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退居漫題七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退居漫題七首》

作品名稱: 《退居漫題七首》

創作年代:晚唐詩人

文學體裁:詩

作者:司空圖

《退居漫題七首》晚唐詩人、詩論家司空圖的詩。[1]

司空圖的詩,大多抒發山水隱逸的閒情逸緻,內容非常淡泊。他還寫詩表白:"詩中有慮猶須戒,莫向詩中着不平。"在文學史上,他主要以詩論著稱。他的《二十四詩品》是唐詩藝術高度發展在理論上的一種反映,是當時詩歌純藝術論的一部集大成著作。

司空圖藝術風格上體現了由陽剛、陰柔兩種基本風格美所發展出來的多種多樣的風格美。《四庫總目提要》說它"所列諸體畢備,不主一格",許印芳在跋中也說"其教人為詩,門戶甚寬,不拘一格"。[2]從司空圖的詩論著作中,可以鮮明地看出他在評述唐代詩歌發展時,特別突出了王、韋一派的重要地位,並給予了很高的評價,而他自己的詩歌創作也是屬於這一派的。《詩品》的思想主要是體現了隱逸高士的精神情操,這和以陶、王為代表的山水田園詩派是完全一致的。

宋代蘇軾《書黃子思詩集後》說:"唐末司空圖崎嶇兵亂之間,而詩文高雅,猶有承平之遺風。其論詩曰:梅止於酸,鹽止於咸,飲食不可無鹽梅,而其美常在咸酸之外。蓋自列其詩之有得於文字之表者二十四韻,恨當時不識其妙,予三復其言而悲之。"

詩詞正文

作品賞析

其一

  花缺傷難綴, 鶯喧奈細聽。

  惜春春已晚, 珍重草青青。

其三

  燕語曾來客, 花催欲別人。

  莫愁春已過, 看着又新春。

  這兩首五絕是司空圖《退居漫題七首》中的第一、三兩首。詩題既名曰「退居」,當然是指歸隱後的作品。司空圖曾親身經歷黃巢農民起義的動亂,目睹農民軍占領長安,深感唐王朝國勢衰危,於是跑到家鄉中條山王官谷,過起「身外都無事,山中久避喧」那種表面閒散而內心並不平靜的林泉生活。這兩首詩都表達了詩人對唐王朝春光遲暮的感傷,但憂慮和孤寂中並不使人感到消沉。

  先看第一首。前兩句對仗極其工穩。抒寫傷春,不是籠統點明惆悵的情懷,也不是泛泛描繪春意闌珊,而是先從表現春光已晚的典型景色着筆:一是花,二是鶯。落紅滿地,花瓣殘缺,這固然是春光消逝的象徵。然而詩人偏偏把「花缺」的客觀圖景,和有感於「花缺」的心情融合起來,從而深化一層,表明目擊了這一幅圖景的詩人,所感到的實已無法將殘花重新彌補的悲傷。與此類似,黃鶯巧囀中透露出哀怨蕭瑟的聲音,往往成為歷來詩人抒寫抑鬱特別是春怨的標誌:「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金昌緒《春怨》);「曾苦傷春不忍聽,鳳城何處有花枝」(李商隱《流鶯》)。司空圖在這裡卻別開蹊徑:既不象金昌緒用怨憤之情抱怨它啼叫時驚人好夢,更不象李商隱因為怕引起自己傷春的情緒而不忍去聆聽。相反地,因為自己退居深谷,長期度着「疏鍾泛泬寥」的歲月,心境寂寞孤獨之極,所以喧鬧的鶯聲反而使他感到親切,並且不自禁地側耳諦聽。而參差巧囀的鶯聲又恰似吐露着「花缺傷難綴」的愁情,這更引起詩人的共鳴,而把黃鶯引為寂寞生活中的同調了。「奈細聽」相當於「耐細聽」。它表示三層意思:樂意聽;別有會心地去聽;聽後深切領會到彼此同感的傷春之情。因此這「惜春」之「春」,就不僅僅指王官谷大自然的春天,也是自傷詩人自己韶華已去的春天,同時還暗喻着唐王朝繁華事散的春天,涵蘊相當豐富。

  「花缺」句以沉着見長,是深穩之筆。「鶯喧」句以委婉見長,是渟蓄之筆。儘管二者各有不同,但這兩種各具審美特徵的暮春景物──作為圖畫美的殘花和作為音樂美的鶯啼,卻都統一到詩人傷春之感的渾然天成的意境之中,畫龍點睛地表達他為「家山牢落」而百感叢生的深切感受。

  也許因為頭兩句情緒太傷感了吧,後兩句作一轉折,詩情稍稍振起,仿佛詩人於無可奈何中的自遣、自慰和自勵。「惜春春已晚」總結了以上殘花和啼鶯的情境,表示春天行將別去,雖欲「惜春」,勢已無從。但是,詩人並沒有就此悽然欲絕。無可奈何花落去,尚有野草色青青。要珍重啊!這一結句,是突破重重失望萌發的希望,使全詩的意境突然增添了亮色,表明詩人身處亂世、仍能自葆高潔的情懷。後來朱全忠的部下柳璨一度矯詔要他入朝參預政事,他有意裝成年老昏憒,誤墮朝笏,終獲詔許還山,不為裹脅。詩的情調是感傷的,但其風骨卻是挺拔的。詩人因不得已而無所作為,但卻又有點不甘於無所作為。

