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蘇州滄浪亭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蘇州滄浪亭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中文名:滄浪亭

地理位置: 蘇州市三元坊滄浪亭街3號

氣候類型: 亞熱帶季風海洋性氣候

著名景點: 翠玲瓏 印心石屋 看山樓等

滄浪亭,位於蘇州市三元坊滄浪亭街3號,是一處始建於北宋的中國漢族古典園林建築,始為文人蘇舜欽的私人花園,其占地面積1.08公頃,是蘇州現存諸園中歷史最為悠久的古代園林。

滄浪亭與獅子林拙政園留園一齊列為蘇州宋、元、明、清四大園林,園內除滄浪亭本身外還有印心石屋、明道堂、看山樓等建築和景觀。

滄浪亭於1982年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作為《世界文化遺產蘇州古典園林增補項目》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06年被國務院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

歷史沿革

五代十國晚期,吳越王錢俶妻弟孫承佑,於宋開寶二年(969年)任中吳軍節度使,曾於滄浪亭營建別墅(一說廣陵王錢元璙池館)。

北宋慶曆四年(1044年)集賢院校理蘇舜欽在汴京遭貶謫,翌年流寓吳中,見孫氏棄地約六十尋,以四萬錢買入。在北碕築亭,命名"滄浪亭"。蘇舜欽常駕舟遊玩,自號滄浪翁,作《滄浪亭記》。常與歐陽修梅聖俞等作詩唱酬往還。從此滄浪之名傳開。

慶曆八年(1048年)蘇舜欽去世。後園多次更換主人,最後為章惇、龔明之各得其半。章惇將花園加以擴大,建築大閣,又在山上起堂,動工時,發現北面跨水一座洞山地下有嵌空大石,據傳是五代廣陵王所藏。於是益加擴展。南宋紹興初,園為韓蘄王世忠所占,並改名"韓園"。韓氏在兩山之間築一道橋,取名"飛虹",由張安國書匾。園景直到慶元間(1111年-1115年)猶存。依宋《平江圖》碑所標此處為"韓園",園南北端大體與原文廟、府學相平,大門在南。

元朝時,滄浪亭廢為僧居。元仁宗延祐年間(1314年-1320年)僧宗敬在滄浪亭遺址上建妙隱庵,庵西側即南禪寺。惠宗至正間(1341年-1368年),僧善慶在妙隱庵東側建大雲庵,一名結草庵,為南禪集雲寺之別院。明沈周、楊君謙常棲息於此。

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詔以寶曇和尚居南禪集雲寺時,將妙隱、大雲二庵並至南禪集雲寺。成化十二年(1476年)十月十三日寺毀於火。主僧德本謀圖復興而力不足,後經苦心籌備十寒暑,始建大雄寶殿。嘉靖十三年(1534年)郡守胡纘宗將妙隱庵改築韓蘄王祠。大雲庵自正德以來三十二年間,幾經興廢。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僧人文瑛復建滄浪亭。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江寧巡撫王新命在滄浪亭遺址內建蘇公祠。三十四年(1695年)宋犖撫吳時,尋訪子美滄浪亭遺蹟,已是灰飛煙滅。於是即謀規復,並構亭于山之巔,又得文徵明隸書"滄浪亭"三字作揭諸楣。名為重修,實同再創。 但園規模已遜於宋代,不復有水北及南部曠地。五十八年(1719年),巡撫吳存禮將康熙御詩一章,飭工庀材建御碑亭於園中,房屋也進行了增修。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按察使胡季堂在滄浪亭西側(南禪寺遺址一部分)建中州三賢祠。乾隆帝南巡屢駐此園,在園南部曾築拱門並有御道。

道光七年(1827年)梁章鉅又重修亭,集蘇舜欽、歐陽修詩句而成的楹聯"清風明月本無價,近水遠山皆有情"。又作《滄浪亭圖詠跋》記述。又將亭左舊有子美祠暨蘄王商丘祠皆於整飾,並於蹕路之東,規取隙地為同人觴詠之所。時江蘇巡撫陶澍於藏書家顧沅辟疆小築見所藏吳中名賢畫像300餘幅,後經地方人士廣為搜集,又得200多幅。遂命孔繼堯臨繪,沈石鈺勾摹刻石。在梁章鉅重修滄浪亭竣工時,購得亭旁房屋,於次年改建為祠。每歲以時致祭。道光十八年(1838年)巡撫陳之楣改建亭之大雲庵,古蹟再次一新。

清咸豐庚申年(1860年),滄浪亭毀於兵火。中州三賢祠亦殘毀過半。

同治十一年(1872年)布政使應寶時、巡撫張樹聲再度重修,復修古亭於原址,並於滄浪亭南側明亮處修建明道堂。明道堂後側西部為五百名賢祠,應寶時為祠題名。祠南側為翠玲瓏,北側為面水軒。臨水建築有靜吟、藕花水榭。另有清香館、聞妙香室、瑤華境界、見心書屋、步碕、印心石屋、看山樓等,諸堂構以廊貫通,軒館亭榭多為舊名。 其時明道堂對面有戲台(今"瑤華境界"處),左右有觀戲長廂,規格甚為壯觀,可惜後來被損毀。戲台後有門通"古大雲庵"。園由庵僧照料,仍為官府酬酢之地,有時設壇祈雨。十三年(1874年)巡撫吳元炳復建中州三賢祠。此時,園西鄰中州三賢祠,西南為南禪寺,東南至施家橋,東、北均以水為界。

