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遣遇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遣遇》
唐代大詩人杜甫的作品

《遣遇》是唐代詩人杜甫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詩。詩中描寫了采蕨女的苦難遭遇和人民逃難以致村莊空無一人的現實,激起了詩人強烈的憂憤。杜甫在詩中對統治者、官吏們為富不仁、橫徵暴斂的罪惡,進行了無情的揭露和譴責,而對廣大人民所遭受的苦難則表達了深切的同情,真實反映了那個動亂時代的社會現實,表現了詩人渴望匡國濟民的愛國之情。這首詩的藝術特點在於結構安排得體,遣詞準確、生動。

這首詩是唐代宗大曆四年(769)杜甫在由岳陽去往長沙的途中所作。安史亂後,人口銳減,田畝廢耕,給土地兼併者以可乘之機,以至富者田連阡陌,貧無立錐之地。為了彌補國用不足,同時也對兼併加以抑制,代宗不得不改租庸調之法為以畝定稅,分夏秋兩季完納。然終因政治腐敗,政出多門,苛賦雜稅,層層盤剝,人民不堪其苦。

詩人舟行於湘江上,看到岸上有民女採摘蕨菜賣錢納稅,心懷抑鬱,雖欲自遣,事不可泯,因而賦詩。[1]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遣遇

創作年代;唐代

作品出處;《全唐詩

文學體裁;五言古詩

作者;杜甫

作品原文

《遣遇》[2]

磐折辭主人,開帆駕洪濤。春水滿南國,朱崖雲日高。

舟子廢寢食,飄風爭所操。我行匪利涉,謝爾從者勞。

石間采蕨女,鬻市輸官曹。丈夫死百役,暮返空村號。

聞見事略同,刻剝及錐刀。貴人豈不仁?視汝如莠蒿!

索錢多門戶,喪亂紛嗷嗷。奈何黠吏徒,漁奪成逋逃!

自喜遂生理,花時甘縕袍。

詞句注釋

①磐(pán):一種屈形的玉或石作的樂器。磐折:形容作揖時彎腰的樣子,這裡有恭敬意。主人:指接待賓客的人。

②開帆:猶開船。駕:猶乘。

③春水:春天的江河之水。滿:指漲滿。南國:泛指我國南方。

④朱崖:即丹崖,赤崖,紅色的山崖,綺麗的岩壁。雲日:本指雲和日,有時亦偏指日光,有時亦偏指太陽。

⑤舟子:船夫。廢寢食:即廢寢忘食。顧不得睡覺,忘記了吃飯。常形容專心致志。

⑥飄風:旋風,暴風。爭:爭奪。操:操縱。

⑦行:(車船)行駛。匪:通"非"。不,不是。 利涉:順利渡河。

⑧爾:謂船夫。從者:隨從人員。亦指僕從,幫忙的。勞:操勞。

⑨石間:山間。石,猶山。采蕨(jué)女:采蕨菜的婦女。

⑩鬻(yù)市:上市買賣。輸:交納。官曹:官吏的辦事機關;官吏的辦事處所。

⑪百役:各種戰役,亦指各種勞役。

白話譯文

岳陽我恭敬地辭別了當地的主人,揚帆開船,乘駕波濤順湘江南下。

春水漲滿了南國,在陽光的高照下,湘江兩岸崖壁赤紅,山河顯得綺麗。

船夫廢寢忘食辛苦行舟,然而那迴旋風掀起惡浪,不時地與船夫競控船槳。

這次行船頗不順利,特意多謝船老大及船夫一路辛苦了。

在途中我見到山間有一位采蕨菜的婦女,為向官府交納稅賦而到市上出賣蕨菜。

她的丈夫被各種勞役折磨而死,日暮時回到空蕩蕩的荒村中看到四壁皆空她號啕大哭。

所聽到和看見的情況大致相同,官府的侵奪剝削已經到錐刀之末。

況且那班顯貴的官員多麼殘暴,無仁厚之德,看待你們這些老百姓如雜生的野草。

收取錢稅的門路真是多種多樣,掙扎於死亡禍亂中眾多的黎民百姓哀號聲一片。

怎奈那些奸猾的小吏們,肆意掠奪老百姓的財物,造成老百姓在外逃亡。

自己慶幸還能順從我生存的道理,儘管花開天暖,我甘願穿着這破舊的綿袍。

名家點評

清·浦起龍《讀杜心解》:此篇中間大半,皆目擊民窮,規切當事語。前後略及行綜旅況,則以規世為主,慨已為賓。然以身事起,以身事結。中間特借窮民之尤困者,作自己波瀾翻剔,則仍是安遇為主,傷時為賓。

清·楊倫《杜詩鏡銓》:謂因所遇以自遣也。

清·佚名《杜詩言志》:與集中《潼關》、《石壕》諸篇相類。而吾獨舉此置解者,蓋以此作之旨,在藉此女可傷之事,以形容自家所處,則又此善於彼,猶為生理獨遂也。是以所遇他人之苦,排遣自家所遇之苦,故謂之"遣遇"。然後知作詩之妙,顧又在於命題耳。

