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草莓狀毛細血管瘤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草莓狀毛細血管瘤原圖連接圖片來源於

草莓狀毛細血管瘤(Strawberry Hemangioma) 血管瘤出生時往往看不到有病變,病變多在出生後一個月內發現,初起為小的紅色斑點,以後迅速增長,有的患兒1歲~2歲左右停止或緩慢生長,但概率較低。女性患兒是男性的3倍。因其形如草莓,故名。[1]

草莓狀毛細血管瘤

莓狀毛細血管瘤除發生於皮膚外,也可累及皮下組織和 肌肉組織,一般不侵犯骨組織。發生於皮膚或 肌肉組織的血管瘤可損傷血管引起繼發感染或潰瘍,Kasabach-Merrit綜合徵是相對常見的毛細血管瘤相關的綜合徵,於1940年首次報道。表現為嬰幼兒大面積的毛細血管瘤伴發 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紫癜不單純是由於血小板減少,而且也是 消耗性凝血病導致的結果。此綜合徵在血管瘤的嬰幼兒人群中僅占1%,但病死率高達50%。臨床表現通常為較小而突出皮面的 結節狀腫物,顏色鮮紅或暗紅,與正常皮膚分界清楚。表面呈疣狀或分葉狀,形葉草莓。瘤體柔軟,有一定壓縮性。好發麵部、 頭皮、 頸部、肩背部、外陰部,也見於任何部位。多見單發,也可多發,多發性病例可與海綿狀血管瘤混合存在,稱為 混合型血管瘤。[2]

診斷

  1. 多在出生後1個月~2個月出現,初發如針頭至黃豆大,逐漸增大,進入增殖期,到1歲左右緩慢進入退化期,或緩慢生長。
  2. 暗紅或鮮紅色隆起,質軟,壓之退色,無自覺症狀。
  3. 好發於面部,亦可見於頸、、背等部位。

用藥治療

草莓狀血管瘤

小型損害絕大多數可完全消退,應說服患者家屬等待其自然消退,可獲得最佳美容效果。迅速增生的血管瘤,可每隔日內服潑尼松40mg,維持數周,損害可開始退化。或用醋酸曲安奈德(去炎松)1Omg加利多卡因4ml局部注射,每周1次,5次為1療程。長期不消退或激素治療失敗的患者,可試用可調染料脈衝激光、放射線治療、液氮冷凍,亦可損害內注射硬化劑如5%魚肝油酸鈉等。[3]

檢查方法

草莓狀血管瘤

嬰幼兒期內皮細胞增生和增大,聚集成實體性條索,僅可見少數小的毛細血管腔。成熟期損害為毛細血管腔增大,內皮細胞變平,有些管腔顯著擴張。

鑑別

  1. 鮮紅斑痣:壓之退色的鮮紅斑片,不突出皮膚表現,一般在出生時即明顯可見,不會自然消退。 病理檢查可見毛細血管擴張,血管內皮細胞無異常增殖。
  2. 海綿狀血管瘤:隆起的鮮紅或紫紅色腫瘤,壓之可縮小,去壓後又復原狀,多在出生時即出現,不會消退。

治療

  1. 超聲微介導技術是在 介入療法和動靜脈導管技術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新技術,沒有介入療法痛苦大,費用不高。主要針對治療 海綿狀血管瘤、淋巴性血管瘤,特別對 嬰幼兒血管瘤效果最好。與其他技術相比:不產生射線,無放射性物質;不用激素、同位素及其 化療藥物。並且可以在三維定位下治療 內臟血管瘤, 海綿狀血管瘤蔓狀血管瘤、草莓狀毛細血管瘤、毛細血管瘤( 顱內及脊髓血管瘤除外)。此技術適宜人群較為廣泛,一般出生一個月的嬰兒以上均能接受治療,但血友病,白血病為禁忌症。[4]
  2. 高頻電極微創術技術治療血管瘤的其原理為:在瘤體中產生超聲高能振盪和電生化振盪場,經波導效應直接作用於瘤體細胞膜及血管周圍組織中的彈力纖維和膠原纖維,使血管壁乳化、凝固、收縮,瘤體迅速縮小,直到消失。治療後的十至五十天內病灶部位能產生大量彈力纖維和膠原纖維,使原血管瘤周圍的組織彈性和任性大大增加,局部血管就失去了再畸形再擴張的環境,所以就不再復發。高頻電極微創術技術能治療海綿狀血管瘤, 草莓狀血管瘤,淋巴性毛細血管瘤蔓狀血管瘤瘤多發性淋巴-血管-脂肪瘤

視頻

那些被父母忽略的草莓狀血管瘤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