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蜥腳類恐龍

蜥腳類恐龍是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蜥形綱,蜥臀目蜥腳形亞目的一群恐龍。如果時光倒流1.5億年,

那時陸地上的統治者就是巨大恐龍群,其中的主角則是有100多個種類的蜥腳類恐龍(屬於蜥臀目)。

蜥腳類恐龍中身長最大的超過30米,有很長的頸和尾,粗壯的四肢支撐着如大酒桶般的身軀。 當時,

雖然陸地上的生命已出現了4億年,但是除了蜥腳類恐龍之外,陸生動物中沒有身長超過20米的。

中文學名蜥腳類恐龍界動物界門脊索動物門

亞 門脊椎動物亞門綱蜥形綱

亞 綱雙孔亞綱目蜥臀目

亞 目蜥腳形亞目領 域生命科學特 點最大的

目錄

簡介

蜥腳類恐龍體形巨大,比棘龍還要大很多,可以說是恐龍界最大的了。它們最顯著的特徵就是有長長脖子和長長的尾巴。

因為體形尤其龐大完全不怕受到其他恐龍的攻擊,而且在很多時候,它們長長的尾巴就像鞭子一樣,完全可以橫掃一切 。

長脖子的植食性恐龍蜥腳類恐龍是最大的恐龍。它們有着大象般巨大的身體、樹幹般祖壯的腿和像鞭子一樣長長的尾巴。

可它們的腦袋卻很小。它們與肉食性恐龍和原蜥腳類恐龍是近親,在侏羅紀早期進化,侏羅紀晚期達到鼎盛,在白堊紀時期滅絕 。

蜥腳類恐龍是一種草食恐龍

恐龍分為兩個不同而又相關的目——蜥臀目和鳥臀目,兩者的區別主要在於腰帶的構造不同。蜥臀目又分為獸腳亞

目及蜥腳形亞目。主要介紹的就是蜥腳形亞目的100種恐龍,我們在這裡統稱它們為蜥腳類恐龍。

分布範圍

美國1877年,在美國西部的浩瀚荒原上,美國的古生物學家奧斯尼爾·馬許(Othniel Marsh,1831~1899)和愛德溫·

考普(Edwin Cope,1840~1897)開始了發掘恐龍化石的激烈競爭。他們的發掘隊在科羅拉多州和懷俄明州等地比賽

發掘的數量,結果發現了許多恐龍化石。由於這些人活躍在第一線,使恐龍的研究工作有了很大的進展。如今,

我們在博物館或恐龍圖鑑里看到的恐龍,都是經過人工復原的。

中國

2013年12月13日吉林大學古生物學與地層學研究中心專家下午向外界宣布,經鑑定,

該中心搶救發掘的恐龍化石為蜥腳類巨龍科恐龍化石,這在東亞地區尚屬首次發現。

2003年9月17日,吉林省九台市葦子溝鎮西地村農民張先山向有關部門報告,他在房後平地過程中發現了「像骨頭狀的石頭」,

吉林大學古生物學與地層學研究中心的專家聞訊後立即趕往現場,並初步認定其屬於大型蜥腳類恐龍化石。

專家在現場經過一周時間的工作,發掘出該恐龍化石的下肢骨化石,近1米長,保存相當完整,屬於右側的脛骨和腓骨。

同時還發掘出18節椎骨,總長近3米。對這些數據進行分析之後,專家推測該恐龍全長可達20米左右。

吉林大學古生物學與地層學研究中心主任孫革教授介紹說,該化石所產出的地層為紫色-雜色岩石,可能屬於廣布

於松遼盆地一帶的早白堊世晚期至晚白堊世早期的泉頭組。因此,這一大型蜥腳類恐龍化石的時代可能距今為9000萬

年至1億年。後經過該研究中心的董枝明等專家的研究後又得出結論,該化石屬於大型蜥腳類恐龍的巨龍科,為食草類動物。

蜥腳類恐龍是繁盛於中生代侏羅紀和白堊紀的巨型、四足爬行動物,以往在中國四川、新疆等地區發現的軀體龐大的馬門溪龍等均屬於此類。

巨龍科恐龍以往僅見於白堊紀,其化石從十九世紀開始,陸續在南亞、西北亞等地區有所發現,此次巨龍科恐龍的發現,在東亞地區尚屬首次。

外形特徵

奧斯尼爾·馬許和愛德溫·考普發現許多身長超過20米的巨大恐龍的化石,如梁龍、圓頂龍、等。它們都有着肥碩的身軀,

頸長尾長,靠四條粗壯的腿步行並以植物為食,被稱為「蜥腳類恐龍」(在蜥臀目恐龍中還有屬肉食恐龍的獸腳亞目)。

不久,他們又從同一地層中發掘出身長超過30米的超大型蜥腳形亞目——蜥腳龍超科的恐龍等,一時成為熱門話題。

蜥腳類恐龍的化石在世界各地都有所發現。

