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長江鱘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長江鱘

來自 呢圖網 的圖片

中文名稱;長江鱘

拉丁學名;Acipenser dabryanus

別名;沙臘子、小臘子、鱘魚、鰉魚、達氏鱘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綱;硬骨魚綱

亞綱;輻鰭亞綱

目;鱘形目

科;鱘科

屬;鱘屬

種;長江鱘

亞種;無

命名者及年代;Duméril,1869

保護級別;野外滅絕(EW)IUCN標準

外文名稱;Dabry's Sturgeon

Yangtze Sturgeon

長江鱘(學名:Acipenser dabryanus)是鱘科、鱘屬魚類,又稱達氏鱘。體長梭形,胸鰭前部平扁。頭呈楔頭形。吻端尖細,稍向上翹。鼻孔大,位眼前方。吻的腹面具2對長觸鬚,其長約等於須基距口前緣的1/2。鰓裂大。體背部和側板以上為灰黑色或灰褐色,側骨板至腹骨板之間為乳白色,腹部黃白色或乳白色。為純淡水定居性魚類,雜食性魚類,分布於長江中上游。[1]

為中國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野外滅絕(EW)級物種,國際瀕危動植物貿易公約(CITES)附錄Ⅱ保護物種。

動物學史

名稱來源:在生物學分類上,曾定名達氏鱘,如《中國動物志》 《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脊椎動物卷》 《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1988版) 、《黃河魚類志》 、長江水產研究所等收錄的名稱皆為達氏鱘。 2021年2月5日,《中國國家重點潤舟墊迎保護野生動物名錄》(2021版)發布後,更名為長江鱘。

形態特徵

長江鱘成熟個體的體長分布在75-105厘米,體重為4.5-12.5千克;雌性為6-8齡,體長為99-108厘米,體重為9-15.9千克。長江鱘最小性成熟個體,雄性為4齡,雌性為6齡。

背鰭48-53;臀鰭32-34;胸鰭38-39;腹鰭30-31。鰓耙19-55。體長為體高的6.70-8.83倍,為頭長的2.77-3.25倍;頭長為吻長的1.97-2.13倍,為眼徑的8.79-18.00倍,為眼間隔的3.60-4.12倍。

長江鱘

體長梭形,胸鰭前部平扁,後部側扁。頭呈楔頭形。吻端尖細,稍向上翹。鼻孔大,位眼前方。眼小,均位頭側中央部。口下位,橫裂,能伸縮,上下唇具有許多細小突起。吻的腹面具2對長觸鬚,其長約等於須基距口前緣的1/2。鰓裂大。鰓耙多且排列緊密,薄片狀。背鰭1個員乎企,後位,起點在腹鰭之後,近於尾鰭。臀鰭起點稍後於背鰭。熱譽胸鰭位低,位鰓孔後下方。腹鰭後緣凹形、尾鰭歪形,上葉特別發達。

幼魚皮膚粗糙,成體皮膚出現不同程度的光滑面。體具5縱行骨板,背鰭前面有9-14塊,第一塊骨板不特別大,背鰭後有1-2塊;體側骨板31-40塊;腹側骨板10-12塊;臀鰭前後各有1-2塊大骨板。成熟魚額、頂骨在背中線上彼此緊接或相嵌,不留頜、頂骨間縫(或間孔)。脊柱結構上,有27枚左右完整的殼狀椎體;在兩枚基背片之間只有1枚間背片。尿殖管結構上,長江鱘的內輸卵管游離部分較長,後端有小孔,雄體有細長的內輸卵管盲管。

體背部和側板以上為灰黑色或灰褐色,側骨板至腹骨板之間為乳白色,腹部黃白色或乳白色。

棲息環境

長江鱘屬於淡水定居性魚類,略有集群,是一種廣溫性魚類,生活適應水溫範圍1-32℃。天然環境中長江鱘喜歡在較暗的底層緩流水體中活動,經常棲息在8-10米的江河淺水區,底質為沙質或磧灘,有較多的腐殖質和底棲生物。在岩礁、沙底、卵石區域遊動、覓食。冬季在有緩流的河道中越冬,立春後在江水回溫至12℃以上時開始溯水上游到長江的干支流攝食產卵。