四川大學中文系黨總支副書記程述章:此詩是古體,但遣詞造語卻準確、生動。如開頭"磬折辭主人"句,表現詩人對主人感激、眷戀之情;"開帆駕洪濤"三句,描寫開帆破浪,水滿、雲高的景觀,五、六句"廢寢食"、"爭所操"表現船夫們廢寢忘餐、爭分奪秒地與風浪搏鬥的情景等都是實例。再如"貴人豈不仁"二句,先用反語:"貴人豈"是"不仁"之人,緊接說:他"視"你"如"同"莠蒿"。唱嘆有致,轉覺生動可喜。

作品鑑賞

一至八句述舟行風濤之險.杜甫在岳陽受到當地朋友熱情款待,在一個春水泛濫紅日高照的時刻,躬腰告辭主人,乘着帆船,沿湘江南行。從岳陽到長沙是逆水行舟,朱崖澄澈,江濤洶湧,又遇惡風,可以想見,舟行極不順利。詩人沒有用誇張手法正面描寫,"舟楫風濤之險",卻着力描寫船夫、僕役廢寢忘餐地與風浪搏鬥,戰勝艱險的經過。

九至二十句描寫沿途所見官府橫徵暴斂迫使人民家破人亡的悲慘情景。浦起龍說:"中十二句,從'采蕨'寡婦觸發出來,隨以'聞見略同'句,推廣暢論,極淋漓愷惻之致。"作者見到沿江山石間采蕨的婦女,因無錢繳納苛捐雜稅,只得把采來的野菜送到市場出售,用賣得的錢向官府交稅。而她的丈夫此時已被繁重徭役折磨致死,她疲憊不堪,回到人煙稀少的村子,觸景生情,號啕不止。詩人由親眼見到令人摧肝折膽的悲慘景象,而聯想平日聽見與此大略相同的事例,同情之心由然生起。很顯然,出現在詩人筆下的是具普遍意義的典型。 "貴人"們視人民如"莠蒿",他們殘酷剝削人民,不放過"錐刀之末"的微利。他們和爪牙"黠吏徒"巧立名目,勒索,掠奪百姓財物,造成千家逃亡,嗷嗷告誰。他從一個側面深刻地揭露了殘酷的社會現實,反映了人民的痛苦,表現了熱愛人民的精神。

最後兩句帶有總結性質。詩人說,此次乘舟遠涉,歷盡風濤之險,固然勞苦極了,但同繁重徭役賦稅壓迫下的人民相比,自己總還能生活下去。儘管暮春三月百花盛開的時節還穿着舊棉襖,但也感到心"甘"情願。這當然是詩人無可奈何聊以自慰的話。一個曾經在朝廷任職的大詩人,在春暖花開季節尚無春衣更換,那麼廣大窮苦百姓當時生活的困苦就可想而知了。這兩句也反映了杜甫把個人生活置之度外,始終關心着廣大人民的痛苦的博大胸懷。

此詩是杜甫晚年之作,但從中可以看出,他精神不減當年,對黑暗社會現實進行深刻揭露和辛辣諷刺,依舊放射出現實主義的光芒。

作者簡介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漢族,祖籍襄陽,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義)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3]

杜甫生活於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杜甫出身在一個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學淵博。早期作品主要表現理想抱負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

在杜甫中年因其詩風沉鬱頓挫,憂國憂民,杜甫的詩被稱為「詩史」。他的詩清代三十六詩仙圖卷之杜甫詞以古體、律詩見長,風格多樣,以「沉鬱頓挫」四字準確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風格,而以沉鬱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盪、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詩反映當時社會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詩記錄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巨變,表達了崇高的儒家仁愛精神和強烈的憂患意識,因而被譽為「詩史」。[4]

盛唐偉大的詩聖杜甫是大家都喜愛的文學家,他的詩歌情感內斂、沉鬱頓挫,充滿了現實主義的藝術風格。他憂國憂民、悲天憫人,很多詩都留下了他的痛苦和沉思。比如「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盡歡顏」就表現了作者濟世救民的使命感;「致君堯舜上,再使民風淳」也表現了他的聖人情懷。[5]

視頻

詩聖杜甫的故事

100秒看完杜甫的一生

參考資料

  1. 《遣遇》 古詩文網
  2. 《遣遇》 詩詞文句網
  3. 杜甫簡介 古詩文網;
  4. 杜甫特別開心的一首詩,行文瀟灑,頷聯為千古絕對,不愧為詩聖 快資訊;發布時間;2020-06-04 11:06
  5. 杜甫的十首抒懷詩,悵望千秋一灑淚,搖落深知宋玉悲 品詩賞詞;發布時間;18-05-28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