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董文敏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董文敏,另見董其昌

董文敏(董其昌)畫像,明代畫作《董文敏待漏圖。

董其昌,字玄宰,學者稱思白先生,諡號文敏,因稱董文敏上海人。明朝畫家。

生平事跡

家中僅有機田二十畝,因不堪重役,董其昌便棄家遠走他鄉。萬曆十七年(1589年)進士,選為吉士。為了掩蓋這段歷史,就把戶籍改在華亭。其友禮部侍郎田一俊死於教習任上,董請假護喪,走數千里,莽之於福建大田。回京後授編修,知起居注。光宗出閣就學,充日講官。因事啟沃,光宗每目屬之。後因受排擠,而出任湖廣按察副使,不久就告病而歸。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任湖廣提學副使,因拒絕請託,導致生員鬧事,遂致仕。後來雖然被先後啟用為山東副使、凳萊兵備、河南參政,但都未上任。[1][2]

簡介

光宗即位,曾向閣臣詢問:「舊講官董先生安在?」由於曾為光宗的老師,董氏的政治生涯因而發生了改變。起任太常寺少卿,掌國子監司業。天啟二年(1622年),改兼翰林院侍讀學士,篡修實錄。奉詔到江南一帶,採錄諸司掌故。將萬曆一朝的章奏、案牘輯為三百本。

另外,內閣中保存了大量的群臣奏疏,董氏挑選其中有關國本、藩封、人才、風俗、河渠、食貨、邊防等方面,言論實事求是、穩妥可用的奏疏,編輯為四十卷,並且在每篇奏書後面加上自己的論斷。此書得到熹宗的稱讚。[3]

熹宗三年(1623年)遷少詹事,掌南京翰林院,轉禮部右侍郎。四年(1624年),充篆修實錄副總裁,同知經筵。不久轉任左侍郎。五年(1625年)遷南京禮部尚書。時值宦官專政,深自引退,明哲保身。

崇禎四年(1631年),拜禮部尚書掌詹事府事。七年(1634年),進太子太保。自覺年老體衰,要求致仕。但當時天下多事,董氏做為前朝元老,為明代思宗所倚重,因此沒有得到批准。五次上書,於正月十九日致仕。回鄉後,又過了九年,於丙子(1636年)仲冬九日忽痰作,不三而逝,卒年八十二。贈太子太傅,誼「文敏」。附葬於蘇州吳縣胥口鄉漁洋里其父董漢儒的墓旁。[4]

崇禎年間,在明「清軍局」的舊址上修建董文敏祠,據實地調查與參照松江當地其他傳統祠堂規制而建,其地寬衍,連溪環沼,全部面積在1500平方米左右。據當地長者及傳為董其昌第十七代孫董兆昌等的回憶與現存董祠(殘)的照片,並參以松江傳統建築形制,可大致復原其早年的規模。

董祠的面寬約14米,總進深約90米,為磚木結構中軸對稱的封閉式院落建築,共有三進建築。董祠門前左右有一對青石所雕的坐獅。門廳前有一塊14×4米的場地,門廳為三間七架。門廳枋上懸有清代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巡幸松江時所題的「董其昌祠」匾。門廳內西側豎有「迴避」、「肅靜」、「追封太子太傅」、「賜誼文獻」、「南京禮部尚書」、「賜進士出身」諸牌。門廳後有穿廊,連接儀門,過儀門廳院北有碑廳。碑廳概為三間七架梁,碑廳中央豎三塊康熙帝御書碑。兩側兩塊為佛經,中間為康熙贊董其昌書法的御書碑。

相關介紹

華亭董其昌,書法天資迥異,其高秀圓潤之致,流行於楷墨間,非諸家所能及也。每於不經意處,封神獨絕。如微雲卷舒,清風披拂,尤得天然之趣。觀其結構,字體皆源於晉人,蓋其生平所臨募《淳化閣貼》,於《蘭亭》、《聖教序》能得其運腕之法,而轉筆處古勁藏峰,似拙實巧,書家所謂「「古釵腳」殆謂是耶。

顏真卿蘇軾米芾以雄奇峭拔擅能,而根底則皆出於晉人、趙孟頫,又規模二王,其昌淵源合一。故墓諸子,軋得其意,而秀潤之氣,獨時見本色。草書亦縱橫排砣,有古法,甚心賞。其用筆之妙,濃淡相間,更為瓊絕。臨募最多,每謂天資欲功力俱優,致此良易也。

書畫大家

他的字、畫以及書畫鑑賞,在明末和清代名聲極大。善畫山水,遠師董源巨然黃公望

其畫風筆意安閒溫和、清新秀麗。他提倡用摹古代替創作。又以禪宗的南北派比附繪畫,稱「南北宗」。他是尚南貶北,抬高文人畫的地位,打擊壓制和他相抗稀奇的「浙派」。

其山水作品,用筆柔和,秀媚有餘,魄力不足,缺乏氣勢,且多輾轉摹仿,如《峒關蒲雪圖》、《溪山平遠圖》等,皆為摹古之作。

其作品留傳至今的有:《山水》、《夏木垂陰圖》等。

著有《畫禪室隨筆》、《容台集》、《畫旨》、《畫眼》等。明孔貞運《明兵部尚書節寰袁公墓志銘》:「其(袁可立)子戶部主事樞,以大宗伯董思白及南京掌院王覺斯二公所為狀,屬余銘諸墓。」

