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節毛飛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節毛飛廉

中文學名:節毛飛廉

拉丁學名:Carduns acanthoides L.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Angiospermae

:雙子葉植物綱 Dicotyledoneae

:桔梗目 Campanulales

:菊科 Compositae

:飛廉屬 Carduus

節毛飛廉 (Carduns acanthoides L.)為菊科飛廉屬的植物。節毛飛廉二年或多年生草本,高10-100厘米。莖直立。葉兩面綠色,長橢圓形或長圓狀倒披針形。頭狀花序幾無花序梗,小花紅紫色。花果期6-9月。產富蘊。具有水土保持的作用。生於海拔260-3500米的山坡、草地、林緣、灌叢中、或山谷、山溝、水邊或田間。

基本信息

  • 中文名: 節毛飛廉
  • 學 名: Carduns acanthoides L.
  • 界:植物界
  • 門: 被子植物門 Angiospermae
  • 綱: 雙子葉植物綱 Dicotyledoneae
  • 亞 綱: 合瓣花亞綱 Sympetalae
  • 目: 桔梗目 Campanulales
  • 科: 菊科 Compositae
  • 亞 科: 管狀花亞科 Carduoideae
  • 族: 菜薊族 Cynareae
  • 亞 族: 飛廉亞族 Carduinae
  • 屬: 飛廉屬 Carduus
  • 種: 節毛飛廉
  • 分布區域: 廣布中國,歐洲,前蘇聯

形態特徵

整體

二年生或多年生植物,高(10)20-100厘米。

莖葉

莖單生,有條棱,有長分枝或不分枝,全部莖枝被稀疏或下部稍稠密的多細胞長節毛,接頭狀花序下部的毛通常密厚。基部及下部莖葉長橢圓形或長倒披針形,長6-29厘米,寬2-7厘米,羽狀淺裂、半裂或深裂,側裂片6-12對,半橢圓形、偏斜半橢圓形或三角形,邊緣有大小不等的鈍三角形刺齒,齒頂及齒緣有黃白色針刺,齒頂針刺較長,長達3毫米,少有長5毫米的,或葉邊緣有大鋸齒,不呈明顯的羽狀分裂;向上葉漸小,與基部及下部莖葉同形並等樣分裂,接頭狀花序下部的葉寬線形或線形,有時不裂。全部莖葉兩面同色,綠色,沿脈有稀疏的多細胞長節毛,基部漸狹,兩側沿莖下延成莖翼。莖翼齒裂,齒頂及齒緣有長達3毫米的針刺,少有幾達5毫米長的針刺,頭狀花序下部的莖翼有時為針刺狀。

頭狀花序幾無花序梗,3-5個集生或疏鬆排列於莖頂或枝端。總苞卵形或卵圓形,直徑1.5-2(2.5)厘米。總苞片多層,覆瓦狀排列,向內層漸長;最外層線形或鑽狀長三角形,長約7毫米,寬約1毫米;中內層鑽狀三角形至鑽狀披針形,長8-14毫米,寬1.5-1.58毫米;最內層線形或鑽狀披針形,長16毫米,寬約1毫米;中外層苞片頂端有長1-2毫米的褐色或淡黃色的針刺,最內層及近最內層向頂端鑽狀長漸尖,無針刺。全部苞片無毛或被稀疏蛛絲毛。小花紅紫色,長1.7厘米,檐部長9毫米,5深裂,裂片線形,細管部長8毫米。

瘦果長橢圓形,但中部收窄,長4毫米,淺褐色,有多數橫皺紋,基底着生面平,頂端截形,有蠟質果緣,果緣全緣,無齒裂。冠毛多層,白色,或稍帶褐色,不等長,向內層漸長;冠毛剛毛鋸齒狀,長達1.5厘米,頂端稍扁平擴大。花果期5-10月。

生長環境

生于山坡、草地、林緣、灌叢中、或山谷、山溝、水邊或田間,海拔260-3500米。

分布範圍

幾遍全國分布。廣布歐洲、蘇聯(中亞、西伯利亞)及東北亞。模式標本采自西歐

本種提示

它與近緣種絲毛飛廉(C. crispus L.)的主要區別,就在於它的葉兩面同色,綠色,沿脈僅有多細胞長節毛,下面並無蛛絲狀薄棉毛。蘇聯植物志28卷飛廉屬的編寫者С.Т Тамамшян 顯然半沒有把握住二者的根本區別,因此,他所指出的二者的不同,只涉及量的變化(如植株的色澤等),沒有觸及到二者的質上的差異。根據日本植物分類學家S. Kitamura對日本產飛廉的記載 (Mexn. Coll. Sci. Kyoto Univ. Ser. B. 13: 32, 1937),葉下面無蛛絲毛,僅沿中脈有多細胞長節毛,看來日本產的飛廉應是C. acanthoides L.,而不是C.crispus L.。[1]

應該指出,在這兩種飛廉植物的共同分布區內,出現雜交是經常可能的。由於二者之間基因交流可能經常出現,使其二者本來微弱的區別常為消失。因此,將二者合併為一個種的傾向是存在的。[2]

下級分類

節毛飛廉 Carduus acanthoides Linn.