清光緒初,滄浪亭猶有禪者居之。三十四年(1908年),蘇州地圖上已無古大雲庵,尚存火神廟、放生庵及先農壇。園又被洋務局等局所借用,最多時有七局之盛。後歸吳縣營設局管理。

民國初,一度借設吳縣修志局。兩次發起修葺未成。民國十四年蘇州美術專門學校租用三賢祠。民國十五年(1926年)戲台已坍毀。同年大旱,當局迎銅觀音像供於明道堂,膜拜者紛至,並在園內采竹葉、折竹竿、剝樹皮,以為仙物。

民國十六年(1927年)5月,顏文梁受公益局之聘,任滄浪亭保管之職,此時滄浪亭已是荒蕪塞徑,台榭池館棟折垣圮,文梁倡議捐修,得吳郡畫家吳子深慷慨出銀4000,整修園林,歷時年余,面貌得以恢復。後設立美術館,後又改為美術專門學校。此時園南界迄於看山樓。蘇州淪陷時,日軍司令部曾占用,又被嚴重毀壞。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春,偽省政府撥充江蘇國學社社址,招各地文士來應月課。

民國三十年(1941年),汪偽江蘇省政府主席高冠吾募款3.5萬元"中儲券",對園林稍加修葺。抗日戰爭勝利後,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蘇州美專復校於此,園荒蕪而無力修復。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6月,河南大學遷蘇,本部駐怡園,文學院在滄浪亭,次年6月返回開封。

1949年4月蘇州解放,蘇州市人民政府接管滄浪亭,由市文教局管理。1953年9月交園林修整委員會動工修建,移舊葺新。1954年園林管理處接管。

1955年春節正式開放遊覽,門額易為"滄浪亭"。1963年滄浪亭被列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1964年朱德委員長視察蘇州時所贈10盆川蘭及《蘭花譜》置於該園,園內增闢蘭圃(原"印心書屋"處)。

"文化大革命"時期(以下簡稱"文革"),滄浪亭一度改名"工農兵"公園,文物古蹟、家具陳設、匾額楹聯、磚雕等均遭破"四舊"的毀壞,道光、同治年間的楹聯多佚失。1967年蘇州兩派武鬥,園曾一度被關閉。

1978年後逐年整修,疏通河道,調整陳設布置,加強花木養護,園林景觀大為改觀。1982年,滄浪亭被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1985年滄浪亭實施大修,對外開放。

此後逐年恢復匾額楹聯,1989年復刻歸有光《滄浪亭記》。1986年投資十萬餘元,園門前池塘向西開挖擴大水面,修建石駁岸,將石橋北堍的"滄浪勝跡"石碑坊遷至故址,以復舊觀。

1989年,蘇州市政府加強了對滄浪亭園林周邊環境整治,同時淨化園外河水。1995年大修明道堂。1998年整修清香館、聞妙香室,新刻《吳郡名賢補遺》碑石八方。1999年整修五百明賢祠。

2000年,滄浪亭作為《世界文化遺產蘇州古典園林增補項目》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01年整修看山樓,2002年整修藕花水榭,2003年對圖碑、書條石共計45塊進行全面維護,更換紅木框,2004年對所有建築裝摺進行揩洗,明道堂屋架翻建、油漆,對五百名賢祠、瑤華境界陳設布置調整,2005年鋤月軒翻建油漆,五百名賢祠廳堂油漆。

2006年被國務院列為第六批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建築布局

滄浪亭占地面積1.08公頃,整個園林位於湖中央,湖內側由山石、復廊及亭榭繞圍一周。園內以山石為主景,山上植有古木,山下鑿有水池,山水之間也是以曲折的復廊相連。山石四周環列建築,通過復廊上的漏窗滲透作用,溝通園內、外的山、水,使水面、池岸、假山、亭榭融成一體。滄浪亭(此處特指名為滄浪的亭閣)即隱藏在山頂上,亭的結構古雅,四周環列有數百年樹齡的高大喬木五、六株。"明道堂"是園中最大的主體建築,位於假山東南部,面闊三間。"翠玲瓏" 館連貫幾間大小不一的旁室,前後芭蕉掩映,並植以各類竹20餘種,同"翠玲瓏"相鄰的是五百名賢祠,祠中三麵粉壁上嵌594幅與蘇州歷史有關的人物平雕石像,為清代名家顧汀舟所刻。"印心石屋"位於園中西南處,為一假山石洞。"看山樓"位于山中,與仰止亭和御碑亭等建築映襯。

園林文化

命名緣由

滄浪亭始為五代時吳越國廣陵王錢元璙近戚中吳軍節度使孫承佑的池館。宋代詩人蘇舜欽以四萬貫錢買下廢園,進行修築,傍水造亭,因感於"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題名滄浪亭,自號滄浪翁,並作《滄浪亭記》。歐陽修應邀作《滄浪亭》長詩,詩中以"清風明月本無價,可惜只賣四萬錢"題詠此事。

亭上對聯

滄浪亭上刻有對聯"清風明月本無價,近水遠山皆有情",此聯為清代學者梁章鉅為蘇州滄浪亭題的集句聯,該對聯上聯出自歐陽修《滄浪亭》詩中"清風明月本無價,可惜只賣四萬錢",下聯出於蘇舜欽《過蘇州》詩中"綠楊白鷺俱自得,近水遠山皆有情"句。不僅敘說了滄浪亭的建亭過程,也寫盡了滄浪亭情景交融的風月山水,使人感悟到熱愛自然、順應自然,與自然在情感上親和的環境保護理念。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