蜥腳類恐龍肌肉發達,脖子和尾巴非常有力,這使它們不用費太大力氣就能夠到長在高處的食物。

它們的尾巴從不拖在地上,而是彎向身體一側。它們的腳爪上都有5個腳指頭,這和蜥蜴是一樣的。

它們的腳趾和大象的腳趾非常像:平放在地上,趾端長有圓形的蹄狀趾爪,能在土地上留下圓形或是卵形的腳印。

它們的後腳掌上還長着彈性的肉墊,可以減弱走路時的聲響,以防止被敵人發現 。

習性

蜥腳類恐龍進食的方式非常特別:它們用像梳子一樣密的牙齒把樹枝上的葉子全部捋下來吞掉,這樣,

當其他恐龍趕到的時候,樹上就只剩下光禿禿的樹幹了。蜥腳類恐龍沒有臼齒,因此不能咀嚼食物,

只能借用吞進肚子裡的石頭,幫助它們磨碎吞下的食物,以便於消化 。

辨認方法

他們的辨認特徵是:頭骨都較小,頸部較長。薦前椎可達33枚,薦椎3到6枚,尾極長,前肢短於後肢,烏喙骨

與肩胛骨癒合不緊,腸骨突發達,趾骨扭轉,脛骨短於股骨,距骨與跟骨不癒合,前後足的第一趾的末爪皆很發達,第五趾退化。

科研發現

蜥腳類恐龍曾是陸地上最大的動物。當今世界上所有已經發現的化石以

及所有現存動物,都沒有能超過它們的。歷史上最大的動物,超過30米!

在蜥腳類里都有哪些恐龍呢?列出的是,發現了全身骨骼化石或雖未發現全身骨骼化石但依照部分骨骼化石復原的41種蜥腳類恐龍。

首先,在這頁里看到的是全長超過30米的6種超大型蜥腳類恐龍。阿根廷龍可以說是最大的,即使往小了估計,

全長也有35米。由於只發現了該恐龍的脊椎骨、脛骨和腰骨的部分化石,因此也有學者對此復原圖抱有疑問。

所謂「復原」,就是以少量的化石為基礎,以近緣以及已發現更多部分的蜥腳類恐龍化石作參考,推定出全身的形象。

這種方法不僅限於阿根廷龍,也多用於其他蜥腳類恐龍。

與阿根廷龍化石相比,發現化石更多而且能用科學方法正確復原的蜥腳類恐龍是 地震龍和超龍。它們都是全長33米,是歷史上最大的動物。

代表着蜥腳類恐龍的20~30米等級接着,我們再看超過20米、不滿30米的蜥腳類恐龍。迄今為止,

雖然已經發現有1000多種恐龍化石,但長20米以上的只發現於蜥腳類恐龍中。例如,有名的大型肉食恐龍

霸王龍身長為13米左右,最大的肉食恐龍棘龍也就是長17米左右。

如果長20米以上,在恐龍中可謂鶴立雞群了。在這個等級中,可以從許多圖鑑中看到知名度很高的腕龍、梁龍、迷惑龍等。

在此刊載的10個種類里,有的把重龍、梁龍、迷惑龍及雷巴齊斯龍分類為一組。這一組的特點是嘴尖向前伸出,

頭骨的高度低;齒只生長在嘴的前端;尾巴的後一半如鞭狀。前面介紹未發現頭部的地震龍及超龍,

從骨骼的特徵可以認為應列在這一組中。

比肉食恐龍還要大的13~20米等級再看不夠20米等級的蜥腳類恐龍。這裡登場的是比最大級肉食恐龍(獸腳類)的霸王龍

還要長的13米以上的種類。從侏羅紀到白堊紀出現的肉食恐龍幾乎都不到13米。也就是說,

13米以上的蜥腳類恐龍身體一般都比肉食恐龍大。

這裡列舉的12種當中,有的把巨腳龍、巴塔哥尼亞龍、盤足龍、峨眉龍、蜀龍分類在同一組。這些恐龍的特徵

之一是與頸長比較顯得腿短(除外原始存在的蜀龍)。前面介紹全長22米的馬門溪龍也是包括在這一組的恐龍。

還有,這裡列舉的蜥腳類恐龍有1/3是在中國發現的。

棘刺、裝甲、短頸……不到13米的恐龍

還有許多身長為5~13米的蜥腳類恐龍。這裡是有代表性的幾種。有的頸上帶有棘刺,有的脊背上披着骨質厚甲片。

雖然是蜥腳類,但是頸短軀幹長的短頸潘龍也屬於這一等級。與13米以上的蜥腳類比較,其形態更富於多樣性。

物種分類

這裡列舉的13種蜥腳類恐龍中,後凹尾龍、巨龍、薩爾塔龍、馬拉維龍及岡瓦納巨龍分類在同一類群。

由化石可知,此類群以南半球為中心繁衍,在白堊紀晚期(約1億~約6550萬年前)擴大到北半球和世界各地。

前面介紹的阿根廷龍也包括在此類群內。[1]

參考資料

  1. 蜥腳類恐龍,搜狗,20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