生活習性

洄游

長江鱘同中華鱘一樣屬於洄游性魚類,不同墓海蘭的是長江鱘不作遠距離的洄游。

食性

長江鱘怕強光,怕噪音干擾,喜在夜間安靜的環境下攝食。 食物種類完全是淡水類型,為雜食性魚類,主要食物有蜻蜓目、蜉蝣目、搖蚊科、寡毛類等昆蟲幼蟲及底棲無脊椎動物,其次也食某些高等植物的碎屑以及藻類等。在不同生長發育階段,食物的種類有一定的變化。體長在100毫米以下的個體,主要以水生寡毛類昆蟲幼蟲和浮遊動物為食;體長100-200毫米時則以水生寡毛類和小型的底棲魚類為主要食物;體長在200毫米肯奔市估以上時,食物的種類增多,以蜻蜓目幼蟲、搖蚊幼蟲和水生寡毛類為主要食物,另外,也食各種水生維管束植物。

在人工培育條件下,經馴化可攝食豐年蟲幼蟲、水蚯蚓和配合顆粒飼料等,在稚魚、幼魚階段以攝食豐年蟲幼蟲或剁碎水蚯蚓為食,隨着個體的長大,餌料中逐步少量添加配合飼料進行餌料馴化,長江鱘幼魚餌料馴化難度比中華鱘、史氏鱘、達氏鰉等幼魚的馴食難度大,一般中華鱘、史氏鱘、達氏鰉15天左右就可以完全馴化轉食人工配合顆粒飼料,長江鱘愚斷項要一個月左右的時間才能馴化成功,甚至更久。餌料馴化期間,若餌料投餵量不足,會出現殘食現象,體長達15厘米以上時這種殘食行為將會逐步消失甩愉芝。

生長

長江鱘的生長快慢與外源因子密切相關,如水溫的高低,攝食量的多少以及餌料營養價值的高低等。生長適宜水溫18-25℃,其中水溫20℃為最適生長水溫,水溫低於13℃或超過28℃時,長江鱘的生長速度明顯變慢,攝食量明顯減少。對人工養殖條件下長江鱘生長特性進行研究表明:平均體重617.27克、體長43.28厘米的長江鱘,經過140天的人工養殖,平均體重1379.32克、體長53.55厘米,日生長0.09厘米,日增重5.44克。

從1972-1975年在長江上游收集到的120尾長江鱘的統計結果看,長江鱘0-1年齡平均全長21.3厘米,體重0.075千克;1-1年齡,44.1厘米,0.625千克;2年齡,55厘米,1.3千克;3年齡,68.2厘米,3.05千克;4年齡,77.5厘米,4.25千克;5年齡,86.5厘米,6.6千克;6年齡,95.5厘米,8.6千克;7年齡,101厘米,11.85千克;8年齡,106厘米,14.7千克。長江鱘的年齡組成以低齡為主,0-1年齡占65%左右,1-1年齡占25%左右。

分布範圍

在20世紀中葉之前,一直分布於中國長江干支流,上溯可達烏江、嘉陵江、渠江、沱江、岷江及金沙江等下游。2019年野外滅絕,分布於長江中上游,以及與一些支流的匯合處。然而,在河流中觀察到的大多數個體來自大規模釋放。

繁殖方式

自然界中長江鱘雌魚性成熟年齡為6-8齡,體重9-15.9千克,雄魚性成熟年齡為4-7齡,體重4.5-12.5千克,生殖期有春、秋兩個繁殖期,春季(3-4月)和秋季(11-12月),產卵適宜水溫16-19℃,絕對懷量6.0-13.0萬粒,卵徑2.8-3.5毫米。性成熟的雄魚比雌魚小,體色也較深。性成熟的長江鱘在繁殖季節會沿江上溯至長江宜賓以上江段進行產卵繁殖,長江鱘的卵為沉性和黏性卵,卵粒粘附在產卵場的石灘底發育。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9年 ver 3.1)--野外滅絕(EW)。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09年 ver 3.1)--極危(CR)。

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Ⅰ、附錄Ⅱ和附錄Ⅲ》(2019年版)--附錄Ⅱ。

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2021年2月5日)--一級。

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脊椎動物卷》(2015年5月20日)--極危(CR)。

列入《中國國家重點水生野生保護動物》(1998年)--Ⅰ級。

種群現狀

長江鱘曾經是長江上游幹流和主要支流的漁業捕撈對象之一,20世紀70年代初,長江鱘曾經占合江漁業總產量的4-10%(四川省長江水產資源調查組,1988)。此後,長江鱘的資源量急劇下降,據統計,1982年長江鱘實行禁捕後,截至2000年,在長江上游,長江鱘仍有一定的誤捕量,但葛洲壩下游自1994年以後再沒有發現過長江鱘。

