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荀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荀灌
荀灌
出生 (303-00-00) 303年12月0日(1721歲)
洛陽
別名 灌娘、荀灌娘、灌兒

荀灌字灌娘。潁川臨潁(今河南臨潁縣)人[1],父親:荀崧。天祖父:荀彧。 荀灌是荀崧的小女兒,生於晉惠帝元康元年,十三歲時突圍救父。列女傳故事之一。中國古代智勇雙全的女英雄。


簡介

荀灌(303年-?),西晉人物,晉朝平南將軍荀崧的女兒,荀彧的五世孫女,潁川郡臨潁(今河南省臨潁)人。建興三年(315年),奉長安所遣征南大將軍,監荊、梁、益、寧四州第五猗之命,杜曾率領一萬兵馬圍攻宛城(今河南南陽)。城中幾乎糧盡,荀崧打算派人到襄陽求援。當時12歲的荀灌,主動請纓出城求援。荀崧開始不同意,後來經過荀灌多次懇求,他終於答應了。荀灌帶領十幾個勇士,穿越杜曾的重重包圍,到達襄陽。南中郎將周訪派遣其子周撫,會同襄城郡太守石覽,援救宛城,擊退了杜曾的軍隊。[2]

演義描述

灌娘生於晉惠帝元康元年(公元291年),是晉惠帝司馬衷年號。

荀灌從小就跟在父親荀崧身邊行軍作戰,東奔西跑。她不喜歡舞文弄墨,也不喜歡針織女紅。卻愛拳打腳踢,舞槍弄劍。身為女兒身,比男兒還要彪悍。 她的爹娘只好隨着她性子,請了幾位名師教授她武藝。十歲就能騎馬張弓。

灌娘小小年紀就有了一身好武藝,論槍如游龍飛虎,論箭已能百步穿楊。刀槍劍戟,騎馬射箭樣樣嫻熟,尤其是一杆小銀槍舞得出神入化,所向無前。 西晉末年,八王之亂,五胡亂華,天下大亂,各地發生叛亂。

317年三月,春耕剛過,荀崧都督荊州江北諸軍事、擔任平南將軍,鎮守宛城,改封曲陵公。荀崧是名門望族潁川荀氏,被譽為「履孝居忠,無慚往烈」的荀崧,他世襲侯爵。他的高祖父就是曹操第一謀士荀彧。

南陽地處平原之地,灌娘喜歡騎馬狩獵,每日四處馳聘,射飛禽,獵走獸。

身處建康政權琅琊王司馬睿王敦陶侃周訪等將領出兵奪取荊州

當時駐守在襄陽的是荊州刺史第五猗(身處長安政權的晉愍帝司馬鄴所任命) ,奉命鎮守荊州。

竟陵太守杜曾因陶侃等將領的合擊,不得不北撤,北撤到順陽郡

1,荀崧傾向於建康政權(琅琊王司馬睿)。

2,杜曾讓侄子娶第五猗的女兒為妻,屬於長安政權。

杜曾奉荊州刺史第五猗之命,鎮守南陽郡。率領兩千多人馬來到宛城,與荀崧交接,遭到他嚴詞拒絕,閉城不出。

杜曾立刻包圍了宛城,宛城守兵不到一千,杜曾一連幾日,攻城不下。雙方處於對峙之中。

此時的宛城,正是青黃不接之時。城中糧食所剩不多,難以長期堅守,情況非常危急。

荀崧召集宛城官吏,齊聚大堂,商討應敵之計。

荀崧愁眉不展的坐着,向屬官問道:「城中糧食還夠吃幾日?

