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荳蘭社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荳蘭社
圖片來自花蓮縣吉安鄉

荳蘭社,又稱娜荳蘭(阿美語:Natauran)部落,或作斗難社多難社豆蘭社,是一個阿美族位在臺灣花蓮吉安部落[1],也是阿美族在當地人數最多的部落之一。[2]

簡介

娜荳蘭部落所在地在日本統治時期被命名為「田埔」,屬吉野莊轄下。二戰後,部落再被劃分為南昌村、宜昌村、北昌村等行政區。1988年,北昌村又分出勝安村。過去,該部落人口集中於現南昌村、宜昌村,以及勝安宮附近至花蓮農校一帶,而南昌村與吉安村則是該部落家屋密度最高處及社群中心。現今,位於南昌村者為娜荳蘭部落,位於宜昌村者則稱宜昌(阿美語:Buner)部落。[3]

但是,各項歲時祭儀(如捕魚節、運動會、成年禮豐年祭等),均是由散居各村的部落族人共同辦理。[2][4]

部落由來

那荳蘭部落(Natauran)是南勢阿美(又稱奇萊阿美)的傳統部落,最早的歷史可以追溯至17世紀,而文獻中,最早詳細記載的則是周鍾瑄領銜編纂的《諸羅縣志》,範圍上是指以宜昌村、南昌村、北昌村、稻香村、滕安村、永安村為主的區域,後來迭經變化,目前指的是南昌村及宜昌村等二個行政區域,但是不論是各項歲時祭儀活動如捕魚節、運動會、成年禮及豐年祭活動,均是由該二村的部落族人共同辦理,也是吉安鄉阿美族部落群居人數最大聚集的部落。晚清以前,部落是一個與外界隔離,內部自行拓展的部落,後受到「加禮宛」事件的影響,不少薩奇萊雅族人曾遷入此居住,人口激增下,使得本社耕地不足,不少族人往光榮、月眉、水璉一帶遷居。[5]

阿美族文物館

部落內之阿美文物館在日本時期為荳蘭神社所在地,更早則是部落會所所在地。

早先,娜荳蘭、薄薄、里漏三個部落會在阿美文物館所在地共同舉辦祭儀,由年齡階層(阿美語:selal)的青年聯合獵首,再將獵得之人頭懸掛於會所前的雀榕樹上,成為豐年祭、成年禮舉行的地點。

日本時期,統治當局在當地興建「荳蘭神社」。皇民化時期,部落族人也在此舉辦神前結婚式相撲比賽,是重要的集會場所。

戰後,神社所在地被改成部落的運動公園,部落一些大型活動仍在此舉辦。

2001年10月,原住民族委員會補助當地在神社舊址處興建文物館及多功能活動中心;該場館即現今之「阿美族文物館」,館外存有「先祖祭紀念碑」。[2][4]


參考資料

  1. 【民報】花蓮地名的故事. www.peoplenews.tw. [2019-05-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05) (Chinese (Taiwan)). 
  2. 2.0 2.1 2.2 南昌部落 | 歷史沿革. natawran.apc.atipd.tw. [2019-05-05]. 
  3. 臺灣原住民族資訊資源網 - 認識原住民族 - 部落介紹. www.tipp.org.tw. [2019-05-05]. 
  4. 4.0 4.1 阿美族傳統社會文化的持續與變遷-以花蓮荳蘭部落(Natawlan)為例__國立政治大學博碩士論文全文影像系統. thesis.lib.nccu.edu.tw. [2019-05-05]. 
  5. 部落由來,台灣原住民族資訊資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