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釜底游魚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釜底游魚
fǔ dǐ yóu yú

近義詞 :魚游沸鼎、魚游釜中、瓮中之鱉

反義詞 :化險為夷

出 處 :《後漢書

體 裁成語

屬 於 :中性詞

釜底游魚是一個中國的漢語成語。拼音是fǔ dǐ yóu yú,意思是指在鍋里游着的魚。比喻處在絕境的人。也比喻即將滅亡的事物。出自中國南朝宋時期的歷史學家范曄編撰《後漢書·張綱傳》。

原文

《後漢書·張綱傳》:「若魚游釜中,喘息須臾間耳。」[1]

故事

東漢時期,漢順帝無視宦官為惡,放任外戚專權。大臣張綱敢於仗義執言,以剛直不阿聞名天下。他不但與宦官的不良行為進行鬥爭,還不畏強權,對外戚梁冀的罪惡予以揭發。梁冀領教了張綱的厲害,對他恨之入骨,決定對他進行殘酷報復,只是苦於沒有機會。

廣陵人張嬰,不堪忍受殘酷的暴政,發動群眾舉起了義旗。義軍們殺刺史,斬富豪,劫庫府,濟貧民,縱橫揚州、徐州一帶幾十年。朝廷對此感到十分棘手,更令郡守膽寒心驚。

梁冀見張嬰之勢如此猛烈,就指使親信推薦張綱擔任廣陵太守,想借張嬰的刀除掉張綱,也好解決自己的心腹之患。

張綱到了任所,通過調查研究,才知道張嬰等人是由於廣陵官員壓榨農民太甚,被逼而反,實在情有可原。於是,他冒着生命危險,只率領很少的人去張嬰兵營,在以武力威脅的同時,力陳自己絕不會對起義軍橫加殺戮,只希望他們歸順朝廷。

張綱見到張嬰後立刻站起身來,一邊打躬施禮,一邊說:「將軍何出此言?下官辦事不周,不恤民情,上愧卓恩,下愧百姓,以至於陷民於水火之中。俗話說,『官逼民反』,將軍體恤鄉民疾苦,挺身赴險,實在是出於萬不得已。而將軍清廉自律,行俠仗義之舉,實令下官敬佩不已。」

張綱的這一番話,出乎張嬰的意料,他急忙站起來賠禮,激動地說:「太守早來十年,我張嬰怎麼會像現在這樣?我是個草莽之人,不知禮儀,更無法結交朝廷。我也知道,我們這些人都是鍋里的游魚,苟延殘喘而已,哪裡會活得長久?只是想到,橫豎都沒有出路,鬧一天算一天吧。今天大人到此,就請您給我指點迷津吧!」

後來,張嬰果不食言,真的帶領部分軍隊向官府投降。

張綱就這樣用安撫的辦法,不動一兵一卒,經過與張嬰反覆協商,妥善處置,終於平息了廣陵的暴亂。

參考資料

  1. 釜底游魚,文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