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蠓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蠓蟲

中文名:蠓

亞 門:有顎亞門

亞 目:長角亞目

別 稱:小咬、墨蚊、蠓柏子

:節肢動物門

:動物界

:雙翅目

:蠓科

拉丁學名:midge

:昆蟲綱

亞 綱:有翅亞綱

蠓屬雙翅目,蠓科(Ceratopogouidae)。口器為刺吸式,種類繁多,全世界已知4000種左右。可能傳播乙型腦炎及某些絲蟲病。蠓科個體小,飛翔無聲,常群聚叮咬人畜。蠓為全變態昆蟲。成蟲體長約2~5毫米,黑褐色。頭部近球形,複眼發達,觸角絲狀,吸血種類口器發達,但比蚊蟲的口器短。

基本信息

中文名:蠓

亞 門:有顎亞門

亞 目:長角亞目

別 稱:小咬、墨蚊、蠓柏子

:節肢動物門

:動物界

:雙翅目

蠓科

拉丁學名:midge

:昆蟲綱

出現時間:北方在5~8月;南方在4~10月

越 冬:蠓主要以幼蟲越冬

亞 綱:有翅亞綱

外形特徵

​成蟲體型細小,褐色或黑色,長約1~4mm,有複眼單眼各一對,觸角絲狀,長而有毛,分為13~15節。下顎須有5節,喙短,雌蟲為刺吸式。胸分三節,中胸背板最發達,前部兩側各有一肩坑。翅短而寬,翅端鈍圓,接近前緣的二條翅脈甚粗大。翅上有細毛及粗毛,有的翅膀上有暗斑與白斑。翅在靜止時重疊覆蓋於腹部之上。足三對,較發達,腹部有10節,雌蟲末端有尾須一對。 蠓類個體小,飛翔無聲,常群聚叮咬人畜。防治的辦法,除對孳生地進行清除外,主要是採取防護措施,如用防蚊油塗擦皮膚,用網孔小於3/4毫米的蚊帳、蚊帽等進行保護。

蠓為全變態昆蟲。成蟲體長約2~5毫米,黑褐色。頭部近球形,複眼發達,觸角絲狀,吸血種類口器發達,但比蚊蟲的口器短。胸部背面略隆起,前翅大,庫蠓屬前翅多淡色或有暗斑,後翅成平衡棒,腹部10節。雌蠓有受精囊和一對卵巢。僅雌蠓吸血。雄蠓尾端的外生殖器的構造因種類而異。蛹為裸蛹,分頭、胸、腹3部,體前方背面有一對呼吸管。幼蟲呈蠕蟲狀,上顎和咽發達,在水中作螺旋運動,行體壁呼吸。卵呈長紡錘形,長為寬的4倍以上

常見種類

蠓的種類繁多,全世界約有4000餘種,我國大概有200多種。其中刺吸溫血動物血液的僅有6屬,其餘各種屬皆以叮吸兩棲類及無脊椎動物或以植物液汁為營養。我國已知的吸血蠓有三屬,即庫蠓屬(Culicoides)、拉蠓屬(Lasiohelea)和勒蠓屬(Leptoconops)。

棲息環境

蠓的發育過程分卵、幼蟲、蛹和成蟲。

產在水生植物上或潮濕泥土中,有些種類產在樹蔭下,草從邊的腐爛土壤、青苔中。卵橢圓形,長約0.4~0.7mm。初為灰白色,很快變為暗色。卵期在16~19攝氏度時約需14天左右,在夏天2~3天即可孵出幼蟲。

  • 幼蟲

體細長呈蠕蟲、毛蟲或蛆狀。老熟時長約5~6mm,頭褐色,其餘部分呈淺色橘紅色。幼蟲無呼吸管,進行體壁呼吸。生活在水中、泥土表層或腐爛的植物肥堆內。可在水面上做蛇形運動,受驚時沉入水底或鑽入泥中。幼蟲經3~5周變蛹,但有的種類可長達數月。

橢圓形,長2~5mm,褐色。胸部有一對呼吸管,腹節上有橫列的刺,末節上有兩個尖突。蛹停留在潮濕的泥土上或浮在水面上經3~7天變成蠓。

  • 成蠓

雌蠓吸血後1~2周產卵,一次產卵50~150個。一生可產卵數次,從卵到成蟲一般需要4~7周,每年可完成一至數代。

生活習性

僅雌蠓吸血,雄蠓以吸食植物液汁為營養。雌蠓對吸血對象無嚴格選擇性,但當多種宿主並存的情況下,可有一定傾向性。一般吸血類蠓的雌蠓,必須在吸血後卵巢才能發育,但個別種類亦可不吸血而產卵。