絲毛飛廉 Carduus crispus L.

飛廉 Carduus nutans L.

代表植物

飛廉 Carduus nutansL.

二年生或多年生草本,高30-100厘米。莖單生或少數莖成簇生,通常多分枝,分枝細長,極少不分枝,全部莖枝有條棱,被稀疏的蛛絲毛和多細胞長節毛,上部或接頭狀花序下部常呈灰白色,被密厚的蛛絲狀綿毛。中下部莖葉長卵圓形或披針形,長(5)10-40厘米,寬(1.5)3-10厘米,羽狀半裂或深裂,側裂片5-7對,斜三角形或三角狀卵形,頂端有淡黃白或褐色的針刺,針刺長達4-6毫米,邊緣針刺較短;向上莖葉漸小,羽狀淺裂或不裂,頂端及邊緣具等樣針刺,但通常比中下部莖葉裂片邊緣及頂端的針刺為短。全部莖葉兩面同色,兩面沿脈被多細胞長節毛,但上面的毛稀疏,或兩面兼被稀疏蛛絲毛,基部無柄,兩側沿莖下延成莖翼,但基部莖葉基部漸狹成短柄。莖翼連續,邊緣有大小不等的三角形刺齒裂,齒頂和齒緣有黃白色或褐色的針刺,接頭狀花序下部的莖翼常呈針刺狀。頭狀花序通常下垂或下傾,單生莖頂或長分枝的頂端,但不形成明顯的傘房花序排列,植株通常生4-6個頭狀花序,極少多於4-6個頭狀花序,更少植株含1個頭狀花序的。總苞鍾狀或寬鍾狀;總苞直徑4-7厘米。總苞片多層,不等長,覆瓦狀排列,向內層漸長;最外層長三角形,長1.4-1.5厘米,寬4-4.5毫米;中層及內層三角狀披針形,長橢圓形或橢圓狀披針形,長1.5-2厘米,寬約5毫米;最內層苞片寬線形或線狀披針形,長2-2.2厘米,寬2-3毫米。全部苞片無毛或被稀疏蛛絲狀毛,除最內層苞片以外,其餘各層苞片中部或上部曲膝狀彎曲,中脈高起,在頂端成長或短針刺狀伸出。小花紫色,長2.5厘米,檐部長1.2厘米,5深裂,裂片狹線形,長達6.5毫米,細管部長1.3厘米。瘦果灰黃色,楔形,稍壓扁,長3.5毫米,有多數淺褐色的細縱線紋及細橫皺紋,下部收窄,基底着生面稍偏斜,頂端斜截形,有果緣,果緣全緣,無鋸齒。冠毛白色,多層,不等長,向內層漸長,長達2厘米;冠毛剛毛鋸齒狀,向頂端漸細,基部連合成環,整體脫落。花果期6-10月。

分布新疆天山(烏魯木齊、特克斯)、準噶爾阿拉套(塔城)、準噶爾盆地(沙灣、查布查爾)。生于山谷、田邊或草地,海拔540-2300米。歐洲、北非、蘇聯中亞及西伯利亞都廣有分布。模式標本采自西歐。

藥用成分

南京鐵道醫學院藥理教研組通過系統預試和定性, 初步認為飛廉含有生物鹼、黃酮、鉀鹽和糖類。研究發現, 飛廉屬植物含有能降血壓的飛廉鹼和去氫飛廉鹼。

藥理作用

對心血管系統的影響研究發現, 飛廉水提液能顯著提高兔離體心臟冠脈流量,減弱垂體後葉素導致的T波、S-T波升高程度。通過心電圖變化說明飛廉能對抗垂體後葉素造成的心肌缺血,對心肌具保護作用。垂體後葉素能引起靜脈血管痙攣。不管是先給予垂體後葉素還是後給予垂體後葉素,飛廉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對抗其所致的冠脈痙攣, 也能緩解健康家兔垂體後葉素造成的心肌缺血,對心臟具保護作用。垂體後葉素能使冠脈流量下降:灌流液中加入垂體後葉素,使冠脈流量急劇下降。用飛廉洛克氏液灌流時,加入垂體後葉素, 冠流量卻基本無變化。在用垂體後葉素洛克氏液灌流引起冠脈流量急劇下降時,食用飛廉洛克氏液, 則冠脈流量又迅速恢復。這就說明飛廉有一定的增加冠脈流量作用,對保證心肌代謝活動和改善缺氧狀況有作用。

降壓作用

研究發現,飛廉對貓和兔的降壓作用都很明顯。其最大特點是起效快,靜脈注射後幾乎立即顯現效果;持續時間, 貓、兔之間相差較大, 貓的降壓時間長,兔的降壓時間短。

抑菌作用

飛廉的乙酸乙酯提取物以及單體化合物Ⅱ對所篩選的3種人癌細胞有明顯的抑制作用,且量效關係較好。[3]

參考資料

  1. 壩上植物——節毛飛廉,新浪網,2019-07-03
  2. 初識節毛飛廉,美篇, 2018.05.09
  3. 飛廉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