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葛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葛生

來自 呢圖網 的圖片

作品名稱;國風·唐風·葛生

作品別名;唐風·葛生

創作年代;周代

作品出處;《詩經》

文學體裁;雜言古詩

作者;無名氏

唐風·'''葛生'''》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的一首詩。現代學者一般認為這是一首悼亡詩。此詩抒情主人公一面悼念死者,想象對方在荒野荊榛之下獨眠,一面想着自己從此獨自面對長日寒夜的悲慘歲月,惟有死後與對方同穴才是歸屬。全詩五章,每章四句,運用獨白的方式,再加之獨特的文字結構和重章疊句的表現手法,深切地表達了抒情主人公對逝者的愛和無盡的思念之情。[1]

作品原文

唐風⑴·葛生⑵

葛生蒙楚⑶,蘞蔓於野⑷。予美亡此⑸,誰與獨處⑹。

葛生蒙棘⑺,蘞蔓於域⑻。予美亡此,誰與獨息⑼。

角枕粲兮⑽,錦衾爛兮⑾。予美亡此,誰與獨旦⑿。

夏之日,冬之夜⒀。百歲之後⒁,歸於其居⒂!

冬之夜,夏之日。百歲之後,歸於其室⒃!

⑴唐風:《詩經》「十五國風」之一,今存十二篇。

⑵葛生:葛藤出生。葛,藤本植物,莖皮纖維可織葛布,塊根可食,花可解酒毒。

⑶蒙楚:葛的枝葉蔓延在荊棘上。蒙,覆蓋。楚,灌木名,即牡荊。

⑷蘞(liǎn):攀緣性多年生草本植物,根可入藥,多生長在田野岩石的邊緣,有白蘞、赤蘞、烏蘞等。

⑸予美:美好的人,意即愛人。亡此:死於此處。此指死後埋在那裡。

⑹誰與:誰和他在一起。一說誰,唯;與,以。唯以,只有的意思。獨處:獨自居住。

⑺棘:酸棗,有棘刺的灌木。

⑻域:墳塋地。

⑼獨息:意同「獨處」。

⑽角枕:牛角做的枕頭。一說方形枕頭,有八角。粲:同「燦」,燦爛。

⑾錦衾:錦緞被褥。聞一多《風詩類鈔》:「角枕、錦衾,皆斂死者所用。」一說思念者身邊之物。爛:光彩貌。

⑿獨旦:一個人獨自到天亮。一說旦釋為安,聞一多《風詩類鈔》:「旦,坦。」「坦,安也。」

⒀「夏之日」二句:夏之日長,冬之夜長,言時間長。一說冬夏日夜時時思念之意。

⒁百歲:即百年。

⒂居:即墳墓。

⒃室:指冢坑。

白話譯文

葛藤覆蓋了一叢叢的黃荊,野葡萄蔓延在荒涼的墳塋。我的親密愛人長眠在這裡,誰和他在一起?獨守安寧!

葛藤覆蓋了叢生的酸棗枝,野葡萄蔓延在荒涼的墳地。我的親密愛人埋葬在這裡,誰和他在一起?獨自安息!

他頭下的角枕是那樣光鮮,身上的錦被多麼光華燦爛!我的親密愛人安眠在這裡,誰和他在一起?獨枕待旦!

沒有你的日子裡夏天煎熬,冬夜是那樣漫長難耐孤寒。終有一天我也要化作清風,隨你而來相會在碧落黃泉!

沒有你的日子裡冬夜漫漫,夏天是那樣漫長尤感孤寂。終有一天我也要化為泥土,隨你而來相聚在這塊寶地!

