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血管外皮細胞瘤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血管外皮細胞瘤原圖連接圖片來源於

血管外皮細胞瘤起源於骨血管外皮細胞的惡性腫瘤,根據病理改變,分為侵襲性血管外皮細胞瘤和低分化的惡性血管外皮細胞瘤。該腫瘤極為罕見,國內外只有20餘例報道。WHO統計,僅占原發性骨腫瘤的0.16%,比內皮細胞瘤更少見。[1]

基本內容

血管外皮細胞瘤起源於骨血管外皮細胞惡性腫瘤,根據病理改變,分為侵襲性血管外皮細胞瘤和低分化的惡性血管外皮細胞瘤。該腫瘤極為罕見,國內外只有20餘例報道。WHO統計,僅占原發性骨腫瘤的0.16%,比內皮細胞瘤更少見。

血管外皮細胞腫瘤是非常罕見的血管外周腫瘤。近期,E. G. Thomaser等在HNO雜誌上報道了一例63歲的鼻竇血管外皮細胞瘤的病例。該病例最初的症狀表現為周期性發作的鼻出血,他在30年前曾因垂體腺瘤接受過放療。CT和MRI檢查顯示在篩骨,蝶骨和右側額竇有息肉狀的不透明區。通過鼻部活檢得到組織學診斷結果。手術前完成了動脈造影和腫瘤的栓塞,術中運用經鼻內和經鼻外相結合的手術方法完整地切除了腫瘤,隨訪1年未發現復發。

病理改變

肉眼見腫瘤呈暗紅色,質軟、無包膜,鏡下見腫瘤由新生血管與間質組成,血管口徑大小不一,內皮細胞形態正常。外皮細胞間變、增生,不規則地排列於血管周圍,並壓迫血管。外皮細胞為圓形、橢圓形或紡錘形,胞核大深染,染色質細緻,胞漿豐富,嗜酸性,而惡性細胞核大小不一,異型性明顯,分裂像多見,胞漿嗜銀染色。可見網狀纖維散布細胞間。[2]

臨床表現

該腫瘤多發於21~30歲的青年人,好發於骨盆股骨,也有見於椎骨、肋骨、鎖骨的報道。

症狀主要表現為疼痛,鈍痛常持續數月。有部分患者以無痛腫塊為首發症狀。另有患者是在發生病理性骨折後發現的。文獻報道個別病例出現高血壓、低血糖。[3]

影像學檢查

X線表現主要是發現腫瘤侵蝕干骺端或骨幹,為蟲蝕樣、斑片樣、泡沫樣溶骨性改變。邊界不清,腫瘤侵蝕骨皮質使之變薄,或形成軟組織包塊。偶有反應性皮質增生。

鑑別診斷

臨床上、要與骨肉瘤纖維肉瘤滑膜肉瘤軟骨肉瘤轉移瘤鑑別。

治療及預後

治療方法與血管內皮細胞瘤相似,手術廣泛切除瘤骨,輔儀以化療、放療。預後一般較相應的血管內皮細胞瘤要好。[4]

視頻

5.膜孤立性纖維瘤&血管外皮細胞瘤_周俊林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