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蜀山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蜀山鎮安徽省無為市下轄鎮,位於無為市西南部,是原蜀山區公所所在地,省道軍二路橫貫東西,市道銀崗路豎穿南北,境南西河與黃金水道長江相連,素有無為市西大門之稱。[1]

中文名稱: 蜀山鎮

外文名稱: Shushan town

行政區類別: 鎮

所屬地區:安徽省無為市

下轄地區: 17個行政村(社區)

政府駐地: 蜀山社區

電話區號: 0553

郵政區碼: 238300

地理位置:安徽省無為市西南

面 積: 125.57平方千米(2017年)

人 口: 61076人(2017年)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著名景點:泊山洞,雙泉寺,天井山國家森林公園 黃姑老街

機 場:蕪湖宣城機場

火車站:無為站、蕪湖站

車牌代碼: 皖B

鄉鎮簡介

位於安徽省無為市西南角,西與廬江縣白湖鎮相鄰,東與泉塘鎮一脈相連,北與巢湖毗鄰,南與洪巷鎮、鶴毛鎮隔水相望。蜀山鎮距縣城35公里,到長江碼頭18公里,省道軍二路穿鎮而過,且三縣交界。全鎮總面積125.57平方千米(2017年),耕地面積66960畝,水面積13767畝,丘陵及山場面積8162畝。全鎮有山有圩,鎮西北以丘陵山地為主,地勢呈西高東低,以烏龍山、陡壁山、沿山山脈相連,綿綿不斷。東南地勢平坦,絕大多數為圩區,即:七聯圩、團結圩、拾聯圩、潘湖圩和臨河圩連成整遍圩區,占全鎮面積的80%以上。

地理位置

位於安徽省無為市西南部。轄3個社區、14個行政村。鎮政府駐蜀山社區,距縣城30千米。百勝社區距縣城40千米。S319軍(鋪)二(壩)公路、石(澗)鳳(凰山)公路過境。景點有天井山國家森林公園,雙泉寺,泊山洞,黃姑老街等。

歷史沿革

1950年設蜀山鎮,1952年設百勝鄉。1958年設蜀山公社,1962年設百勝公社。1983年改蜀山鄉、百勝鄉,1987年蜀山撤鄉建鎮。1992年百勝鄉併入蜀山鎮,1995年復置百勝鄉。1996年,蜀山鎮面積53平方千米,人口3.4萬人,轄雙圩、集中、拾聯、蜀山、張李、仁泉、白湖、建成、蘇疃、新栗、黃姑、方圩、天保、新安、阮家疃、鳳凰山16個行政村和蜀山居委會;百勝鄉面積70平方千米,人口2.8萬人,轄花橋、關河、河南、石崗、洪崗、坳山、潘湖、湖東、墩周、雙泉、湖邊、臨壁、百勝、楊橋、小坳、德和16個行政村。2005年末,撤銷百勝鎮,併入蜀山鎮。

各村代碼

341422108:~001 121蜀山社區~002 220黃姑社區~003 220百勝社區~200 220集中村~201 220仁泉村~202 122鳳凰山村~203 220新安村~204 220白湖村~205 220蘇疃村~206 220德和村~207 220雙泉村~208 220拾聯村~209 220楊橋村~210 220花橋村~211 220關河村~212 220石崗村~213 220湖東村

自然資源

全鎮土地資源豐富,多為潛育型青湖泥田土,底質厚,耕作層有機質含量高,適宜種植水稻。主要水資源有西河、勞改河、郭公河流域,水系發達,圩內河渠溝叉星雲密布,總長達40-50公里;鎮境內山林資源有下泊山、鳳凰山、團山、鳥官山、老陳山、烏龍山;礦產資源十分豐富,主要是石灰石,儲量超過2億噸,具有較高的開採價值。鎮域內旅遊資源也較發達:皖北第一洞——泊山洞旅遊景區就坐落在方圩下泊山的腳下,洞內共開發三層形成十八大景區、186個景點,洞內鐘乳石千姿百態、晶瑩剔透,石枝、石旗、石花、石鵝管堪稱溶洞四絕。另境內有國家森林公園——天井山國家森林公園,園內山頂有天井,終年不枯不溢,有距今1700餘年的青檀樹,有始建於六朝,鼎盛於唐宋的雙泉寺。黃姑明清老街入選安徽省第二批次古村落保護名單。

