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金錢心理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內容簡介

全球狂銷超400萬冊,美國亞馬遜理財類No.1,53種語言版本火爆全球!

你和金錢的關係,決定了財富和你的距離!

在風雲變幻的投資理財領域,帶你找到亘古不變的財富真相。

更適合普通上班族的《納瓦爾寶典》。

北師大管理心理學教授錢婧,科學作家萬維鋼推薦。

一輩子做普通工作,靠什麼積累巨額財富?

對比高風險投資,低收益理財如何笑到最後?

年景不夠好時,怎樣持續穩健地實現財務自由?

在風雲變幻的投資理財領域,帶你找到亘古不變的財富真相。

☆ 橫掃各大媒體和榜單的爆款理財暢銷書,53種語言版本暢銷全球!

全球狂銷超400萬冊!美國Amazon財富管理類No.1,被《華爾街日報》稱為「近年來最好、最具原創性的理財類圖書」。納斯達克官網「2022年度十佳投資類圖書」,《福布斯》、《紐約時報》、CNN、彭博社等數十家媒體推薦,2021和2022年全球獨立書店個人理財類暢銷榜No.2。

☆ 名家誠意推薦,國內萬千讀者翹首以盼中文版

北師大管理心理學教授錢婧、「得到」萬維鋼、《驅動力》作者丹尼爾·平克、《掌控習慣》作者詹姆斯·克利爾、《對賭》作者安妮·杜克、橡樹資本霍華德·馬克斯推薦。英文原版豆瓣3000餘人標記想讀,評分高達8分以上。

☆ 比《窮查理寶典》《納瓦爾寶典》更有普適性,大道至簡的幸福理財指南

關於理財心態的20堂課,故事生動,篇幅精煉,道理深刻。抹平理財中的專業知識差距,讓上班族也能輕鬆擁抱財務自由。

幫你做到:被紛繁理論包圍時,抓牢增長的規律;受心理本能慫恿時,提防人性的弱點;在波動與未知之中,看清長遠的走勢。

☆ 揭示關於財富積累的反直覺原理,道出金融名校也不會教的秘密

◆ 最難的理財技能是讓逐利適可而止。

◆ 成功的投資並不需要你每一個決定都正確。你只要堅持不把事情搞砸就夠了。

◆ 你即使有一半時間都在犯錯,到最後依然能贏。

◆ 比起巨大回報,要更看重財富安全。只要財富安全,複利就會給你巨大回報。

◆ 時間自由是財富能帶給我們的最大紅利。

◆ 在大部分情況下,做出合乎情理的決策,比追求絕對理性更好。

☆ 無論理財段位如何,這本書都能讓你有所頓悟

剛開始理財時讀到這本書就好了!幫理財新手更快實現財務自由,助投資老手長久守護財富安全,給青少年越早懂越好的財商教育。

☆ 當基金一片綠,股市跌不停,這本書告訴你如何穩住,如何贏!


人們總把投資理財當作一門硬科學,卻忽略了心理因素在其中的重要作用。實際上,理財行為並非僅依靠冷冰冰的數字和公式,很多時候會受到你的情緒、喜好、立場和很多意料外的因素影響。因此,致富和守富的關鍵並不在於懂得多少知識,總結了多少規律,而常常在於如何克服人性的弱點,認清事物運作的本質。

摩根·豪澤爾從心理角度入手,在本書中分享了18條一針見血的理財智慧。如果你是理財新手,你會接受一堂樸素、簡明卻能令你受用終生的理財課,先人一步實現財務自由。如果你是投資老手,本書也會幫你查缺補漏,返璞歸真,守護好來之不易的財富。在風雲變幻的投資理財領域,有些道理亘古不變,無論何時都能幫你實現財富的穩定增長。只有發現它們,把握它們,你才能在起伏不定的經濟形勢下實現長久的富足與幸福。