於2002年春季、2006年春季和冬季在四川宜賓地區江段組織進行了三次科研捕撈調查,僅於2002年5月7日在屏山福延鎮江段收集到誤捕的1尾體重約600克的長江鱘(全長55厘米,體長43厘米)。

1982-2019年的捕獲數據表明,自2008年以來,每年有數百條被捕獲,全部來自人工流放。

2022年9月6日下午約6時,湖北省團風縣漁政執法大隊接到市民王先生求助後,在團風縣羅霍洲網紅沙灘救助了一尾長江鱘。這尾救助的長江鱘是放流到長江中的,這尾個體肯定在野外存活了很長時間,並且身體狀況比較好,這是長江大保護成效的一個活生生的案例

2022年11月2日上午,在湖南益陽南縣茅草街"南洞庭湖草龜中華鱉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省水產科學研究所科研人員監測到一尾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長江鱘,這是科研人員首次在洞庭湖水域監測到該物種。

瀕危原因

長江鱘資源枯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可能是幼魚資源的破壞和過度捕撈所致,但長江上游的環境污染和航道整治、挖沙活動,也是不可低估的致危原因。 由於過度捕撈以及長江水域污染的原因,使得長江鱘野生資源破壞極為嚴重,再加上長江葛洲壩、三峽大壩水電工程的修建,阻隔了長江鱘洄游產卵的通道,對長江鱘的生存環境產生很大的影響,造成長江鱘自然種群數量急劇下降,長江流域已很少捕到其個體。

保護措施

早在1972年,中國農業部下達了"長江水產資源調查"和"長江鱘魚專項調查"兩個科研項目,撰寫有"長江鱘魚類生物學及人工繁殖研究"一書,對長江中的中華鱘、長江鱘和長江白鱘的形態學、生物學、生態學以及資源狀況做了系統的描述。

早在1976年,重慶市水產科學研究所開展了長江鱘的人工繁殖,當年成功地催產了江中捕撈的成熟長江鱘,獲得1300餘尾魚苗。隨後,開展了長江鱘池塘馴化繁殖研究,於1976-1980年完成了從受精卵到成魚再產卵的全人工繁殖馴化過程(四川省長江水產資源調查組,1988)。

2000年,在長江上游建立了第一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002年,長江上游地區開始實行2月至4月三個月的季節性捕魚禁令。

2003年,四川省宜賓珍稀動物研究所(民營)再次進行了長江鱘人工繁殖試驗,獲得受精卵12萬多顆,出苗約2萬尾。

2005年擴大了該保護區的面積,以減輕水力發電項目與維持生態系統功能之間的衝突。

2007年4月在宜賓向長江放流平均全長75厘米、體重2.1千克的長江鱘2000尾。放流前,對其進行了形態學鑑定和生物學測量,並對其中500尾進行了多重標記。

2013年和2018年分別由長江水產研究所成功進行第二代和第三代繁殖。從2007-2018年,約有20萬條幼魚被放歸長江上游進行種群恢復。2018年,大約40條成熟個體被釋放到同一水域。到2021年,長江幹流全面禁漁。

2021年1月1日起,長江流域重點水域正式實施10年禁漁,禁捕水域涵蓋長江鱘分布區域

主要價值

經濟

長江鱘為長江中上游的中型經濟魚類,在長江漁業中不占明顯地位,其產量常與中華鱘統計在一起,故未有此種魚的產量。肉味豐腴,卵子經鹽漬後尤為美味,另外,鰾和脊索可製成魚膠。(僅限養殖魚類)

科研

長江鱘、中華鱘、白鱘(Psephurus gladius)是中國長江流域特有的珍貴魚類,有"水中大熊貓""水中活化石"之稱,具有重要的科研價值和生態價值。研究長江鱘生物學特性和人工繁殖技術,對恢復長江鱘自然種群,保護生態環境和進行商業開發具有重要意義。

動物文化

中國國家郵政總局分別於1994年和2001年兩度發行該物種的特種郵票

相關事件

2020年8月7日上午,瀘州市人民檢察院舉行一場關於該物種的公開聽證。

2022年11月2日,湖南省水產科學研究所科研人員在洞庭湖水域監測到長江鱘。

相關視頻

新聞8點見丨長江鱘的「重生」之路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