人口狀況

2005年全鎮總人口為34618人,其中男性18348人,女性16270人;農業戶口8033戶,30985人,非農戶口908戶,3633人。除漢族外,有高山族4人,藏族、回族、黎族各3人,蒙古族2人,苗族、壯族、布依族、侗族、阿昌族各1人,共20人,占總人口的0.06%。61076人(2017年)。

建置

1985年,鎮轄8個行政村(以下簡稱村),144個村民小組,有4397戶,人口16434人,總面積約30平方公里。

1992年,撤區並鄉,鎮轄31個村、一個街道居委會,共4275個村民小組,15006戶,人口約6.3萬人,總面積138平方公里。

1995年撤鄉並鄉,鎮轄16個村,一個街道居委會,共232個村民小組,7806戶,人口3.4萬人,總面積55平方公里。

2004年並村,鎮轄蜀山、黃姑、西河三個街道居委會,蜀山、黃姑、阮疃、集中、張李、仁泉、鳳凰、拾聯、新安、方圩、天保、蘇疃、白湖13個村,153個村民小組,總人口約3.5萬人,總面積56.4平方公里,蜀山街道為鎮政府所在地。

2005年並鎮,原百勝鎮併入蜀山鎮,轄蜀山、黃姑、百勝3個社區居委會,28個村,327個村民小組,總人口約6.5萬人,總面積128.89平方公里,蜀山街道為鎮政府所在地。

2006年並村。鎮轄蜀山、黃姑、百勝3個社區居委會,集中、仁泉、鳳凰、拾聯、新安、蘇疃、白湖、德和、湖東、石崗、關河、雙泉、楊橋、花橋14個村,333個村民小組,總人口約6.7萬人,總面積128.89平方公里,蜀山街道為鎮政府所在地。

區域經濟

工商業

截止2005年底,全鎮共有9家石料企業,5家自來水廠及1座輪窯廠、兩個加油站和一個液化氣站,千噸以上船舶120艘,;與上海綠房子公司聯手規劃開發蜀山旅遊街前期工程部分已告竣工。為發展傳統產業,蜀山境內種植的荸薺已註冊為「宛紅」牌,蜀山鎮也因此被巢湖市政府授予「農產品出口基地」稱號;全鎮企業年實現工業產值6380萬元,營業收入6350萬,利潤578萬元,上繳稅金128萬元,具有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區域內還有一家鎮級企業——天井山水泥有限公司。2017年9月,引進上海東隆羽絨集團投資億元建成無為縣金鳳凰家紡有限公司。

農業

全鎮種植業以水稻、荸薺、席草為主。1985年全鎮耕地主要是種植兩季水稻且品種單一。撤區並鄉後,全鎮開始種植荸薺,且面積不斷擴大。2005年由傳統的糧食作物為主向多種經營轉變。全年早稻6000畝,一季稻12000畝;瓜果、蔬菜2500畝,席草500畝,蓮藕500畝,甘蔗900畝,棉花1200畝,頭茬荸薺接近20000畝;水產養殖4500畝。深圩區和山區普遍推廣五早,即早花生20畝,早毛豆30畝,早西瓜50畝,早馬鈴薯18畝,早玉米10畝等作物。隨着種植業內部結構的不斷調整,蜀山鎮水稻種植面積逐年減少,特別是早稻面積逐步被頭茬荸薺種植所代替。全鎮糧食總產值達850萬噸,荸薺約3萬噸,其它作物5萬噸左右。鎮內有一家省級農業產業化企業——無為縣有為米業有限公司。

林業

「八五」、「九五」、「十五」期間,全鎮山場面積1800畝,均為集體粗放種植管理,林木主要是松樹、杉樹等低產林和少量果樹。撤區並鄉,全鎮封山育林達到一千多畝,基本上消滅了荒山。2002年起,實施退耕還林,種植了330畝,意楊,分布於白湖、方圩、張李、仁泉四村以及二軍路兩側綠色長廊面積占200畝,主要樹種為楊樹、桃樹、水杉、石榴等。全鎮溪旁、塘壩邊以及沿省道軍二路兩旁植樹400餘畝。鎮內關河、花橋等村還盛產茶葉,並註冊了「天井山」牌商標;2016年開始種植薄殼山核桃,至2018年已達2000餘畝。鎮內的蕪湖永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尤為耀眼,該公司系從事蛇類系列產品養殖、研發、銷售為一體的林業產業化省級企業,已成為蕪湖市蛇類養殖示範基地。

