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金廠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金廠鎮位於馬關縣境東南邊境,東南面與越南兩省(河江省、老街省)兩縣(新馬街縣、箐門縣)相接壤,東北面與都龍鎮相連,西北面與夾寒箐鎮小壩子鎮隔河相望,鎮政府駐地距縣城53千米,距國境線1.5千米。

簡介

這是中國吉林省通化市的一個鎮子,因為盛產金礦而得名,是一個山清水秀的美麗地方,國家級森林公園白雞腰森林公園就在這裡!位於通化市區南部,東與通化縣東來鄉接壤,南與集安市頭道鎮為鄰,西與通化縣大都嶺鄉交界,北與環通鄉毗鄰。面積135.29平方千米。人口13710人。鎮政府駐金廠街。轄3個村:金廠村、龍頭村、夾皮村。

環境

金廠鎮位於馬關縣境東南部,鎮政府座落在著名的羅家坪大山腳下。西南與越南河江省黃樹皮縣、老街省箐門縣接壤,東北面與都龍鎮相連,西北面與夾寒箐、小壩子兩鎮隔河相望。鎮政府駐地距縣城65千米,距國境線1.5千米,海拔1570米。國境線長41千米,有18條人行便道直通越南,國境線上(二段)有l、2、3、4號界碑。全鎮轄3個村委會38個村民小組。國土面積69.3平方千米,大部分為山區,地勢東南高、西北低,羅家坪大山為最高點,海拔為2002米,小白河1號界碑為最低點,海拔為 220米,峽谷立體氣候明顯,年平均氣溫18℃,年均降雨量約 1400毫米,海拔1200米以上的為溫涼地帶,海拔1200米以下的為溫熱地帶。2005年末人口8609人,有漢、壯、苗等七種民族,其中以苗族為主體民族,有苗族人口6580人,占人口總數的76.4%,漢族人口 544人,占6.3%,非農業人口270人,占總人口的3.1%。耕地面積12259畝,其中田3112畝,占耕地總面積的25.4%,糧食主產玉米和水稻,占糧食總產量的88%。經濟作物有油菜、花生、大豆、小麥等,其中花生和大豆最適應。反季節蔬菜有很好的發展前景,在三個村委會都具備立體氣候的優勢,受氣溫影響不大,比較適宜發展反季節蔬菜。境內有金、銀、鉛等礦產,其中鉛儲量最大,具備較好的開採前景。全鎮森林覆蓋率24.5%,用材林有杉樹、西南燁等樹種。主要產香蕉、荔枝、柑桔、芒果等熱區經濟林果,黃柏、速生林、草果、八角等也較適宜發展,經濟效益較好的有香蕉、荔枝和柑桔等。2005年糧食總產量3200 噸,農民人均有糧340千克,實現工農業經濟總收入1038萬元,其中農業總產值994萬元,工業總產值44萬元,農民人均收入706元。全鎮公路總里程102千米,村委會、村民小組通公路為100%和92%,安裝程控電話142戶,接通了寬帶連接系統,移動、聯通用戶達400餘戶。全鎮安裝閉路電視483戶,地面衛星接收站13座,電視普及率37.2%。全鎮經濟社會穩步發展、民族團結邊疆穩定,人民群眾安居樂業。[1]

基本概述

境內國境線長41千米,有大小18條便道通往越南,國土面積69.3平方千米。地勢東南高、西北低,羅家坪大山主峰為最高點,海拔為2002米,小白河172號界碑為最低點,轄3個村民委員會38個村民小組,居住着漢、壯、苗等7種民族,2130戶8677人,其中苗族人口6681人,占總人口的77%。有耕地面積12287畝,其中田3045畝,占25%。糧食以玉米、水稻為主。金、銀、鉛等礦產資源豐富,其中鉛的儲量最大。森林覆蓋率24.5%,用材林有杉木、西南樺等樹種。在海拔800米以上的地區適宜發展草果、柑桔、梨、柿子等經濟林果。在海拔800米以下的熱區香蕉、荔枝、龍眼、菠蘿等熱區經濟林果發展態勢良好。年末,全鎮種植香蕉1.4萬畝,西瓜0.3萬畝,實現熱區經濟總產值3600萬元。年末實現工農業總產值1122萬元,其中工業總產值實現48萬元;農業總產值實現1074萬元;實現農村經濟總收入123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達968元,糧食總產量達324萬千克,人均有糧338千克;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7‰以內。全鎮經濟社會穩步發展、民族團結、邊疆穩定、人民安居樂業。 幹部職工:年末,鎮機關有幹部職工44人,其中少數民族33人,占75%,大專以上文化程度15人,占34%,高中、中專27人,占61%,初中2人,占4.5%。

