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藏曆新年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藏曆新年

中文名稱;藏曆年

英文名稱:Losar

別       稱:洛薩節、洛皇節、平衡登嘉洛

節日時間:藏曆神變月初一至初三

節日類型:傳統節日

流行地區:中國西藏、青海、
                    四川藏區和不丹、蒙古等

節日起源:起源於象雄本教、

                    受漢歷和印度時輪歷影響

節日意義:是藏族人民一年中最重要的一個節日,
                    相當於漢族的春節

申報地區:西藏自治區拉薩市

批准時間:2011年5月23日

遺產編號:Ⅹ-131

藏曆新年是藏族人民的傳統節日,雖然往往與農曆新年相近(有時差一天或一月或一月又一天),但一般不認為是文化相關的假日。

在中國西藏自治區,藏曆新年一般會放假七日(如與農曆新年日期相同或相差不久,則與春節假期合併)。

受藏文化影響較深的不丹蒙古也過藏曆新年,在不丹蒙古國也慶祝藏曆年,雖然國家內不同地區有其各自的新歲。尼泊爾新年稱為Losar或Lhochaar,著名的夏爾巴人塔芒人古隆人,他們的年齡通常都用藏曆來計算。

2011年5月23日,藏曆年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

日期

絕大部分藏區都以藏曆正月初一為新年,該習俗源自於《金光明經》和藏醫四續》派的學說,其中《金光明經》是9世紀有由漢文轉譯為藏文的。傳說藏族先民曾在夏季慶祝新年,雅魯藏布江中游地區的望果節就是古代六月過年的文化遺存。根據《舊唐書·吐蕃傳》及《新唐書·吐蕃傳》記載,吐蕃時期曾以麥熟為新年。工布地區在每年的藏曆十月初一慶祝新年,稱「工布新年」(工布洛薩)[2]; 以日喀則為中心的後藏地區,農民往往提前在藏曆十二月初一慶祝新年,稱「農民新年」(索朗洛薩)。

由於置閏和紀日的差異,藏曆新年與農曆新年的日期不一定重合,存在重合、相差一天、相差一個月或相差一個月零一天四種情況。

節日風俗

藏曆年的確定,是與藏曆的使用有密切的關係的,藏曆年的正式使用,是在九百五十多年前,即農曆丁卯年(公元一0二七年)開始的。從此,藏曆的用法便沿襲下來。

藏曆年是藏族傳統節日。每年藏曆正月一日開始,三至五天不等.藏曆十二月初,人們便開始準備年貨,家家戶戶在水盆中浸泡青稞種子,培育青苗。十二月中旬每家每戶陸續用酥油和白面炸油餜子(卡賽),油餜子的種類很多,有耳朵狀的「古過」,有長形的「那夏」,有圓形的、「布魯」等等。接近年關,每家都要準備一個畫有彩圖的長方體竹素琪瑪五穀斗,斗內裝滿酥油拌成的糌粑炒麥粒人參果等食品,上面描上青稞穗、雞冠花和用酥油做的彩花板。並準備一個彩色酥油塑的羊頭。這一切都具有喜慶豐收,預祝來年風調雨順、人畜興旺的含意。除夕前兩天屋內外進行大掃除,擺新卡墊,貼新年畫。二十九晚飯前在灶房正中牆上,用乾麵粉撒上「八吉祥微」。在大門上用石灰粉畫上象徵「永恆吉祥」的字符號,表示人壽糧豐,歲歲平安。除夕晚上,各家在佛像前擺好各種食品,為了使節日期間有充足、豐富的食品,在這天晚上,全家人還忙碌到深夜。這天晚飯,各家要吃麵團突巴(古突)[3]。在麵團突巴中特意製作幾個包有石子、辣椒木炭、羊毛等夾心不同的麵團,每一種夾心都有一種說法,石子預示心腸硬,木炭預示心黑,辣椒預示嘴如刀,羊毛說明心腸軟。吃到這些夾心的人,均即席吐出引起鬨堂大笑,以助除夕之興。這是一種飲食娛樂活動,無論誰吃到什麼,都必須即席吐出,這往往引起鬨堂大笑,增添了節日的喜慶歡樂氣氛。

到初一這天,將青苗,油餜子、羊頭、五穀斗等擺於佛龕茶几上,預祝新的一年人壽糧豐。大年初一天不亮,家庭主婦便從河裡背回「吉祥水」,然後喚醒全家人,按輩排位坐定,長輩端來五穀斗每人先抓幾粒,向天拋去,表示祭神,然後依次抓一點送進嘴裡。此後長輩按次序祝「扎西德勒」吉祥如意),後輩回賀「扎西德勒彭松措」(吉祥如意,功德圓滿)。儀式完畢後,便吃麥片土巴和酥油煮的人參果,接着互敬青稞酒。初一一般禁止掃地,不准說不吉利的話,互不走訪做客。