名人推薦

豪澤爾的特點是喜歡探索歷史的規律,能結合歷史和時代背景來考察事情。他會從宏大的視角切入,通過數據分析一些宏觀事物,然後探索宏觀趨勢對個人的影響。這本書也許能讓你對投資理財有一些更根本的認識。

——萬維鋼,科學作家

我們和錢的關係,其實也是和自己的關係。如果和錢的關係不擰巴,那麼賺錢、攢錢包括花錢其實都是一種舒適的自我延展。這本書幫助我們了解了人類面對金錢時的心理弱點和思維誤區,啟發我們發展適合自己的金錢觀。無論是否了解複雜的投資技巧,只要穩住自己,拉長戰線,留出容錯空間,提防人性的弱點,以讓自己睡得踏實的方式理財,和金錢發展出持久而良性的關係,我們都會擁有時間的饋贈。

——錢婧,北師大管理心理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近年來最好、最具原創性的理財類圖書。

——《華爾街日報

很少有人能像摩根·豪澤爾這樣,用清晰而優美的語言講明白致富的道理。

——丹尼爾·平克(Daniel Pink),暢銷書《驅動力》(Drive)作者

本書同時取得了兩項成就:一是講出了從沒有人講過的道理,二是真的很有道理。

——霍華德·馬克斯(Howard Marks),橡樹資本管理有限公司(Oaktree Capital Management)創始人

充滿真知灼見,應該人手一冊。

——詹姆斯·克利爾(James Clear),《掌控習慣》(Atomic Habits)作者

很少有個人理財書像本書這樣,連電影計劃都提上了日程。

——彭博社(Bloomberg)

近年來最好也最具原創性的理財類書籍之一。

——《華爾街日報》

豪澤爾是少見的能把複雜概念以扣人心弦、易於理解的文字表達出來的作者。

——安妮·杜克(Annie Duke),《對賭》(Thinking in Bets)作者

作者簡介

摩根·豪澤爾是合作基金(The Collaborative Fund)的合伙人、知名理財網站「彩衣弄臣」(The Motley Fool)和《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的專欄作家。他曾兩次獲得美國商業編輯和作家協會(Society of American Business Editors and Writers)頒發的「最佳商業寫作獎」(Best in Business Award)和《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頒發的「西德尼獎」(The Sidney Award),並兩次入圍「傑拉爾德·勒布傑出商業和金融新聞獎」(Gerald Loeb Award for Distinguished Business Writing)。

書評

作為一個股市新手,短短三年的投資經驗里,本金也僅僅為幾萬塊錢,所以,推薦這類關於理財的作品,可能無法讓你感到完全信服。但是,初級投資者的身份,恰恰更能理解大多數人在面對金錢和投資時的困惑和挑戰。所以,我還是決定分享《金錢心理學》這本書帶給我的思考和閱讀體驗。這種⽤⽣動透徹的⽅式解讀⾦錢與⼼理的作品,太適合我們這些普通⼈了。

覺察個人經歷對理財觀的塑造 首先,想先聊聊個體生活經驗對認知視角的局限。

在30歲之前,我一直把賣保險的約等於騙子。因為如果你買保險受益了,你才會覺得它有用。你要是受害者,那肯定會覺得保險是騙人的。我呢是兩頭不靠,之前基本沒有買過商業險。這時候悲觀主義傾向,會讓我更願意相信保險是騙人的。

你看,這個認知鏈,它發生的就是這麼簡單。

再舉個例子,以前看過一些扶貧的案例。說扶貧者去給貧困戶買家畜幼崽,他們想的是讓這些人把幼畜養大賣掉,從而獲得可觀的收益。但是這些貧困戶轉手就把小豬小雞們給賣了,然後買手機或者電視什麼的。扶貧者就覺得怎麼能這樣呢,爛泥扶不上牆啊。但是這裡面正如《金錢心理學》的作者說的那樣,沒有人真正對錢失去理智。因為對於這些貧困戶來說,他們養這些也是有風險的,萬一死了怎麼辦?要是有人給偷了怎麼辦?他們本身就沒有多少財力來抵禦這個風險,所以寧願選擇將這些小豬小雞賣掉。這種決策在我們看來,可能不理智,但在貧困戶眼中,這卻是在現有條件下相當合理的選擇。

