多名烈士被合為一墓,倉促草率地安葬。1937年南京保衛戰後南京陷落於日軍手中,日軍大肆破壞航空烈士公墓,把所有地面建築物付諸一炬,也燒毀了全數墓冢及遺體,以報復中國空軍對日軍的抵抗。

抗日戰爭勝利後,中華民國政府重新把首都定為南京,並為公墓進行大規模修葺,基本按照抗戰前的狀況重建,逾二千名日軍戰俘被勒令參與修建;當局搜集空軍烈士的遺體,陸續把他們葬於此公墓,並為找不到遺體的空軍烈士按家屬要求修建衣冠冢。政府在1946年至1948年的3月29日(即革命先烈紀念日)分別安葬了三批烈士(合共超過77人),並舉行公祭典禮;部分烈士是在國共內戰而非抗戰中陣亡,例如為蔣介石心腹戴笠駕駛飛機時意外身亡的飛行員。除了中國軍人外,政府也把一些抗戰時援助中國的外國航空人員葬至此公墓。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

由於航空烈士公墓無人管理,到了1956年已出現雜草叢生的荒蕪景象,但公墓尚算原好。

文化大革命前夕的1964年,毛澤東在文學作品中暗示要拆毀古代人物的墳墓,掀開「拆墓運動」的序幕;到了文革爆發的1966年,政治正確思潮大行其道,效忠中國國民黨的烈士被認為是敵人。因此,紅衛兵根據「凡是敵人擁護的我們要反對」的指示,在1966年8月把航空烈士公墓徹底摧毀;是次破壞的嚴重程度比侵華日軍當年的破壞更高,所有骸骨失散,公墓最終剩下空穴,只有老牌坊尚存。

文革結束後的1985年正值抗戰勝利40周年,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北京市委員會的一些委員提出重修航空烈士公墓,政府撥款45萬人民幣重建了航空烈士公墓。但是,當時尚未發現公墓的舊相片,重建工程只能依南京檔案館的圖紙而進行,大多數建築不是民國時的原貌;而且,所有烈士骸骨已在文革時失散,即使重修也只能建成衣冠冢。重建工程在1987年完成。1995年(抗戰勝利50周年),航空烈士公墓加設的紀念碑落成。

2015年9月,航空烈士公墓的紀念碑補刻了990名來自中國和美國的抗日戰爭烈士;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紀念館副館長羅朝均解釋指,紀念碑首刻的中國烈士只有飛行員和軍官,沒有士兵、空勤服務及地勤保障人員,是次補刻能夠全面地反映在抗日戰爭犧牲的航空人員。此後,航空烈士公墓共收錄了4,296名烈士[2]

視頻

航空烈士公墓 相關視頻

輪語者講述 | 南京航空烈士公墓
抗戰勝利紀念日 南京航空烈士公墓:緬懷航空英烈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