初二親友之間相互登門拜年祝賀,互贈哈達。男女老少都穿上節日的盛裝,見面互道「扎西德勒」、「節日愉快」,此活動持續三五天。藏曆新年期間,在廣場或空曠的草地上,大家圍成圈兒跳鍋莊舞、弦子舞[4],在六弦琴、鈸、鑼等樂器的伴奏下,手拉手、人挨人地踏地為節、歡歌而和,孩子們則燃放鞭炮,整個地區沉浸在歡樂、喜慶、祥和的節日氣氛之中。在城鄉演唱藏戲,跳鍋莊和弦子舞。在牧區,牧民們點燃篝火,通宵達旦地盡情歌舞。民間還進行角力、投擲、拔河、賽馬、射箭等活動。

藏曆起源

為什麼藏曆年的日子有時會和春節重疊,有時又會相差1個月左右呢?這個問題啊,就讓我們來說說藏曆年的由來吧。

相傳,在很久以前,每當莊稼成熟收穫時,藏民們就會載歌載舞,歡慶豐收,年復一年,藏民就把麥子成熟的時候,作為一年的開始。唐代,美麗的文成公主,被聰慧勇敢的松贊干布迎娶到了西藏。她不遠千里來到松贊干布身邊,不僅帶去了愛情,帶去了漢家兄弟的友誼,更帶去了各種天文曆書以及內地的耕作技術和生產工具。文成公主的入藏,促進了西藏經濟、文化的發展。也就是從這段千古傳頌的愛情故事開始,藏地的曆法發生了改變,吸收了內地漢族的天文知識,有了歡度新年的習俗。

此後,又過了200多年的時間,在公元9世紀,結合內地的夏曆、印度的時輪歷和藏地本有的天文曆法,藏民們創造出了自己的曆法——藏曆。

藏曆的正式使用,是在宋仁宗天聖五年(公元1027年),時值農曆丁卯年,於是以丁卯年為始,計六十年為一個「饒瓊」,到1987年已是第十七個「饒瓊」了(公元1027年為第一饒瓊的第一年)。在西藏所有的節日都按藏曆計算;青海雲南四川等地的藏族,一般按農曆推算。

藏曆年有着古老的歷史,據文字記載,公元前一百多年,西藏便有了自己的歷算法,當時以月亮的圓、缺、朔、望來計算月份,運算很簡單。那時的新年初一,相當於現在藏曆的十一月一日。

在公元1027年,印度的時輪歷被印成藏文,正式傳入西藏。這對普信佛教的藏族同胞可是件大事,藏族同胞們更把這一年定為藏曆新年的第一個年頭。

在西藏自治區山南地區,曾發現過一部曆書,叫做《紡線老人月算[5],這部古老的歷算書,詳盡地總結了當時藏族人民豐富的生產經驗和天文歷算知識,對後來藏族地區天文曆法有很大影響。到了唐代,西藏仍以麥熟為新年,這在《新唐書·吐蕃傳》中記載為:「其四時,以麥熟為歲自」,《舊唐書·吐蕃傳》則說:「不知節候,以麥熟為歲首。」歲首就是新年。

現在的藏曆年,是藏、漢、蒙三個民族歷史上友好交流的象徵。唐太宗貞觀十五年(公元641年),松贊干布唐朝締結姻好,唐太宗李世民把宗女文成公主嫁到吐蕃。文成公主帶去了各種重要曆書以及內地的耕作技術,生產工具,促進了西藏經濟、文化的發展,加強了藏、漢民族的團結。由於農曆元月一日適逢藏曆十一月,從而把藏曆十月算作新的一年的開始,並形成了歡度新年的習俗。

視頻

藏曆新年相關視頻

2019春節藏曆新年文藝演出
2019康巴衛視藏曆新年晚會《扎西學巴》
2019康巴衛視藏曆新年晚會《故鄉的哈達》
2019康巴衛視藏曆新年晚會《賽馬理塘》

參考文獻

  1. 藏曆年,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
  2. 工布新年倒計時中國最早的年和最奇景少一不行,2018-09-21 17:25:24來源:搜狐戶外頻道
  3. 藏餐美味吃起來:炸灌肺和暖心窩「突巴」,西藏工會新聞網,2013-12-09 10:26:59
  4. 藏族鍋莊、弦子舞、索亞啦索,優酷
  5. 概說藏曆的由來,藏人文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