金廠鎮蔬菜種植

醫療衛生:鎮衛生院和村級衛生室的醫療條件得到了進一步改善,各種流行性疾病得到有效控制。啟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以來,進一步加大"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有關政策的宣傳力度,動員農民群眾積極參與。全鎮農業人口參合率達90.76%,有1581人享受到醫療補償,補償金額達5.38萬元,農民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逐步得到解決。

文化廣電通訊:鎮文化廣播站分別在羅家坪、水頭兩個村小組組建2支農村餘業文藝宣傳隊,並在農村開展文藝演出。年內,廣播電視完成了轉星調整工作,為提高群眾收視效果做好鋪墊,全年完成6個村小組246戶"中頻分配"安裝;安裝無線固定電話23部,光纜電視覆蓋率達16%,群眾看電視聽廣播難的問題得到極大改善;程控電話從2000年的82戶上升為427戶,移動通訊、聯通通訊及互聯網相繼開通,分別達570戶、125戶、38戶;在開通程控、聯通、移動電話和寬帶網的基礎上,在全鎮38個村小組中安裝無線固定電話;順利完成全鎮3個村委會38個自然村的"數字鄉村"工程建設。

科技培訓:以培養懂技術、會經營、善管理的新型農民為目標,以農函大辦、科技辦牽頭,並從農科站、畜牧站等技術站所抽調出一批業務精湛、能幹的技術人員到村委會擔任科技指導員,指導開展好農村科技工作。全年組織開展農村實用技術培訓41期,受訓人數1435人次。

勞務輸出:認真組織富餘勞動力轉移,年內完成勞務輸出培訓6期252人次,向各地輸出富餘勞動力868人,其中有組織輸出60人,實現打工經濟收入482.16萬元。

精神文明建設:開展文明單位、文明村寨、十星級文明戶、"五好文明家庭"等一系列精神文明創建和鞏固活動,年內申報州級文明單位2個;申報州級文明示範村2個;申報縣級文明單位1個;申報縣級文明示範村1個;認真做好文明單位的複查工作。文明單位、文明村寨和十星級文明戶等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取得。

民政救濟:組織開展貧困人口的調查落實,全鎮1906人納入農村低保;紮實做好擁軍優撫工作,切實落實優撫政策。年內,發放救災救濟資金2.5萬元、棉被35床、衣物700件,發放低保資金38.42萬元,發放因戰傷殘人員83名補助費6.2萬元,烈屬、復退軍人補助費6.29萬元。

計劃生育:積極鞏固"三為主",努力推進"三結合",認真開展計劃生育政策宣傳,認真貫徹落實"獎優免補"政策,全鎮有17戶農戶領取了《獨生子女父母光榮證書》,發放獨生子女一次性獎勵金1.3萬元;徵收社會撫養費37戶2.97萬元。

林 業: 抓好生態公益林的保護,認真落實森林防火工作責任制,嚴格野外火源管理,從源頭上預防森林火災的發生。同時完成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工作。完成了3個村委會38個村小組,2520宗地3.47萬畝的集體山林外業工作;完成造林30畝,封山育林600畝,兌現生態效益林補助資金3.65萬元。

武 裝:投入2萬餘元購置了辦公電腦、器材櫃等辦公設施;做好民兵哨所撤回歸建及民兵思想教育和訓練,切實做好徵兵工作。;[2]

參考文獻

中國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