屬官回道:「勉強能撐一月,

堂下官吏人心惶惶,亂作一團,紛紛交頭接耳,商量對策,卻不知如何是好。

荀崧道:「我們不能坐以待斃,當向襄城太守石覽求援,誰願前往?」此話一出,吵雜的正堂立刻靜了下來,堂下官吏面面相覷,不敢作聲。

荀崧看着這些官吏,盡無人肯去,心生怒氣,也是敢怒不敢言,心裡暗罵:「儘是酒囊飯袋,無膽之徒。」

荀崧哀道:「也罷,你們不去,我去。說完起身就要走,急的眾人圍了上去你一言,我一語的勸阻。」

我去,眾人身後傳來一陣清脆之音,宛若黃鶯,驚得眾人回頭看去,喧鬧的正堂,又安靜了下來。

堂外進來一小女子,身後泛着泛着一縷黃燦的陽光。朦朧的落日餘光,看似及笄之年的少女,披着散落的頭髮,邁着輕盈小步,向荀崧走去,眾人紛紛讓開條道。

荀崧怒氣未消,聽後一驚,再看又是一驚,原來是自己的女兒荀灌。

荀灌走到荀崧面前行禮,隨後細聲道:「宛城不能沒有爹。」

眾人附和稱是:「是啊,是啊。」

荀灌接着說道:「爹貿然離去,叛軍一旦攻城,守軍無人指揮,城將不保,還是讓女兒去吧。」

荀灌近乎乞求的眼神看着爹,讓荀崧心有疑慮,想到小女年幼,萬一有個閃失,心不能安。

荀崧不由嘆息道:「灌兒能有此心,為父甚感安慰,只是敵眾我寡,叛軍又嚴防死守,將士突圍尚且不易,何況你一小女子乎?」

荀灌急道:「宛城危在旦夕,一旦城破,城中數萬百姓遭殃,灌兒雖是女兒身,可絕不比男兒差。如若能衝出重圍,求得援兵,宛城可保,百姓得救。如若不能突圍,頂多一死,何足懼哉?這也不負爹十幾年來的養育之恩。

周圍官吏,大為震驚,而荀崧不為所動,摸着鬍鬚,哀慮良久。

荀灌繼續說服,言辭懇切道:「女兒不會有事的,待到三更,叛軍把守鬆懈,我在翻城牆而出,趁夜突圍,必不負眾人厚望,求得援兵。

面對荀灌的再三請求,荀崧面有焦慮,嘆了口氣,事到如今,也只好如此。

荀崧放心不下,挑選了十幾個勇士,跟隨荀灌一起突圍。 [3]

三更已至,東牆之上,荀灌穿着麻衣,一身上下男兒打扮。

荀崧為女兒送行,再三叮囑道:「一路小心。

荀灌道:「灌兒快去快回,爹爹不用太過擔心。」

荀灌背負長弓,腰佩利劍。帶領幾十名勇士,順着繩索下城。乘着夜色悄悄突出重圍。不料,還是引起杜曾軍哨兵察覺,被追兵一路追殺。

荀灌等人邊打,邊撤。一直往北跑到魯陽的山中,最終只有荀灌一人得以逃脫。

荀灌日夜兼程,第三日午後,終於趕到襄城,進見石覽,荀灌將爹的書信給他,說明來由。

石覽見荀灌是一小女子,甘願以身犯險,長途跋涉而來,此番膽識,大為驚嘆,看信之後,說道:「「我手下只有五百騎可以前往救援。但是杜曾此人驍勇善戰,我部冒然前往,毫無勝算。」石覽思慮了一番:「如果能請到尋陽太守周訪出兵,定能解宛城之圍」

荀灌一挑眉毛,轉念一想,對石覽道:「我這就寫信給周訪。」

石覽不解。 荀灌冒用爹之名,給周訪寫下一封書信,請他發兵援救。書信落款處寫的是荀崧。

石覽看後,大為感嘆:「妙哉!」隨即遣人速送周訪。

荀灌在信上寫道:「宛城若是失守,叛軍得勢,氣焰必然囂張,將軍不是不知,唇亡齒寒之理。叛軍早晚必將傾巢而進犯四鄰,將軍必是首當其衝,到時滅頂之災在所難免。如將軍肯發義兵援救宛城,平南將軍荀崧願與將軍結為兄弟,同甘共苦。」

周訪與荀崧原無交情。周訪出身吳地寒門,潁川荀氏是名門望族。荀崧高祖父是荀彧,爹是荀頵,與王濟、何劭為拜親之友。荀崧本人曾為趙王司馬倫的參軍,與王敦、顧榮、陸機等交情。這樣的人物竟肯屈尊與自己結為兄弟,令他為之動容。