畜禽水產業

水產養殖,蜀山鎮水系發達,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2005年前,全鎮所有的溝塘河道都充分得到了利用,主要養殖普通的魚類,像鰱魚、草魚、青鯤、鯿魚、鯽魚等。到2005年之後,全鎮養殖面積達到5000多畝,並且養殖品種由普通魚蝦為主轉型以養殖螃蟹、黃鱔等特種水產為主,並實施稻田養魚技術。像蜀山村、張李村、集中村、蘇疃村的實行了網箱養鱔,面積達到了400多畝。水產養殖正在向節約化精品化方向發展,全鎮水產品產量達到3000多噸,可獲效益7000萬元以上。畜禽養殖生產以農戶散養為主,主要飼養雞、鵝、鴨、生豬以及以農業生產為主要用途的耕牛,一般農戶家庭飼養家禽達30隻左右,年出欄生豬達1頭左右。2005年全鎮生豬存欄5743頭,出欄6105頭,產肉105萬斤,家禽飼養達20萬隻左右,出售15萬隻,其餘均為自產自銷。隨着農業機械化的實施和農業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全鎮耕牛的飼養量在逐年減少。

財政金融

2005年全鎮社會總產值34929萬元,其中工業總產值7849萬元,農業總產值15098萬元,鄉鎮企業總產值為16828萬元,與1985年相比,分別增長802%、875%、796%、786%。各項稅收為688萬元,其中:國稅75萬元,地稅163萬元。人均純收入2735元。與1985年相比增長了450%。2017年財政收入1568萬元,人均純收入8068元。

其它

黃姑街農曆「三月二十八」大型農貿交流會源起明朝天啟帝辛年間的廟會,距今已有380多年。明清時,黃姑街有上、中、下三廟,每年節至,數里鄉民趕廟會、購農資,曾有過繁榮景象。1945年日本投降前,縱火毀廟,古街滿目瘡痍,水患頻臨,難再復甦。解放後,尤其是改革開放20年來,黃姑「三月二十八」又舊貌燦然,每至黃姑節,商品交易繁榮,成交額約達320萬元,年稅費收入16萬元,有效地帶動了一方經濟的發展。2016年1月,黃姑明清老街入選安徽省第二批次古村落保護名單。蜀山鎮街農曆「三月三」大型農貿集市交易古已有之,早於清初,原為廟會,會址在天井山一帶。後經數年遷演,到20世紀初遂遷至蜀山街興會。解放後至改革開放前,「三月三」主要以竹、木、鐵等農資交易為主。20世紀90年代後,交易內容發生了變化,農資、農用、服飾、餐飲、娛樂、休閒應有盡有,每年「三月三」三天集會的成交額在400萬元左右,年稅費收入近20萬元,成為蜀山地區便民、惠民的一大亮點。

基礎建設

集鎮建設

1995年1月縣政府批准了蜀山鎮建設規劃,2002年縣政府批准了蜀山鎮旅遊街建設總體規劃,規劃總占地面積300畝。1997年軍二路改線,蜀山鎮在老街道南側新建了一條長約3.5華里的蜀山新街,新街鋪設了寬為15米水泥路面與老街融為一體,同時對老街進行了道路修整,全部鋪上水泥路總長約為2.5華里。擴建了農貿市場,範圍延伸至軍二路,總面積已達15畝。1999年,在新街兩側道路旁架設了路燈。截止2005年度,整個集鎮擴大到了3.5平方公里,人口達到4500人,為發展個體工商經營管理戶達600多家,除鎮政府機關外,鎮直駐鎮單位已達30多家,街上的商品琳琅滿目,達到空前絕後的繁榮,蜀山集鎮真正成立蜀山鎮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蜀山鎮共有自來水廠4個,分別是蜀山鎮中心自來水廠、黃姑自來水廠、新安自來水廠、百勝自來水廠,管網覆蓋全鎮3個社區和14個行政村。

交通

截至2005年底,全鎮修建鄉村道路總里程225.7公里,其中四級公路17公里,總投資812萬元,以工代賑215萬元,個人捐資15萬元,村民自籌82萬元,鄉鎮幫扶104萬元。20年來,共為國家征繳交通規費、稅收款約1800萬元。

