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菊三七(中藥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菊三七
5-1F42409594I10.png
圖片來源 http://www.zyzydq.com/baike/J/2017/0424/7775.html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菊三七

漢語拼音:Jú Sān Qī
別名:菊葉三七、三七草、血當歸
性味:味甘、微苦,性溫
功能:止血,散瘀,消腫止痛,清熱解毒
主治:吐血,衄血,咯血,便血,崩漏,外傷出血,痛經,產後瘀滯腹痛,跌打損傷,風濕痛,瘡癰疽疔,蟲蛇咬傷

菊三七,中藥名。為菊科土三七屬植物土三七Gynurasegetum(Lour.)Merr.,以根或全草入藥。秋冬挖根,除去殘莖、鬚根及泥土曬乾。夏秋采全草,洗淨,鮮用或曬乾。具有止血,散瘀,消腫止痛,清熱解毒的功效。主治吐血,衄血,咯血,便血,崩漏,外傷出血,痛經,產後瘀滯腹痛,跌打損傷,風濕痛,瘡癰疽疔,蟲蛇咬傷。[1]

藥理簡介

各種名稱

中文名:菊三七

拼音名:Jú Sān Qī

別名:土三七(《滇南本草》),金不換(《秘方集驗》),紫三七(《南京民間藥草》),血當歸、血三七、血七、血格答(《貴州民間方藥集》),水三七(《河北藥材》),紫蓉三七、艾葉三七、鐵羅漢、烏七(《湖南藥物志》),菊葉三七(《上海常用中草藥》),狗頭三七(蘇醫《中草藥手冊》)。

出處

《上海常用中草藥》

來源

為菊科植物三七草的根。根於秋後地上部分枯萎時挖取,除盡殘存的莖、葉及泥土,曬乾或鮮用。

原形態

植物形態詳"三七草"條。

生境分部產四川雲南廣東廣西江蘇江西湖南貴州等地。

性狀

根呈拳形肥厚的圓塊狀,長3~6厘米,直徑約3厘米,表面灰棕色或棕黃色,全體多有瘤狀突起及斷續的弧狀溝紋,在突起物頂端常有莖基或芽痕,下部有鬚根或已折斷。質堅實,不易折斷,斷面不平,新鮮時白色,乾燥者呈淡黃色,有菊花心。氣無,味甘淡後微苦。以乾燥、整齊、質堅、無雜質、斷面明亮者為佳。

性味

甘苦,溫。

  • ①《滇南本草》:"味苦。"
  • ②《綱目》:"味甘。"
  • ③《四川中藥志》:"味淡,性溫,有小毒。"

功能主治

破血散瘀,止血,消腫。治跌打損傷,創傷出血,吐血,產後血氣痛。

  • ①《滇南本草》:"治跌打損傷。生用破血,炙用補血。"
  • ②《綱目》:"治金瘡折傷出血及上下血病。"
  • ③《簡易草藥》:"能破血,祛瘀,散血,消腫。通治五勞七傷,跌打損傷。"
  • ④《草木便方》:"活血,續筋接骨。治內傷積血,痞塊,心腹疼痛。"
  • ⑤《天寶本草》:"治包塊症瘕,婦女血滯,腰腳痛,男子遺精,痢症。"
  • ⑥《國藥的藥理學》:"治血痢,月經過多,分娩後的後期出血等。又遇虎咬、毒蛇咬,蜂刺傷時,取汁塗敷傷處。"
  • ⑦《昆明藥植調查報告》:"治浮腫。"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2~3錢:研末,0.5~1錢。外用:搗敷。

複方

  • ①治跌打,風痛:土三七鮮根二至三錢。黃酒煎服。(《嶺南採藥錄》)
  • ②治吐血:土三七根,搗碎調童便服。(《閩東本草》)
  • ③治癆傷後腰痛:土三七煎蛋吃。(《四川中藥志》)
  • ④治產後血氣痛:土三七搗細,泡開水加酒兌服。(《四川中藥志》)
  • ⑤治蛇咬傷:三七草根搗爛敷患處。(《湖南藥物志》)

臨床應用

治療大骨節病:取菊三七塊根浸泡於30%酒精中,製成10%酊劑;或煎成藥液配成12.5%及6.25%(供學齡兒童用)糖漿。每次20~30毫升,每日兩次,飯後30分鐘服。成人患者70例,經1個月觀察,有效率達88.6%,其中顯效21例(占30%),好轉41例(占58.6%);兒童患者31例,顯效9例,好轉22例。有效病例平均服藥8天左右(最短1天,最長18天)關節疼痛即可減輕。有的病人服藥過程中出現疼痛加重現象,這往往是藥效的信號,如堅持繼續服藥,疼痛可自然消失。酊劑療效似優於糖漿。服藥後少數病例有噁心、嘔吐等反應,有胃病史者尤易發生。[2]

摘錄

中藥大辭典

參考資料

  1. 菊三七中國醫藥信息查詢平台
  2. 菊三七中醫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