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血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血氣

來自 39健康網 的圖片

血氣 指有血液氣息的動物,多指人類;因一時衝動所生的勇氣。見《管子·禁藏》:"宮室足以避燥濕,食飲足以和血氣。"人體內氣血運行的客觀現象是形成經脈學說的重要依據。《靈樞·營衛生會》中說:「血之與氣,異名同類。」古人命名甚為嚴謹,「氣血」一詞實際是指質元的氣與質源的血這兩種陰陽、虛實、隱顯不同的質性物質。由於氣與血都具有流動、運行的共性,同在質元(源)領域中,故稱之為「血之與氣,異名同類」。 關於「血氣」一詞,在春秋戰國時期的不少著作中都曾提到。《論語·季氏》中講到人的一生分為三個階段:少年時期是「血氣未盛」,壯年時期是「血氣方剛」,老年時期是「血氣既衰」,這說明古人對血氣變化的認識是隱顯共論,早已將質元(源)的氣血看成是生命的主要特徵。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血氣 [1]

外文名稱 blood and breath

拼音 xuè qì

注音 ㄒㄩㄝˋ ㄑㄧˋ

基本解釋

[blood and breath]∶血液與氣息;血的氣味。 [blood]∶指血統。 [courage and uprightness]∶勇氣或血性。有血氣的青年。

引證解釋

1. 血液和氣息。指人和動物體內維持生命活動的兩種要素。

《禮記·三年問》:"凡生天地之間者,有血氣之屬,必有知;有知之屬,莫不知愛其類。"

清·惲敬 《都昌元將軍廟碑銘》:"天下有形必有神,而有血氣者最驗;有血氣之中,毛羽鱗介並在五蟲,而人為最驗。"

2. 指元氣,精力。

《左傳·襄公二十一年》:"方暑,闕地,下冰而床焉。重繭衣裘,鮮食而寢。 楚子使醫視之。復曰:'瘠則甚矣,而血氣未動。'"

《漢書·宣帝紀》:"耆老之人,發齒墮落,血氣衰微。"

《紅樓夢》第六七回:"況且姑娘這病,原是素日憂慮過度,傷了血氣。"

3. 指氣質、感情。

《荀子·非相》:"今世俗之亂君,鄉曲之儇子,莫不美麗姚冶,奇衣婦飾,血氣態度,擬於女子。"

宋·葉適《李仲舉墓志銘》:"及長,足智恢達,以義理勝血氣。"

瞿秋白《<餓鄉紀程>跋》:"必得血氣平靜,駭浪不驚,又須勇敢鎮定,內力湧現。"

4. 猶血性,骨氣。

《石點頭·侯官縣烈女殲仇》:" 董門宗族寥落,更鮮血氣人,無敢向圜扉通問者。"

清·霅中人 《<中西紀事>後序》:"壯士凡有血氣者,莫不撫膺浩嘆,指發狂呼。"

李大釗《"晨鐘"之使命》:"斯語一入吾有精神、有血氣、有魂、有膽之青年中,鮮不勃然變色。"

5. 指血統。

孫中山《答<朝日新聞>記者》:"是何異以少弟而與強盜為伍,以劫其長兄之家,而猶對之曰:'兄不當恨乃弟過於恨強盜,以吾二人本同血氣也。'"

6. 血的氣味。

唐·段成式《酉陽雜俎·境異》:"海神女報射摩曰:'爾手斬人,血氣腥穢,因緣絕矣。'"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