水利

蜀山鎮境內共有兩處國有水利站,即臨河圩中心排灌站、西河排灌站,總裝機容量1090千瓦;四座鎮屬站,即團結圩圩口的蘇疃站,團結圩站和茅草埂站、七聯圩圩口的七聯圩站、鳳凰站;總裝機容量1000千瓦,村屬站共26座,31台電機,總裝機容量797千瓦。全鎮總裝機容量2887千瓦,總受益面積達5.3萬畝。20年來,全鎮新疏浚河道29.5公里,治理河埂圩堤65公里,開挖山塘水庫200餘萬立方。

供電

蜀山供電所地處蜀山東街,服務覆蓋13個行政村和蜀山、黃姑、西河三個街道,用電戶數8957戶,其中居民用電8710戶,動力用電247戶。廬江至無為110KV線路一條,從西至東橫穿全鎮,另外35KV線路兩條。分別為巢湖長江水泥廠和百勝水泥廠專用。全鎮10KV線路總長為106.5公里,400V、200V線路長約483.2公里,擁有專用變電台區47座,公用變電台區60座,共計107台配變,配變電總容量達10704KVA。1992年投入運行的35KV變電所一座,該變電所保證四個鄉鎮(百勝、鶴毛、泉塘、蜀山)及三個大型企業的用電(兩個水泥廠和天一石礦),共有35KV配變11300KVA12台,8條出線。自1998年11月農網改造以來,全鎮共建改配電台區60座,一期改建22座,二期改建38座。經過農網改造大大改善了全鎮用電線路狀況,提高了供電可靠性,保障了全鎮工農業生產生活正常用電。

郵電

蜀山郵電局成立於解放初,1994年初開通程控電話,1998年完成企業改制,實行郵電分營,組成郵政、電信、移動三家,實現了個人委代辦經營與自辦移動業務相結合。三家服務範圍為蜀山鎮、百勝鎮、泉塘鎮、鶴毛鎮四個鎮,覆蓋70個村。截止2004年底,交換機容量達2萬門,程控電話百分之百覆蓋,程控電話用戶18500部,移動電話用戶16500部。

社會事業

文化

廣播電視

蜀山鎮廣播站成立於1992年撤區並鄉之時,由黃姑鄉、蜀山鎮兩個廣播站合併而成,整個輸送信號至13個村。1995年建無線調頻發射台,信號傳輸各自然村,同年開通了有線電視,接收18套節目。2001年事業單位改制,文化與廣播合併成文化廣播電視站。2003年底,接通縣有線電視信號,收視38套節目。5個村開辦了有線電視分站。2004年底,全鎮有線電視用戶率達2500戶。

旅遊

泊山洞座落在無為西南下泊山中,距縣城38公里,地處無為、廬江、巢湖兩縣一市交界處,二軍路橫亘下泊山下。《徐霞客遊記》載:白湖之畔,往來棲避,故名泊山。自1994年開發以來,先後投入350萬元,建成了江淮獨秀的古溶洞。全洞面積約4000平方米,遊程長800米,洞分三層共有18個大景區、186個景點。洞中鐘乳石千姿百態,晶瑩剔透,其「石枝、石花、石猴、石鵝管」為溶洞「四絕」,且洞中有洞,洞中有河,是典型的克斯特地貌,美麗的地下宮殿,故有「江北第一洞」美稱。洞旁200米有一座「小九華」之稱的泊佛寺,內有格調高雅、文物書畫根雕展館,山巔有「清風閣」一座,巍然數里可瞻。蜀山鎮仁泉村有一仁泉井。相傳三國時,曹操領兵伐吳,行至此泉,人乏馬困,軍中疾病流行。曹軍飲此泉而病癒。曹操駐馬嘆曰:惠爾仁泉,遂得名。千百年來,泉邊石頭仍留有曹操駐馬泉邊的蹄印。舊時,泉邊有一石獅,傳說石獅常現身農家阡陌殃苗,農人怒而投石,中其上額,毀其容而為一尊石墩。