每個關於金錢的決定對當時的他們來說都是合理的,是建立在他們當時具備的條件之上的選擇。他們會對自己的行為及其合理性做出合乎邏輯的闡釋,而這種闡釋源於他們獨特的經歷。——《金錢心理學》 所以,這就告訴我們說,當我們在聊理財這件事的時候,一定要理解我們有一些自洽的想法,實際上是我們個人經歷的某種結果。那麼你要學習和進步,就要首先覺察到這種近乎先天的限制。

有句很難聽,但確實有道理的話叫作,「動上層人的利益,就像是動他的性命;動底層人的觀念,就像是挖他祖墳。」我們學習新觀念的時候,理解個人經歷對認知鏈的塑造是非常必要的。只有這樣,才能接受新的東西。

尊重運氣,但更要創造運氣 運氣,在理財過程中,是一個逃不過去的話題。這本書給了我很多新啟發。

看過一些理財書的人,一定聽說過「複利」這樣的提法吧

所謂複利,我們舉個例子,你有$1,000,投資在一個每年產生5%利息的帳戶中,10年的投資回報狀況如下:


十年後,原本的1000塊增長至了1,628.89,這個62.889%的差額主要來自複利的積累。

但是有趣的是,知道是一回事兒,實踐又是一回事兒。我也知道這個概念,但老實說,從未當真。因為在我們的生活中,似乎很難找到一個認識的人,是從複利中獲得巨額利益的。

但是看完《金錢心理學》,突然懂了。這源於作者講述了一個真實的案例。

在一家加油站做過25年汽車修理工的羅納德·里德,於2014年去世,享年92歲。這位來自鄉下的普普通通的門衛卻登上了全世界的新聞頭條:他在去世時的淨金融資產超過800萬美元。

令人震驚的是,這麼多錢並非來源於意外,他做的事情就是將能攢的每一分錢都積攢起來,然後去買了藍籌股,接下來便是漫長的等待。等到幾十年後,這些微小的積蓄通過日積月累的複利,最終滾雪球般地變成了800多萬。

巨大的結果並不一定需要巨大的力量。——《金錢心理學》 羅納德·里德實際上就是幹了三件事:

「長期投資」:里德是一個典型的"買入並持有"的投資者。他選擇了一些經濟周期中穩定的公司進行投資,並長期持有這些股票。

「分散投資」:他的投資組合包含了大約95種不同的股票,這可以幫助分散投資風險。

「生活節儉」:里德以生活節儉著稱,這使他能將更多的資金用於投資。

那有人可能會覺得,既然這樣,我們抄作業行不行。其實是可以的。但是,這裡需要特別注意的是,里德的投資回報,部分地取決於美股的整體表現,美股在他存在的幾十年裡總趨勢是上升的。

所以,我們說要尊重運氣的力量。

但是,里德的成功更多地應歸功於他的投資策略和理念,這包括他的耐心、他對公司的深入研究,以及他的長期投資視角。

換句話說,股市風雲變幻,就算是你按照他的策略去投,也是可能賠錢的。但是如果你真的理解你投資的公司的基本面,並且善於做出明智的投資決策,並且擁有決心和耐心,來抵抗市場短期的波動,接受可能的虧損。那麼你就確實更容易創造屬於自己的運氣。