吸血庫蠓類多在日出前和日落後出來活動,大量活動時形成群飛,雌雄交配以後,雌蟲必須吸血才能使卵發育成熟,雌蟲吸血1次可達0.05毫升,雌蟲一生可產卵2~3次,每次產卵50~150粒。吸血後的雌蟲在20~28℃時,經3~4天後卵成熟,卵多產於富有有機質的潮濕土壤、水塘、樹洞、水窪等處,一般在急流中或月光曝曬處不產卵。卵經3~5天到 2周孵出幼蟲,再過10天化蛹。越冬幼蟲可經5個月化蛹,蛹5天羽化出成蟲,成蟲壽命約1個多月。

蠓類成蟲平時隱蔽於洞穴、雜草等避光和無風的場所。下雨時不活動。對活動最適宜的風速是 0.5米/秒以下,風速達1.5~2米/秒以上即減少或停止活動。雨前如果悶熱則活動較烈。完全黑暗時停止活動。活動半徑一般200~300米。每年發生代數1~4代不等。

成蠓壽命約30天左右,雌蠓產卵後不久即死去,雄蠓壽命更短,交配後1~2天即死亡。[1]

在寒區,蠓主要以幼蟲越冬。

溫度、風速、光線對蠓活動有一定影響。30攝氏度以上活動受到抑制。最適溫度為13~25攝氏度。蠓有一定趨光性,微弱光線對蠓有一定引誘力,而在完全黑暗或亮度超過3000米燭光時,一般較少活動。

出現季節:我國的蠓,北方出現在5~8月;南方出現在4~10月。

繁殖方式

蠓主要孳生在潮濕、鬆軟、富有腐殖質的土壤內及水塘、樹洞、沼澤和住區附近的糞坑、污水溝等處。

與疾病的關係

蠓與疾病的關係現還不十分明確,但已知某些種類可能與傳播乙型腦炎及人畜絲蟲病

蠓對人的危害主要是雌蠓叮刺吸血,常可致皮膚丘疹,奇癢難忍或繼發感染。尤其在部隊戰士站崗放哨。戰時潛伏時騷擾,嚴重影響戰情。人類疾病中由蟑為堤介而傳播的病原體有二類,即絲蟲和病毒,蠓媒性絲蟲病有常見蓋頭線蟲、鏈尾蓋頭線蟲、歐氏曼森線蟲和旋盤尾線蟲,等廣泛分布於非洲、拉丁美洲、蠓類攜帶的病毒有乙型腦炎病毒、辛布組病毒,國內僅有乙腦病毒報告,但蠓的媒介作用尚未經實驗研究最後證實。畜、禽的蠓媒性疾病,包括寄生蟲病和病毒性疾病:原蟲病12種,蠕蟲病12種,病毒病22種以上。以上有一些是人、畜共患病的病原體,由此可見,蠓對人的危害是很大的。

有吸血習性的蠓侵襲人畜,傳播疾病,作為病原體的宿主,是一類重要的醫學昆蟲。蠓類吸血可引起皮膚紅腫,奇癢難忍,搔破之後可因感染而形成大片潰瘍。有很多種類是絲蟲病的中間宿主。在中國,曾從台灣拉蠓體內分離出乙型腦炎病毒;在蘇聯,曾從庫蠓體內分離出土拉倫斯病菌;在美國,曾從庫蠓體內分離出東方型馬腦炎病毒。此外,非洲馬瘟、綿羊藍舌病、雞痘、馬癬、牛流行熱等均可由蠓類傳播。

防制原則

蠓的防制與蚊相似。搞好環境衛生,用殺蟲劑噴灑處理可疑的孳生地。防蠓叮刺,如塗擦蠓避劑、戴上防蠓頭網。出現丘疹時擦拭驅蠓清涼油等。它可能是這個世界上是肉眼可見的最小的飛蟲,夏天的傍晚常常成團地飛舞,像風沙那樣迷人眼目。當它偶爾粘在你的皮膚上,汗水就能夠把它淹死。蠓蟲最適合繁殖的氣溫在27℃~29℃。[2]


蠓蟲跟蚊子一樣,雄的吸食植物汁液,雌的吸血,蠓蟲也會傳播疾病,被蠓蟲叮咬後會出現局部反應或奇癢,甚至引起全身性過敏反應

古籍記載

蠛蠓之類的小飛蟲。 《紅樓夢》第三一回:"難道那些蚊子、虼蚤、蠓蟲兒、花兒、草兒、瓦片兒、磚頭兒,也有陰陽不成?"章炳麟《新方言·釋動物》:"今所在謂亂飛小蟲如蚋者為蠓蟲,廣東謂之蠛子。"姚雪垠《長夜》三二:"固然你平常不信報應,可是蠓蟲過去都有影,雪裡能埋住死屍麼?"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