教育

1985年教育仍實行縣、區、鄉三級管理。時蜀山區教育辦公室轄蜀山、黃姑、百勝、關河、鄭河、合毛、泉塘、建國8個鄉(鎮)教辦室。全區共有小學71所,教學點47個;初中8所,小學附設初中班1所;兩年制高中1所。全區小學在校生12878人,初中在校生4404人,高中在校生341人。小學專任教師399名,初中專任教師137名,高中專任教師16名;小學代課教師56名,初、高中代課教師26名。1985年全區小學入學率為95.6%,鞏固率為97.8%,畢業率為88%,學齡兒童普及率為95.1%。到1987年,8個鄉鎮順利通過初等教育驗收。1987年以後,教辦的主要工作由抓普初轉到抓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1992年撤區並鄉,區教育辦公室撤銷。將蜀山、黃姑、百勝、建國四鄉並為一鄉,更名為蜀山鎮教育辦公室。1995年鄉鎮再次撤併,將蜀山、黃姑並為一鄉,名稱仍為「蜀山鎮教育辦公室」,直至2004年4月止。2004年教育體制發生重大變革,又撤銷蜀山鎮教育辦公室,成立了無為縣蜀山中心學校。改制後的蜀山中心學校即包括原黃姑初級中學,到2005年,蜀山鎮有縣直屬完中1所,2005年招生在校高中生1120人,初中生810人;教職員工107人,其中高中專任教師72人,學歷合格率90%,初中專任教師35人,學歷合格率100%。學校擁有現代化多媒體教室180平方米,理、化、生實驗室正在改建中,教學樓三棟共3300平方米,標準化操場1座,學校總占地面積為52畝。全鎮現有初級中學4所,民辦中學英博學校1所(設初中、高中班),中心小學1所,建制完小7所,教學點5個,中心幼兒園及學前班6個;初中在校生1538人,小學在校生3633人;教職工158人,其中初中專任教師34人,本科合格率占初中教師總數33.9%,小學專任教師91人,大專學歷占小學教師23.5%,初中學齡入學率99.7%。到2005年底,除縣危改資金撥付外,20年來,鎮政府共為全鎮教育投入622萬元(包括民、代課教師補助、報酬),新建9所小學教學樓9棟,計7627平方米,維修加固校舍5612平方米。初中擁有電腦30台,多媒體教室1個,完小和教學點按要求分別配備了模式一、模式二、模式三遠程教育收視系統。

衛生

蜀山中心衛生院始建於1950年,2005年擁有1000平方米的門診綜合大樓,500平方米的住院樓,900平方米的職工宿舍樓及600平方米商住樓各一棟。2004年底編報了農村衛生基礎設施建設中央預算內資金投資項目,即擬建1200平方米的新型住院部大樓計劃。全院現有職工235人,中初級醫務人員32人,其中主治醫師4人;院內設11個臨床科室,有病床30張;進口B彩(法)1台,麥迪遜B超機及圖像記錄儀1台,中日合資製造的彩色經顱多普勒300毫安雙床雙球管X光機一部,日本進口新型連體式牙科綜合治療機及口腔科全套設備1台,另有胃鏡、半自動化分析儀、尿八項檢驗分析儀、裂隙燈、三導聯自動分析心電圖機、十一孔手術無影粉、萬能手術床、手術刀包導醫療器械。醫院還配置了電腦、打印機和系統軟件等現代化辦公設備。到2005年底,用於衛生事業總投資達150萬元。2002年以來,鎮全面實施了住院分娩,產婦住院分娩率達85%左右;兒童疫苗全程接種率平均為99.8%,其中糖丸、百白破、麻疹、新生兒乙肝疫苗接種率均在100%;醫療服務輻射泉塘、洪巷、百勝、鶴毛周邊四鄉鎮。2000年,一次性通過衛生部一級甲等醫院的創建驗收,2003年、2004年、2005年三年被無為縣人事局、總工會、監察局聯合評議為「人民滿意基層站所」。

計劃生育

蜀山鎮於1992年3月成立計劃生育辦公室,並在政府機關抽調懂業務、善管理的骨幹組成計生組織。撤區並鄉前,鎮人口出生率一直保持在15‰左右,1992年人口出生率為14.73%,一直保持低生育水平,人口出生政策符合率達99.2%,上環率98%,結紮率97%。計生辦對符合生育條件的對象送證上門,對外出群眾發放《流動人口婚育證明》,並與流入地保持聯繫,共同做好計生對象服務工作,有效地控制了人口增長。

視頻

安徽合肥蜀山區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