創作背景

關於《唐風·葛生》的背景,《毛詩序》云:「刺晉獻公也。好攻戰,則國人多喪。」《鄭箋》解釋說:「夫從征役,棄亡不反,則其妻居家而怨思。」《孔疏》又解釋說:「其國人或死行陳(陣),或見囚虜,……其妻獨處於室,故陳妻怨之辭以刺君也。」後世治詩者承其緒而各有所取,宋朱熹《詩集傳》與清方玉潤《詩經原始》都取「征婦怨」說,不言刺義。清郝懿行首先揭示了「角枕」「錦衾」為收殮死者的用具,指出:「《葛生》,悼亡也。」今人多取其說。憑「亡此」「於域」「角枕」「錦衾」「其居」「其室」「獨處」「獨息」「獨旦」等詞語證此詩悼亡之旨,是有說服力的。同時,可直接從文本出發,將詩作的歷史年代、社會背景乃至男詞女詞等不能根據文本得出結論的問題撇開,在較寬泛的意義上解說此詩,視之為一首普通的悼亡之作,更具有本質性的興發感動力。

唐風·葛生》全詩五章,每章四句,從結構上看,可分兩大部分,前一部分為有「予美亡此」句的三章,後一部分為有「百歲之後」句的兩章。對後一部分是用賦法,諸家無異議,但對前一部分,除第三章皆認為是賦外,第一、二兩章卻有「興」「比而賦」「賦」等三種說法。

每章開頭「葛生蒙楚(棘),蘞蔓於野(域)」兩句,互文見義,都既有興起整章的作用,也有以藤草之生各有託附比喻情侶相親相愛關係的意思,也有對眼前所見景物的真實描繪,可以說是「興而比而賦」。這一開篇即出現的興、比、賦兼而有之的意象,設置了荒涼淒清、冷落蕭條的規定情境,顯示出一種悲劇美作。接着,「予美亡此,誰與獨處」兩句,是表達對去世的配偶表示哀悼懷念之情。這裡的比興意義是:野外蔓生的葛藤蘞莖纏繞覆蓋着荊樹叢,就像愛人那樣相依相偎,而詩中主人公卻是形單影隻,孤獨寂寞,好不悲涼。第三章寫「至墓則思衾枕鮮華」(郝懿行《詩問》)。而「誰與獨旦」如釋「旦」為旦夕之旦,其意義又較「獨處」「獨息」有所發展,通宵達旦,輾轉難眠,其思念之深,悲哀之重,幾乎無以復加。

後兩章,語句重複尤甚於前三章,僅「居」「室」兩字不同,而這兩字意義幾乎無別。可它又不是簡單的重章疊句,「夏之日,冬之夜」顛倒為「冬之夜,夏之日」,不能解釋為作歌詞連番詠唱所自然形成,而是作者刻意為之。兩章所述,體現了詩中主人公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永無終竭的懷念之情,閃爍着一種追求愛的永恆的光輝。而「百歲之後,歸於其居(室)」的感慨嘆息,也表現出對荷載着感情重負的生命之旅最終歸宿的深刻認識,與所謂「生命的悲劇意識」這樣的現代觀念似乎也非常合拍。

名家點評

宋代朱熹:「婦人以其夫久從役而不歸,故言葛生而蒙於楚,蘞生而蔓於野,各有所依託,而予之所美者獨不在是,則誰與而獨處於此乎?」(《詩集傳》)

清代姚際恆:「『冬之夜,夏之日』,此換句特妙,見時光流轉。」(《詩經通論》)

清代牛運震:「角枕、錦衾,殉葬之物也。極慘苦事,忽插極鮮艷語,更難堪。」(《詩志》)

清代陳僅:「此詩五章,前二章為一調,後二章為一調,中一章承上章而變之,以作轉紐。『獨旦』二字,為下『日』、『夜』、『百歲』之引端。篇法於諸詩中別出一格。」(陳繼揆《讀風臆補》引)

後世影響

唐風·葛生》作為中國傳世文學作品中最早的悼亡詩,對後世的悼亡作品有較大影響。朱守亮《詩經評釋》認為此詩「不僅知為悼亡之祖,亦悼亡詩之絕唱也」,周蒙、馮宇《詩經百首譯釋》認為「後代潘岳、元稹的悼亡詩傑作」,「不出此詩窠臼」。

參考來源

《葛生》原創動畫

參考資料

  1. 「葛生」是什麼意思?,360問答 , 2013年6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