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網絡的圖片

葶,漢字,拼音tíng 基本字義〔~藶〕一年生草本植物,果實橢圓形。種子黑褐色,可入藥,稱"葶藶子"。常用詞組 葶藶,一年生草本植物,為原野雜草,開黃色小花,種子黑褐色,可入藥。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葶藶

拉丁學名; Draba nemorosa

界; 植物界

門; 被子植物門

綱; 雙子葉植物綱

目; 罌粟目

科; 十字花科

屬; 葶藶屬

分布區域; 分布較廣,東北、華北、華東,西北、西南均有分布

基本解釋

部首筆畫

部首:艹

部外筆畫:9

總筆畫:12

五筆86:AYPS

五筆98:AYPS

倉頡:TYRN

筆順編號:122412514512

四角號碼:44201

Unicode:CJK

統一漢字 U+8476

基本字義

1. 〔~藶〕一年生草本植物,果實橢圓形。種子黑褐色,可入藥,稱"葶藶子"。

常用詞組

1. 葶藶 tínglì

[woolly draba] 一種一年生草本植物( Draba nemorosa ),為原野雜草,開黃色小花,種子黑褐色,可入藥

2.葶苧 tíng ning 《山海經》熊耳山一文中:"有草焉,其狀如蘇而赤華,名曰葶苧,可以毒魚。譯文:"這裡有一種草,樣子像蘇草,開紅花,名字叫葶苧,可以用來毒死魚。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唐韻》特丁切,音亭。《爾雅·釋草》蕇,葶藶。《注》實葉皆似芥,一名大室,一名丁歷。《西京雜記》葶藶死於盛夏。

又《廣韻》都挺切,音頂。毒草。《山海經》熊耳山有草,狀如蘇而赤華,名葶,可以毒魚。[1]

參考文獻

  1. , 360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