周訪看完書信後,立即派遣長子周撫率領精兵三千,和石覽的五百騎一起火速進軍宛城,救援荀崧。

斥候來報,杜曾得知石覽、周撫兩支軍隊前來,只好下令撤軍。

杜曾算是明白了,自己奉的是朝廷旨意,名正言順,鎮守南陽郡。可不管是江左司馬睿、潁川荀氏,還是其他勢力,就沒一個是聽從皇帝司馬業的,除非是給他們加官晉爵。

宛城中日夕望援,見有救兵到來,歡聲四噪。

兩人向荀崧報告,杜曾軍已經遠去,

荀崧立刻吩咐手下道:「你們倆帶一百人喬裝百姓,即刻前往鄧州,殺掉杜保,若有人異議,一律格殺勿論。」

鄧州就在宛城南邊,杜保是杜曾的堂兄,被第五猗任命為新野太守。而第五猗的荊州刺史是皇帝司馬業的任命的,他們卻被視為叛軍。

潁川荀氏和江左司馬睿勾結在一起,仗着拳頭硬,爭奪荊州地盤,編造各種理由,屢次攻打第五猗和杜曾等朝廷命官,這不是謀反又是什麼?對第五猗、杜曾等人而言,陶侃和荀崧等人才是徹頭徹尾的叛軍!也難怪《晉書》沒有給第五猗等人立傳,古往今來,歷史就是當權者的遮羞布。

宛城解圍後。荀崧親自到城外迎接石覽和周撫,感謝他們的援救。

令人大擺筵席,招待石覽和周撫兩位將軍。宴席中談到荀灌突圍之事,石覽和周撫同聲讚美。

石覽對荀崧道:「荀將軍能有此虎女,有勇有謀,實在是可喜可賀。」

周撫附和道:「宛城解圍,百姓得救,灌娘功不可沒,當屬第一個功臣,灌娘,我敬你一杯。。」

從此之後,灌娘之威名,突圍救父之事,為當時之人所樂道。收入列女傳後,成為千古佳話,一代巾幗英雄。

此後不久,周訪向荀崧提親,讓長子周撫娶荀灌為妻。

荀崧為解圍之情,就答應了這門親事。

在危城中,生死存亡之刻,有多少七尺男兒還不如一個小女子那樣有膽有識。至於列女傳的內容和年齡,是真是假已經不重要。歷史沒有真相,只殘存一個道理。重要的是裡面的勇氣和精神值得世人讚許。

歷史評價

房玄齡等《晉書》:①「荀崧小女灌,幼有奇節。」 ;②「至若惠風之數喬屬,道韞之對孫恩,荀女釋急於重圍,張妻報怨於強寇,僣登之後,蹈死不回,偽纂之妃,捐生匪吝,宗辛抗情而致夭,王靳守節而就終,斯皆冥踐義途,匪因教至。聳清漢之喬葉,有裕徽音;振幽谷之貞蕤,無慚雅引,比夫懸樑靡顧,齒劍如歸,異日齊風,可以激揚千載矣。」

蔡東藩兩晉演義》:「以十三齡之弱女,獨能奮身而出,突圍求援,如此奇女子,求諸古今史乘中,得未曾有。」[4]

史籍記載

《晉書·卷七十五·列傳第四十五》[5]

《晉書·卷九十六·列傳第六十六》

家族成員

父祖

天祖父:荀彧,三國時期魏國太尉,封萬歲亭侯

祖父:荀頵,官至羽林右監,封安陵鄉侯

父親:荀崧,官至散騎常侍、太子太傅,封平樂伯

兄弟

荀蕤,荀崧長子,官至建威將軍、吳國內史。

荀羨,荀崧次子,官至駙馬都尉、義興太守、建威將軍、吳國內史,升至北中郎將,徐兗二州刺史,追贈驃騎將軍。


參考資料

  1. [《晉書·卷七十五·列傳第四十五》:荀崧,字景猷,潁川臨潁人,魏太尉彧之玄孫也。父頵,羽林右監、安陵鄉侯,與王濟、何劭為拜親之友。 ]
  2. [《智囊全集·雄略卷二十六·晏恭人·述評》:荀崧小女灌,有奇節。崧守襄城,為杜曾所圍,力弱食盡,求救於故吏平南將軍石覽,計無從出。灌時年十三,乃率勇士數十人,逾城突圍夜出。賊追甚急,灌且戰且走,卒獲免。自詣覽乞師,又為崧書,與南中郎將周訪請援。賊聞救至,遂散走。 ]
  3. 晉書晉書卷九十六列傳第六十六 列女 新浪佛學
  4. 小兒女突圍求救 大皇帝銜璧投降 國學導航 2019-1-15
  5. 晉書列傳第四十五 國學導航 2019-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