  後一首寫的還是春暮之感。開頭兩句也是對仗,不過描寫手法卻別具一格。第一首前兩句對仗一暗一明交相輝映,後一首卻是利用兩度時間來互為對襯。春燕歸來,樑上作棲,呢喃細語,轉眼都成往事。你看,「曾」字用得多麼傳神!爛漫春光,一陣陣催着百花開放,然而,這正是催着百花與春光同逝,終於與賞花人作別。花開是催,花謝是催。暮春催走了殘花,而花謝則更帶去春光。這裡的「欲別」是說花正在被催走,亦即欲別而未別之時。這該是多麼使人難堪啊!一邊是回憶曾經帶來過春天的燕子,一邊卻又懸想着即將來臨的與春天的別離。這樣一種時間的互襯,把春光渲染得來去匆匆,使人深感惋惜與憂慮。

  同前一首一樣,這裡「莫愁」一折,也有着峰迴路轉、灑落挺拔的情趣,使人看到希望和信心。「莫愁春已過,看着又新春」,這可以說是司空圖詩論中「生氣遠出,不着死灰」(《詩品》)的實例。

  這兩首小詩始終無頹萎之氣,能使讀者翛然遠矚,寄希望於前程,為迎接新的春天而更相信青春必能永葆。從司空圖的大部分詩歌看來,他的情調往往傾向於消沉和抑鬱,但也有一部分作品表現為「不堪寂寞對衰翁」的磊落之氣;而這兩首詩恰可以說是兩種心情交織而亮色較為顯著的典型。表面看來,這兩首詩前後兩部分的情調互不相同,然而從詩人感情變幻起伏的匯歸來說,卻又完全統一。惟其春暮,所以分外惜春,而惜春的根本目的卻是期待「新春」的來臨。

作者簡介

司空圖(837~908),[3]河中虞鄉(今山西運城永濟)人。晚唐詩人、詩論家。字表聖,自號知非子,又號耐辱居士。唐懿宗咸通十年(869年)應試,擢進士上第,懿宗朝時曾被召為殿中侍御史。

唐僖宗廣明元年( 880年),黃巢起義軍攻入長安。司空圖的弟弟有個奴僕叫段章,參加了黃巢起義,曾熱情地向他宣傳起義軍的各種好處,勸他往迎起義軍,他不肯,便回到故鄉河中。後來他聽說僖宗在鳳翔,便入拜見,被封為知制誥、中書舍人。廣明二年,僖宗逃到成都,他追隨未及,又回到河中。從這時起直到他去世的二十多年時間,司空圖基本上是過着一種消極的隱居生活,他的大部分詩歌和詩論也是在這一時期寫成的。[4]

天復四年(904年),朱全忠召為禮部尚書,司空圖佯裝老朽不任事,被放還。後梁開平二年(908年),唐哀帝被弒,他絕食而死,終年七十二歲。司空圖成就主要在詩論,《二十四詩品》為不朽之作。《全唐詩》收詩三卷。

司空圖做過唐朝的知制誥,中書舍人。出生於一個中等官吏之家,其曾祖父、祖父和父親都官至郎中。史稱司空圖少有文才,但不見稱於鄉里,後來以文章為絳州刺史王凝所賞識。王凝回朝任禮部侍郎,知貢舉,司空圖於唐懿宗咸通十年(公元 869年)應試,擢進士上第,時年三十三歲,受到王凝讚許,名聲益振。不久,王凝因事被貶為商州刺史,司空圖感於知遇之恩,主動表請隨行。唐僖宗乾符四年( 877年),王凝出任宣歙觀察使,召請他為幕府。第二年,朝廷授司空圖殿中侍御史,他因不忍離開王凝,拖延逾期,被左遷為光祿寺主薄,分司東都洛陽。當時盧攜罷相,正居於洛陽,對他的才華和為人很愛重,常相往來共游。有一次,盧攜經過司空圖的宅第,在壁上題了一首詩稱讚他說:"姓氏司空貴,官班御史卑。老夫如且在,不用念屯奇。"後來,盧攜回朝復相,召司空圖為禮部員外郎,尋遷郎中。

司空圖論詩發展殷璠、皎然之說,注重含蓄蘊藉的韻味與清遠醇美的意境,提倡"咸酸之外"的"味外之旨"和"近而不浮,遠而不盡"的"韻外之致"(《與李生論詩書》);講究"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與極浦書》)。他推崇王維韋應物"趣味澄夐"的詩風,而批評元稹、白居易為"力勍而氣孱"(《與王駕評詩書》)。他也讚美過李白杜甫之作與韓愈歌詩的氣勢奔騰,"物狀奇變"(《題柳柳州集後序》),但並不專主一格。《與李生論詩書》中曾自引其得意詩句,有得於早春、山中、江南、塞下、喪亂、道宮、夏景、佛寺、郊園、樂府、寂寞、愜適等,大都屬於抒寫閒情逸趣而偏於靜美的。他的部分作品如《秋思》 、《喜王駕小儀重陽相訪》 、《狂題》 、《偶書》 、 《河湟有感》等,也流露了他別有傷心懷抱。

《二十四詩品》是他的論詩專著,簡稱《詩品》。其中把詩歌的藝術風格和意境分為雄渾、沖淡、纖穠、沉着、高古、典雅、洗鍊、勁健、綺麗、自然、含蓄、豪放、精神、縝密、疏野、清奇、委曲、實境、悲慨、形容、超詣、飄逸、曠達、流動等二十四品類,每品用十二句四言韻語來加以描述,也涉及作者的思想修養和寫作手法。與鍾嶸《詩品》以品評作家作品源流等第為內容是不同的。

視頻

悅讀之司空圖

「人淡如菊」出自司空圖《二十四詩品》中的哪首詩

參考資料

  1. 《退居漫題七首》 詩詞名句網
  2. 《二十四詩品》原文欣賞 個人圖書館,發布時間;1996-01-11 11:46
  3. 司空圖簡介 文學360
  4. 史上最奇葩的詩人司空圖,竟在自己的墓穴中宴請朋友是認真的嗎? 騰訊視頻,發布時間;2019年09月28日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