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送證上人住持道場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送證上人住持道場

作品名稱:送證上人住持道場

創作年代:元末明初

文學體裁:詩詞

作者:高啟

送證上人住持道場,是元末明初著名詩人、文學家高啟所作的一首詩詞。

作者介紹

高啟(1336-1373)漢族,江蘇蘇州人,元末明初著名詩人,與楊基、張羽、徐賁被譽為「吳中四傑」,當時論者把他們比作「明初四傑」,又與王行等號「北郭十友」。字季迪,號槎軒,平江路(明改蘇州府)長洲縣(今江蘇省蘇州市)人;洪武初,以薦參修《元史》,授翰林院國史編修官,受命教授諸王。擢戶部右侍郎。蘇州知府魏觀在張士誠宮址改修府治,獲罪被誅。高啟曾為之作《上樑文》,有「龍蟠虎踞」四字,被疑為歌頌張士誠,連坐腰斬。有《高太史大全集》、《鳧藻集》等。[1]

正文

緌公昔年住寶坊,龍象蹴踏騰毫芒。

袈裟曾侍玉座旁,萬眾闤聽講仁王。

弟子如雲來四方,朝鐘暮鼓鳴高堂。

西歸蔥嶺今幾霜,缽傳曇師道彌昌。

叢林主教遇聖皇,紫衣朝闕隨班行。

上人繼吐三葉芳,衲中長系摩尼蒼。

人間萬念俱已忘,獨好遊戲談文章。

我來京師寄禪房,每邀看月開修廊。

手橫蠅拂坐繩床,竹間風吹煮茗香。

侍僮觸屏睡欲僵,高殿宿鳥驚琅璫。

詩成金磬韻尚揚,清才未必慚支湯。

有時夜剪園韭嘗,燈懸西齋雨浪浪。

人生聚散不可常,翩然東遊主道場。

道場乃在雲水鄉,碧瀾堂前去路長。

江湖寒縮蛟蜃藏,楓桕正赤橙柑黃。

煙銷日出聞漁榔,洲渚宛轉山低昂。

蕭然瓶錫隨經囊,留宿肯戀林中桑。

兵余莫嗟梵宇荒,勝景未逐樓台亡。

寺門無人閉夕陽,芋栗收作山中糧。

好說千偈恢禪綱,麾斥佛祖誰敢當。

我方無用糜太倉,叨逐劍佩趨明光。

醉歌欲覓玄真狂,懷恩未得尋歸航。

明朝舉首空相望,雲飛笠澤天茫茫。[2]

生平

高啟出身富家,童年時父母雙亡,生性警敏,讀書過目成誦,久而不忘,尤精歷史,嗜好詩歌,與張羽、徐賁、宋克等人常在一起切磋詩文,號稱「北郭十友」;與宋濂、劉基並稱為明初詩文三大家;同時,與楊基、張羽、徐賁被譽為「吳中四傑」,當時論者把他們比作「明初四傑」。他也是明初十才子之一。[3]    元朝末年,天下大亂,張士誠據吳稱王;淮南行省參知政事饒介守吳中,禮賢下士,聞高啟才名,多次派人邀請,延為上賓,招為幕僚。座上都是巨儒碩卿,時高啟年僅16歲,他厭惡官場,23歲那年藉故離開,攜家歸依岳父周仲達,隱居於吳淞江畔的青丘,故自號青丘子,曾作有《青丘子歌》。

明洪武元年(1368),高啟應召入朝,授翰林院編修,以其才學,受朱元璋賞識,復命教授諸王,纂修《元史》。

高啟為人孤高耿介,思想以儒家為本,兼受釋、道影響。他厭倦朝政,不羨功名利祿;因此,洪武三年(1370)秋,朱元璋擬委任他為戶部右侍郎,他固辭不受,被賜金放還;但朱元璋懷疑他作詩諷刺自己,對他產生忌恨。高啟返青丘後,以教書治田自給。

蘇州知府魏觀修復府治舊基,高啟為此撰寫了《上樑文》;因府治舊基原為張士誠宮址,有人誣告魏觀有反心,魏被誅;高啟也受株連,被處以腰斬而亡。

高啟著作,詩歌數量較多,初編有5集,2000餘首;後自編為《缶鳴集》,存937首。景泰元年(1450)徐庸搜集遺篇,編為《高太史大全集》18卷,今通行《四部叢刊》中,《高太史大全集》即據此影印。高啟的詞編為《扣舷集》,文編為《鳧藻集》,另刊於世;《鳳台集序》保存在《珊瑚木難》中,是現存唯一評論高啟在金陵的詩歌論文。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