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落磯山斑點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落磯山斑點熱是在美國最嚴重及廣泛報告的立克次體疾病,亦在美洲等地有病例。落磯山斑點熱在其他國家亦被稱為「蜱斑疹傷寒」、「托比亞熱」(哥倫比亞)及「聖保羅熱」或「斑疹熱」(巴西)。這種病是由一種由硬蜱所傳播的細菌立氏立克次體所引發。初發的症狀包括突然的發熱、頭痛及肌痛,接着會發起皮疹。這種病症在初期很難診斷,但若沒有即時及適當的治療,是可以致命的。

落磯山斑點熱首先於1896年在美國愛達荷州的蛇河谷發現,並因其皮疹的特徵而被稱為「黑麻疹」。這種可怖及致命的病症影響着這個地區數以百計的人。在1900年代早期,病症的漫延北至華盛頓及蒙大拿州,及南至加利福尼亞州、亞利桑那州及新墨西哥州。

霍華德·泰勒·立克次就是第一個發現引發落磯山斑點熱生物的人。他記述了這個病症的流行病徵,包括壁虱(蜱)在傳播時的角色。他們的研究發現落磯山斑點熱是由立氏立克次體所引致。這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生存是一個涉及硬蜱及哺乳動物的複雜循環,而人類是在意外的情況下成為它們的宿主,並非它們自然傳播內的一分子。然而造化弄人,他在完成有關落磯山斑點熱的研究後不久,於1910年在墨西哥因斑疹傷寒(另一種立克次體疾病)而去世。

落磯山斑點熱這個名字帶點誤導,因為這個病於1930年代開始時,已不限於落磯山地區,並傳播至美國的其他地區。現時這個病已經漫延至美洲的其他地區,包括加拿大南部、中美洲墨西哥,及部分南美洲。在1981年及1996年之間,除了夏威夷州佛蒙特州、緬因州及阿拉斯加州外,以達至整個美國。

落磯山斑點熱今天仍然是嚴重及危害生命的疾病。縱然現今的治療技術的提升,仍然有3-5%的患病者死亡。但是,有效的抗體療法卻大幅減少死亡的人數:在1940年代末,未發現四環素氯黴素前,死於此病的人數可達至患病者的30%[1]

病菌傳播

落磯山斑點熱與所有立克次體疾病一樣,同被分類為動物病。動物病是指一種在動物的疾病傳染至人類。大部分動物病都必須有一個帶菌者(例如)將疾病由動物宿主傳至人類宿主身上。而落磯山斑點熱中,蜱就是自然的宿主,同時也是立氏立克次體帶菌者。蜱在主要是在咬脊椎動物時將細菌傳播。另外,接觸蜱的組織、體液或糞便,亦有可能受到感染。

只有硬蜱科的蜱會自然地感染立氏立克次體。硬蜱科的生命周期有着四個階段,分別是、幼蟲、若蟲及成蟲,每一個階段必須餵哺一次以發展到另一個階段。

雌性的蜱會透過一個過程將立氏立克次體傳至所產的卵。當在幼蟲或若蟲時咬到立氏立克次體宿主的血液亦會受到感染。當蜱發展至另一階段時,立氏立克次體亦會透過餵哺傳染。另外,雄性的蜱在交配時亦會透過體液或精子傳染雌性。這些不同種類的傳染方式,顯示不斷維持受感染的蜱。一旦感染後,蜱整生會是帶菌者。

蜱在餵哺時的唾液會把立氏立克次體傳予脊椎動物,但需要幾個小時。因而面臨蜱傳播立氏立克次體的風險是很低。一般來說,約為1%-3%的蜱會帶有病菌,包括是有人類感染的地區。

美洲大革蜱及落磯山革蜱的生命周期

在美國,有兩種立氏立克次體的帶菌者,它們是矩頭蜱屬的美洲大革蜱及落磯山革蜱。美洲大革蜱廣泛分布於洛磯山脈東面及太平洋海岸的一些地區。它們會依附在犬只或中等身型的哺乳動物,亦是現時發現一般傳播立氏立克次體至人類的品種。落磯山革蜱分布於洛磯山脈的州郡及加拿大西南部。它們約須2-3年的時間成蟲,成蟲一主要是依附在大型的哺乳動物,而幼蟲或若蟲則是依附在較細小的齧齒目

其他種類的蜱亦有發現感染立氏立克次體或是在實驗中成為帶菌者。但是,這些品種卻在病菌的生態上占有很渺小的地位[2]

視頻

落磯山斑點熱 相關視頻

衣原體,立克次體
立氏立克次體 - 病因,症狀,診斷,治療,病理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