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艋舺福德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艋舺福德宮
圖片來自pixnet

艋舺福德宮,又名艋舺福德府,是位於臺灣臺北市萬華區菜園里、艋舺最早的的土地祠,因拓寬西昌街而遷至長沙公園。

歷史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泉州人以墾號「陳賴章」申請開墾艋舺,起初在沙麻廚社的大溪口(今貴陽街二段環河南路二段交界)搭蓋幾間茅屋棲身,慘淡經營,日後移民也逐漸增多,形成稱為「番藷市」的市集。當時貨物會從艋舺第一水門的碼頭卸下,由貿易商把接近第一水門的西昌街作為集散點。1720年左右,為讓早期移民有敬奉本地土地神明之處,就在離貴陽街不遠的西昌街一帶蓋了座小土地公廟,也就是現在的艋舺福德宮。

廟又名「艋舺福德府」,為艋舺最老的土地廟。戰後時期,林衡道曾推薦對臺灣土地公廟歷史有興趣者,可去佛頭港景福祠小南天福德爺祠、艋舺福德宮、及大龍峒的土地廟參觀。

1979年前後,西昌街計畫拓寬,當年的艋舺福德宮就恰好位於西昌街拓寬街道的正中央位置,依照規畫只有拆除一途,引起萬華地區民眾嘩然,為保這座土地廟,地方人士透過各種管道四處陳情。至1980年12月中旬時,西昌街拓寬完成,只剩此廟沒有遷走,由於沒有專門管理人員,市政府即使編了預算想把它遷走,也無對象可給。當時附近攤商會聚集在此形成夜市,阻礙交通。此事在台北市議會引起軒然大波,當地聞人黃春生提案保留該廟,民眾也組了管理委員會設法遷移,市議員林宏熙找時任臺北市市長李登輝陳情,李登輝也因此事到這廟祭拜以望能順利遷建。

在李市長代為尋覓下,廟身原有的磚瓦原封不動搬到長沙公園重建。該公園闢建於1979年,屬菜園里,位於環河南路二段與長沙街二段交叉口,不是古稱「番藷市」的範圍內。據林宏熙回憶,他與幾個地方人士曾笑著對李登輝說,若能順利遷建,土地公可保祐當總統,李登輝就緊張回這種事不能亂講。1982年尾,新廟落成,時任省主席的李登輝獲悉後撰了一付對聯給議員周得福表示祝賀。1996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後,連任成功的李總統在慶功宴上還特別向林宏熙提此廟。

今址為長沙街二段207號,對面為艋舺龍津宮。以農曆二月初二土地公生、以及八月十五日坐位為祭祀日。

土地祠

土地廟,又稱土地公廟福德廟伯公廟,為民間供奉土地神的地方(廟宇),多於民間自發建立的小型建築,屬於分佈最廣的祭祀的建築,鄉村各地均有分佈。在1949年以前,凡有漢人居住的地方就有供奉土地神地方——土地廟。

土地廟在中國大陸曾由於「文革」作為「四舊」大部分被搗毀。隨著「改革開放」和開始信仰自由[1] 以後,自1980年前後有蒸蒸日上的恢復民間信仰和社會的逐漸發展,便有一股建設土地廟的浪潮。這些土地廟多由農民自發組織建設的信仰中心,屬於微型建築,高度從不到2米至正常房屋高度;面積大小小則幾平方米,大則十幾平方米。1980年代和1990年代大陸官方和媒體一直密切關注這股建設土地廟的浪潮,就以當時農村小學基礎教育設施落後為藉口和理由,來呼籲鄉民多關注鄉村基礎教育,集中精力投資建學校,不要熱衷於「迷信」,但仍舊無法破壞民間信仰的力量。部分地區官方就以破除迷信為藉口而進行強行拆除,這股土地廟信仰復興的熱潮最終還是被大陸官方鎮壓了。然而實際上至2000年以後,幾乎每鄉至少有一處或多處,其數量分佈因地而異。台灣因為擁有宗教信仰自由所以有相當多的土地廟;據官方的調查,其數量超過1300所以上。

與農村地區的土地廟相對的,是供奉城市守護神的城隍廟

土地神

土地神又稱「福德正神」、「土地公」、「土地公伯」、「土地伯公」、「土地爺」,在馬來西亞新加坡一般稱為「大伯公」。民間信仰最為普遍的眾之一,流行於漢族地區及部分受漢族文化影響的少數民族也有信仰。土地神屬於中國民間信仰中的地方保護神,在1949年及其以前,凡有漢族人群居住的地方就有供奉土地神的現象。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祭祀土地神即祭祀大地,現代多屬於祈福、保平安、保收成之意。土地神也是道教諸神中地位較低,也是與人民較親近的神祇

土地廟的造型

土地廟因神格不高,且為基層信仰,多半造型簡單,簡陋者於樹下或路旁,以兩塊石頭為壁,一塊為頂,即可成為土地廟,俗稱「磊」型土地廟。也有簡單以水泥或磚塊砌成,現今台灣甚至有工廠開模以水泥灌製大量生產,也有土地廟因香火鼎盛,逐漸中大型化者。

中國大陸土地廟

潮汕土地廟

土地神在潮汕俗稱為伯公。土地廟亦稱伯公廟或寫作福德老爺廟、福德古廟。每家每戶家中都會有伯公神位,商鋪也不例外。伯公廟規模通常不大,但分布最為普遍,田野、山嶺、村口、街衢,在在皆有。福德老爺身旁通常伴有福德老爺夫人,是和藹可親的形象。

參考文獻

  1. 信仰自由,relig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