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過五丈原 / 經五丈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過五丈原 / 經五丈原》

作品名稱: 《過五丈原 / 經五丈原》

創作年代: 唐代詩人、詞人

文學體裁:詩、詞

作者:溫庭筠

《過五丈原 / 經五丈原》唐代詩人、詞人溫庭筠詩。

這是一首詠史詩。詩題表明此詩是詩人路過五丈原時因懷念蜀漢名相諸葛亮而作。公元234年(蜀漢後主建興十二年)春,諸葛亮率兵伐魏,在五丈原屯兵,與魏軍相持於渭水南岸達一百多天。八月,遂病死軍中。溫庭筠也出於這種惋惜的心情,當路過五丈原諸葛亮祠廟時,寫了這首詩。[1]

詩詞正文

譯文

雲旗飄戰馬嘶塵頭滾滾,大軍浩蕩直奔長安古城。

函谷關西戰鼓號角正響,一顆將星墜落渭水之濱。

蜀國臥龍空自忠心耿耿,統一大業終究難以完成。

神龕里的遺像默默無語,只好讓那譙周隨意而行。

賞析

此詩開頭氣勢凌厲。蜀漢雄壯的鐵騎,高舉着繪有熊虎和鷙鳥的戰旗,以排山倒海之勢,飛速北進,威震中原。「高壓」一詞本很抽象,但由於前有鐵馬、雲雕、柳營等形象做鋪墊,便使人產生一種大軍壓境恰似泰山壓頂般的真實感。「柳營」這個典故,把諸葛亮比作西漢初年治軍有方的周亞夫,表現出敬慕之情。三、四兩句筆挾風雲,氣勢悲愴。「天晴殺氣」,既點明秋高氣爽的季節,又暗示戰雲密布,軍情十分緊急。在這樣關鍵的時刻,災難卻降臨到諸葛亮頭上。相傳諸葛亮死時,其夜有大星「赤而芒角」,墜落在渭水之南。「妖星」一詞具有鮮明的感情色彩,表達了詩人對諸葛亮齎志以歿的無比痛惜。

前四句全是寫景,詩行與詩行之間跳躍、飛動。首聯寫春,頷聯便跳寫秋。第三句寫白晝,第四句又轉寫夜間。僅用幾組典型畫面,便概括了諸葛亮最後一百多天裡運籌帷幄、未捷身死的情形,慷慨悲壯,深沉動人,跌宕起伏,搖曳多姿。溫庭筠詩本以側艷為工,而此篇能以風骨遒勁見長,確是難得。後四句純是議論,以歷史事實為據,悲切而中肯。

諸葛亮竭智盡忠,卻無法使後主劉禪從昏庸中醒悟過來,他對劉禪的開導、規勸沒有起什麼用。一個「空」字包蘊着無窮感慨。「不因人」正照應「空誤主」。作為輔弼,諸葛亮鞠躬盡瘁,然而時勢如此,他實在難以北取中原,統一中國。詩人對此深為嘆惋。諸葛亮一死,蜀漢國勢便江河日下。可是供奉在祠廟中的諸葛亮像已無言可說,無計可施了。這是詩人從面前五丈原的諸葛亮廟生髮開去的。譙周是諸葛亮死後蜀後主的寵臣,在他的慫恿下,後主降魏。「老臣」兩字,本是杜甫對諸葛亮的讚譽:「兩朝開濟老臣心」(《蜀相》),用在這裡,諷刺性很強。詩人暗暗地把譙周誤國降魏和諸葛亮匡世扶主作了對比,讀者自然可以想象到後主的昏庸和譙周的卑劣了。詩人用「含而不露」的手法,反而收到了比痛罵更強烈的效果。

整首詩內容深厚,感情沉鬱。前半以虛寫實,從虛擬的景象中再現出真實的歷史畫面;後半夾敘夾議,卻又和一般抽象的議論不同。它用歷史事實說明了褒貶之意。末尾用譙周和諸葛亮作對比,進一步顯示了諸葛亮系蜀國安危於一身的獨特地位,也加深了讀者對諸葛亮的敬仰。

作者簡介

溫庭筠[2](約812-866),唐代詩人、詞人。本名岐,字飛卿,太原祁(今山西祁縣東南)人,唐初宰相溫彥博之後裔,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試,押官韻,八叉手而成八韻,所以也有"溫八叉"之稱。

然恃才不羈,多犯忌諱,屢舉進士不第;又好譏刺權貴,取憎於時,唐宣宗朝試宏辭,溫庭筠代人作賦,因擾亂科場,貶為隋縣尉,後襄陽刺史署為巡官,授檢校員外郎,不久離開襄陽,終生潦倒不得志,官終國子助教,客於江陵。溫庭筠,為唐太宗時宰相溫彥博裔孫。《新唐書》雲:"彥博裔孫廷筠。"唐憲宗元和七年(812),生於太原。[3]

唐憲宗元和十五年(820),溫庭筠父親去世,溫庭筠兄弟姐妹四人隨母親生活。

唐穆宗長慶四年(824),溫庭筠父親生前好友段文昌由雲南征拜刑部尚書,對溫家施以援手,帶溫庭筠至杜陵(今陝西西安市三兆村南)與其子段成式結伴共讀。

唐敬宗寶曆二年(826),段文昌出鎮淮南,溫庭筠與段成式隨之到江淮吳中一帶。

唐文宗大和四年(830),段文昌調任荊南節度使,溫庭筠與段成式隨之到荊楚之地。

唐文宗大和五年(831),溫庭筠朋友李遠登進士。溫庭筠集中有《春日寄岳州從事李員外二首》《寄李員外遠》。

唐文宗大和六年(832),溫庭筠有詩《送渤海王子歸本國》。

唐文宗大和九年(835),段文昌在西川去世。不久之後,溫庭筠告別段成式離開西川北上長安(今陝西西安)。

溫庭筠,為唐太宗時宰相溫彥博裔孫。《新唐書》雲:"彥博裔孫廷筠。"唐憲宗元和七年(812),生於太原。

唐憲宗元和十五年(820),溫庭筠父親去世,溫庭筠兄弟姐妹四人隨母親生活。

唐穆宗長慶四年(824),溫庭筠父親生前好友段文昌由雲南征拜刑部尚書,對溫家施以援手,帶溫庭筠至杜陵(今陝西西安市三兆村南)與其子段成式結伴共讀。

唐敬宗寶曆二年(826),段文昌出鎮淮南,溫庭筠與段成式隨之到江淮吳中一帶。

唐文宗大和四年(830),段文昌調任荊南節度使,溫庭筠與段成式隨之到荊楚之地。

唐文宗大和五年(831),溫庭筠朋友李遠登進士。溫庭筠集中有《春日寄岳州從事李員外二首》《寄李員外遠》。

唐文宗大和六年(832),溫庭筠有詩《送渤海王子歸本國》。

唐文宗大和九年(835),段文昌在西川去世。不久之後,溫庭筠告別段成式離開西川北上長安(今陝西西安)。

視頻

文人詞鼻祖溫庭筠

與詩書在一起 溫庭筠(上)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