藝術影響

董其昌是中國書法史上頗有影響的書法家之一,其書法風格與書學理論對後世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在趙孟頫嫵媚圓熟的「松雪體」稱雄書壇數百年後,董其昌以其生秀淡雅的風格,獨闢蹊徑,自立一宗,亦領一時風騷,以致「片楮單牘,人爭寶之」。在中國美術史上地位十分重要,他針對中國傳統文人畫創作所提出的「南北宗」論對後世影響很大,成為之後近300餘年文人畫創作的主要指導思想。

雖然董其昌"南北宗論"對山水畫進行的分類,為後世提供了剖析繪畫的哲學觀念,他以禪喻畫提倡文人畫,強調畫家的道德修養及思想境界,對中國畫的發展產生了積極的影響。但是"南北宗論"同時也助長了繪畫上的宗派之爭,存在着明顯的負面影響。

明朝著名畫家藍瑛王鑑袁樞等拜其為師,藍瑛的著名作品如《白雲紅樹圖》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袁樞的作品《平泉十石圖》收藏於廣東省博物館,《松溪泛舟圖》於2013年9月17日在北京嘉德拍賣會上出現。[5]

人物評價

畫史繪要》:董其昌山水樹石,煙雲流潤,神氣俱足 ,而處於儒雅之筆,風流蘊籍,為本朝第一。

明史》:性和易,通禪理,蕭閒吐納,終日無俗語。人儗之米芾、趙孟頫雲。同時以善書名者,臨邑刑侗、順天米萬鍾、晉江張瑞圖,時人謂刑、張、米、董,又曰南董、北米。然三人者,不逮其昌遠甚。

明史·文苑傳》:

①名聞國外,尺素短札,流布人間,爭購寶之。

②同時以善書名者,臨邑邢同、順天米萬鍾、晉江張瑞圖,時人謂「邢張米董,然三人者不逮其昌甚遠。

《論書絕句》(王文治):書家神品。

明人周之士:六體八法,靡所不精,出乎蘇,入乎米,而丰采姿神,飄飄欲仙。

清翁同龢:董公此書,正如天女散花,神龍戲海,最後題字又謹嚴超秀,奇蹟也。

清代學者包世臣:行筆不免空怯。

《廣藝舟雙楫》(康有為):香光(董其昌)雖負盛名,然如休糧道士,神氣寒儉。若遇大將整軍厲武,壁壘摩天,旌旗變色者,必裹足不敢下山矣。

明末書評家何三畏:天真爛漫,結構森然,往往有書不盡筆,筆不盡意者,龍蛇雲物,飛動腕指間,此書家最上乘也。

《跋董其昌墨跡後》(康熙帝玄燁):

①華亭董其昌書法,天姿迥異。其高秀圓潤之致,流行於楮墨間,非諸家所能及也。每於若不經意處,丰神獨絕,如微雲卷舒,清風飄拂,尤得天然之趣。

②結構字體皆源於晉人,能得其運腕之法,轉運處古勁藏鋒,似拙實巧,雄奇峭拔,草書縱橫排宕有致。

參考文獻

  1. 《明史·董其昌傳》​:督湖廣學政,不徇請囑,為勢家所怨,嗾生儒數百人鼓譟,毀其公署。
  2. 《明史》:董其昌,字玄宰,松江華亭人。舉萬曆十七年進士,改庶吉士。禮部侍郎田一俊以教習卒官,其昌請假,走數千里,護其喪歸葬。遷授編修。皇長子出閣,充講官,因事啟沃,皇長子每目屬之。坐失執政意,出為湖廣副使,移疾歸。起故官,督湖廣學政,不徇請囑,為勢家所怨,嗾生儒數百人鼓譟,毀其公署。其昌即拜疏求去,帝不許,而令所司按治,其昌卒謝事旭。起山東副使、登萊兵備、河南參政,並不赴。
  3. 《民抄董宦事實》:①因《傳奇小說》與生員范啟宋父子爭怨,各抱不平,遂開釁端。二姓越數百里赴職投狀,而事外之人,輒從中鼓煽,構此奇變,狂生髮難,惡少橫起,董氏主僕之住房,一夕成燼。②諸生一時過信啟宋之詞,以耳伺耳,以目伺目,忿激成仇,揚袂而起,五學若狂,穢詞加遺,騁一時之意氣,忘當機之隱禍,宜其有今日耳。③今本院巡歷茲土,遍訪鄉紳孝廉及諸父老,頗得其概。大都修隙本宦者,果有其人。而開風切齒者,遂擁至千萬。雖雲奇禍,實出無知,姑與維新,免其查究,合行曉諭。
  4. 鄭威.董其昌年譜:上海書畫出版社,1989年
  5. 《節寰袁公行狀》:嗚呼哀哉!念其昌與公(袁可立)同舉於蘭陽陸宗伯(陸樹聲)先生之門。……雖天涯契闊,合併恆難。要以風義交情,皎如白日,知公者宜莫如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