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銀環蛇毒素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銀環蛇毒素是中國的一個科技名詞。

漢字是世界上比較古老的四大文字之一[1],也是我們國家優秀文明歷史的象徵,一直沿用至今,一個簡單的文字也道出了我國人們的聰明才智[2],哺育了世世代代的中華兒女,成就了中華民族一代又一代的輝煌。

名詞解釋

銀環蛇毒液中所含毒素,主要成分為蛋白質和多肽,以神經毒素為主,包括α-銀環蛇毒素(α-BGT)、β-銀環蛇毒素(β-BGT)、κ-銀環蛇毒素(κ-BGT)、γ-銀環蛇毒素(γ-BGT)和磷脂酶A等酶類等。對人致死劑量約1mg。

毒腺分泌的蛇毒含多種多肽成分,具有不同的生物學活性。隨着捕食者和被捕者的相互作用,毒素隨之進化,功能性的生理活性發生相應的變化。銀環蛇毒素的主要成分為蛋白質和多肽,包括α-銀環蛇毒素(α-BGT)、β-銀環蛇毒素(β-BGT)、κ-銀環蛇毒素(κ-BGT)、γ-銀環蛇毒素(γ-BGT)和磷脂酶A等酶類。

銀環蛇毒液以神經毒為主,並且有神經肌肉阻斷作用,引起橫紋肌弛緩性癱瘓,可導致外周型呼吸麻痹,是臨床上主要致死原因。被銀環蛇咬傷,中毒症狀為傷口輕微疼痛,肢體感覺異常,嗜睡,運動神經失調,眼瞼下垂,吞咽困難,乏力,一旦呼吸衰竭,易造成死亡。

銀環蛇毒素的蛋白質結構相當複雜,隨着蛋白質生物學技術的高速發展,特別是逆相HPLC和自動化氨基酸測序儀的問世,從銀環蛇毒素中分離純化出了α-BGT、β-BGT、κ-BGT、γ-BGT等神經毒素,並測定了氨基酸序列,還對部分神經毒素的空間結構和化學修飾進行了研究。

來源

銀環蛇(Krait,Bunga rus Spp.)屬動物界,脊索動物門,爬蟲綱,有鱗目,眼鏡蛇科,環蛇屬。全身背面是黑白相間的環紋,具30~50個白色或乳黃色窄橫紋,是世界十大毒蛇之一。主要分布在泰國、緬甸、印度、中國的南部和中國台灣等地,有12種亞種。其中分布在中國南部和中國台灣省的Bungarus multicinctus,Blyth的毒液成分研究報道較多,台灣產銀環蛇蛇源已枯竭,而銀環蛇在中國有兩個亞種-指名亞種(即中國銀環蛇,Bungarus multicinctusBlyth Chinese Krait)和雲南亞種(B.muticinctus Pope)。

銀環蛇屬前溝牙類毒蛇,被銀環蛇咬傷的主要症狀為傷口疼痛、局部腫脹、嗜睡、運動神經失調、眼瞼下垂、瞳孔散大、局部無力、顎咽麻痹、口吃、垂涎、噁心、嘔吐、昏迷、呼吸困難、呼吸衰竭,8~72 h內死亡。其一次排毒4.6mg,1mg干毒就能致人於死地。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