但這些,並不是那麼容易做到。

那有人可能會想,你說了這麼一個誘人的例子,又說抄作業也這麼難。你想表達啥?我想說的是,知行合一是一件特別不容易的事情。這裡有兩重難點。

第一你需要打破自己的認知,才能構建新的認知,這是屬於「知」的難。比如巴菲特雖然早就講過複利,但只有像里德這樣的普通人,才真正撬動了我的認知槓桿。

雖然我早知道沃倫·巴菲特845億美元的金融淨資產中有815億是在65歲以後賺到的。但是,沒看這個書之前,我意識不到如果一個事物不斷重複和累積——哪怕只有一點兒微小的增長為未來的持續增長提供動力,那最終也可能產生超乎想象、甚至違反直覺的結果。

第二重難是「行」的難。就說面對市場波動時的決策問題,什麼時候買,什麼時候賣,能不能拿得住,如何處理可能的虧損,這些對人都是非常大的考驗。

就比如里德的「長持策略」,我們現在知道這個是對的,但是當股市暴跌時,你能堅持這個策略不變嗎?

把市場波動看作要支付的價錢而不是該繳納的罰款的視角看似微不足道,卻是培養正確理財心態的重要部分。這種心態可以讓你堅持一項理財策略足夠久,最終獲得長期的投資收益。——《金錢心理學》 所以,你看心態的調整,在投資裡面竟然如此重要。你想要有好的運氣,不能被動等待,而是要改變自己來創造它。

尾部事件,重新理解概率 還有一個案例,讓我印象深刻,那就是《金錢心理學》講到「尾部的勝利」的時候。

這裡所謂「尾部」,是指在概率分布的兩端(或「尾部」)出現的極端事件,這些事件發生的概率可能非常小,但一旦發生,其影響會非常大。比如金融市場崩潰、政治動盪、重大自然災害等。

出版行業其實也有點這樣的意思,雖然大家對很多書有基本的判斷,但是有好多大暢銷書,很可能一開始是大家看不上的,但最後火了。

這種尾事件的模式,在投資領域也十分常見。風投公司Correlation Ventures公布過一個數據:

在2004年到2014年的超過2.1萬起創業融資中:65%是虧損的;2.5%獲得了10~20倍的回報;1%獲得了超過20倍的回報;0.5%——大約是這2.1萬家企業中的100家——獲得了超過50倍的回報。 最小的部分,卻是風險投資行業收入的主要來源。

公認的投資大師沃倫·巴菲特,在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2013年的股東大會上也說,自己一生中持有過400~500隻股票,而收益中的大部分來自其中的10隻。查理·芒格接着說:「如果去掉幾筆頂級投資,公司的長期業績表現其實相當普通。」

所以,你看如果從差錯率的視角看,無論是賺錢的圖書公司,還是其他創業公司,還是投資大師,大家都很容易看走眼,做錯誤的選擇。所以,他們的厲害,主要表現在他們抓住了機會,而不是判斷力。

我們平素去討論厲害的人,總是關注他們做對了什麼。這時候我們會覺得自己沒有那麼做是自己的錯。但其實,做錯了的部分也很關鍵,這些人犯錯的時候,可一點都不比我們少。

那麼問題來了,要如何抓住機會呢?那就是不要害怕失敗,要敢於嘗試,要有開放的心態去迎接一切。

拿我自己經歷過的事情來舉例子,有一些書可能在最初大家都覺得不太可能火,比如《秘密花園》塗色書,還有《四季時光》無字書,但是為啥最後火了呢?理由其實很簡單,就是我們推的書多,並且沒有放棄。這種小概率事件剛好被我們碰上了。具體在執行過程中,不是依賴於我們的判斷力,而是依賴於抓住機會的能力。

我們在最開始了解的很少,但是在讀者的啟發下,意識到了填色的價值,發掘出了無字書的神奇屬性,然後抓住了這些機會。

對投資來說,接住尾事件的方法就是堅定執行一些很基本的東西。比如價值投資,那你就要貫徹你的執行,去堅持不斷買他們的股票。如果你相信時間的力量,那選擇定投就是合理的。這裡我特別想分享書里的這個案例:

如果從1900年開始每個月存1美元,到2019年會發生什麼? 蘇的策略:按月把這1美元投入股市,無論股市表現如何。哪怕熊市要來臨,依然堅持投資。 吉姆的策略:就在非經濟衰退時期每月投資1美元,而到經濟衰退時期則把所有股票都賣出,把每個月需要投資的錢以現金的方式存下來,等衰退過去後再把這些錢投入股市。 湯姆的策略:在經濟尚未衰退的時候每月投資1美元,在經濟衰退開始6個月後把股票全部賣出,等經濟衰退結束6個月後又回到股市里。 按道理來說,吉姆的策略是不是看上去效果更好?但是最終的計算結果特別有意思:

蘇最終得到了435,551美元。 吉姆得到了257,386美元。 湯姆得到了234,476美元。 收穫最多的居然是蘇的策略!投機風格最終的湯姆,收穫最少!

在這個案例里,蘇能堅持不動搖地執行,這種冷靜恰恰就是接住尾事件的方法之一。這也就是所謂抓住機會的能力。

那麼如何在下跌的時候,依然還能貫徹這些策略呢,有兩段話我必須再粘一次,講得太好了:

把市場波動看作要支付的價錢而不是該繳納的罰款的視角看似微不足道,卻是培養正確理財心態的重要部分。這種心態可以讓你堅持一項理財策略足夠久,最終獲得長期的投資收益。 成功的投資也需要投資者付出相應的代價,但衡量這種代價的不是金錢,而是波動、恐懼、懷疑、不確定感和悔恨——如果你不是那個直接面對它們的人,這些代價都容易被你忽視。 心念一轉,天地就寬。

最大的智慧就是知足常樂 當我向朋友們分享我從《金錢心理學》里了解到的里德的故事時,有人說他到死的時候,還有那麼多錢沒花掉,這不就是「人沒了,錢沒花」嗎?言下之意,這個不是很完美。但是要知道,存錢是為了啥呀?對於普通人來說,基本上就是幾件事情:應對突發情況,增加生活的容錯率,以及獲得更廣泛的自由。

里德的這些存款不正好說明,他獲得了該獲得的一切嗎?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里說里德最大的愛好是劈柴。我們這裡並不是說要向里德學習保持很寡淡的生活,雖然這也是一種選擇,但這裡主要涉及到一種生活本真的東西。

簡單來說,節儉和知足有諸多好處,這不僅是省錢的事情,可能在某種程度上來說,還意味着滋養靈魂。

要知道,虛榮心其實是很可怕的。可是虛榮心本身又是很虛妄的。作者說:用金錢購買昂貴之物獲得的尊重和羨慕可能遠比你想象中少。比起豪車,謙虛、善良和同情心等人格特質才能幫你獲得更多尊重。

這個我是非常同意的。

那些長期成功經營個人財富的人並不一定有着高收入。他們的一個共同點是,完全不在乎別人如何看待自己。——《金錢心理學》 我們在書里也看到一些例子,有好多富有的人,因為虛榮攀比和不懂節制,毀掉了他們自己的生活。我們普通人雖然可能不會像他們那樣戲劇性的慘烈。但糟糕的財務狀況,會嚴重傷害幸福感的。

我特別喜歡這本書的是,作者本人實實在在地也把自己的情況貼了出來。他的金融淨資產就是一套房子、一個支票賬戶和一些指數基金。而這種相對保守的理財風格,其實也剛好基於他們夫妻的知足和節儉。追求內心的安寧,是他們重要的生活目標。

寫在最後 當然了,這本書不止我上面講述的這些。我只是把最受觸動的四點寫下來了。這個作者我感覺最與眾不同的是,他有一種思想者氣質,跟其他的暴發戶氣質的作者還是很不一樣的。所以,你能在書里看到思辨,他有能力把那種普通人的糾結描述清楚,還能找到克服它們的方法。一看就是那種動過腦筋的投資者,這也是我喜歡這本書的一個原因。

總得來說,受益良多。它重新激活了我的投資熱情。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