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陪裴使君登岳陽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陪裴使君登岳陽樓》
杜甫登臨岳陽樓時寫下的一首五言律詩

《陪裴使君登岳陽樓》唐代詩人杜甫臨岳陽樓時寫下的一首五言律詩。

在這首詩中洞庭湖之景氣勢澎湃,詩人以徐稚自比,更將裴使君比作陳蕃,表達了詩人對裴使君禮賢下士的讚美之情。

該詞當為詩人於大曆四年(769)春時所作。時年詩人到岳陽後不久,受到當地官紳的接待。新春伊始,詩人陪當地裴使君登岳陽樓賞景,並寫下了這首詩來記錄當時的情景。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陪裴使君登岳陽樓

作品出處;《全唐詩

文學體裁;五言律詩

作者;杜甫

創作年代;唐代

作品原文

《陪裴使君登岳陽樓》[1]

湖闊兼雲涌,樓孤屬晚晴。

禮加徐孺子,詩接謝宣城。

雪岸叢梅發,春泥百草生。

敢違漁父問,從此更南征。

白話譯文

洞庭湖廣闊無邊還兼有風起雲湧,岳陽樓孤獨無依又處於晚霞放晴。

裴使君把我當徐孺子那樣對待禮遇有加,我應和着裴使君就像應和着謝宣城。

我感覺我就像湖岸積雪之中的一叢梅花綻放了,我還感覺我就像百草一樣從春天泥土裡萌生。

我哪敢違背漁父的關問呢?我從此就要更改我原來的念頭不再像屈原那樣去南行。

詞句注釋

①闊:與孤相照。

②屬(zhǔ):當也。

③徐孺子:豫章南昌人。時陳蕃為太守,以禮請署功曹。

④謝宣城:《謝眺傳》:除秘書丞,未拜,仍轉中書郎,出為宣城太守。

⑤「敢違漁父問」:怎麼敢違背漁夫的關問呢?引自《楚辭》:「屈原既放,游於江潭,漁父見而問之。」

⑥「從此更南征」:從此之後就要更改原來的念頭不再去南行了。引自《離騷》:「濟沅湘兮南征。」

作品鑑賞

首聯描寫與洞庭湖闊大之景,次聯「禮加徐孺子,詩接謝宣城」,寫出了杜甫把自己比做東漢時的名賢徐稚,把裴使君比做禮賢下士的陳蕃,可知杜甫在岳陽的數月,受到了非常好的款待。謝宣城指南北朝齊時的詩人謝眺。他文章清麗,擅長五言詩,曾出任宣城太守,故又有謝宣城之稱。杜甫在此處,把裴使君比為謝眺,甚為讚譽。「詩接」一語杜甫對裴使君詩歌的唱對。裴使君如此禮遇款待,一同登樓共賞湖光山色。此時此刻,杜甫心情能不激動。杜甫到岳陽對裴使君說,也是十分高興的。當看到饑寒交迫的老友,如此落寞,給以溫暖的款待是必然的。故杜甫在岳陽時得到了精神和物質上的安慰。故有「雪岸叢梅發,春泥百草生。敢違漁父問,從此更南征」的詩唏。

最後兩句,歷來見仁見智。對「漁父問」的典故,凡讀過《屈原列傳》的人都會記得漁父勸說屈原「與世推移」「隨其流揚其波」的話。那麼,杜甫用此典其意何在呢?「禮加徐孺子,詩接謝宣城。」是稱讚裴使君的,這應該沒有疑義。稱讚的原因,我想絕不只是場面上的客套。不管出於何種動機,裴使君款待了杜甫,且陪杜甫(不是杜甫陪裴使君)登樓遠眺。但僅僅因為這一點就口不對心地妄加頌辭,恐怕不是杜甫一貫的為人處事的風格。在江陵時,杜甫就曾多次稱頌過鎮守荊州的陽城郡王衛伯玉——儘管衛伯玉並不是科舉出身,也不懂詩詞歌賦,但他卻掌管着荊州的軍政大權。

杜甫的稱讚其實是一種「感情投資」,希望以文詞上發自內心的讚美博得衛的好感,再次「託身官府」續寫在成都時與嚴武相交的翻版故事。可惜的是,衛伯玉不是嚴武,杜甫的「示愛」在今天看來便成了一種可笑而又令人心痛的單相思。以此來推演,也可以把《陪裴使君登岳陽樓》看作是杜甫在江陵一系列詩作的續篇。杜甫此時對裴使君能收留、重用自己是心存希望的,從詩中可以看出,裴使君也是文人出身,而文人就應該對我杜甫這樣的大詩人禮遇、關照、撫慰甚至起用的。只是這樣的心思不能明言,畢竟與裴使君素昧平生,自己對裴使君的為人還不太清楚。

所以,只能在詩的結尾含蓄地借典喻事道出自己的願望:希望你裴使君像陳蕃那樣,待我如徐孺子,那麼我就可以違背漁父的勸說,留在岳陽從此不再「與世推移」,不用再漂泊流浪了;換言之,如果你裴使君不能「禮加徐孺子」,那麼我豈敢違背漁父的勸說,只好「與世推移」,用今天的話說就是「跟着感覺走」,繼續無奈地「南征」。 可能裴使君沒有讀出杜甫的意思或者是領會了而裝作不知、不願理睬,總之,杜甫很快離開了岳陽奔向衡州。從某種意義上說,岳陽其實是杜甫的另一個傷心之地(只是傷心的程度不如在江陵,因為他對留在岳陽本沒有抱太大的希望)。但離開岳陽後不久後所作的《南征》詩中的「百年歌自苦,未見有知音」兩句,分明道出了心中的不滿與憤慨,這其中,恐怕也應該分一點兒給岳陽及岳陽的裴使君吧。[2]

名家點評

明末清初學者仇兆鰲《杜詩詳註》[3]:一日之間,陰晴迭換,亦見登眺之久,黃生謂可當岳陽樓圖是也。

清代學者浦起龍《讀杜心解》:愚按,興三、四者,反興也,境闊勢孤,而乃有彼加此接之情,是以寥落興親熱.,起七、八者,順起也,生趣發露,而默動不「更南征」之想,是以天機起人事。

作者簡介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漢族,祖籍襄陽,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義)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4]

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創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系蒼生,胸懷國事。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雲。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並不顯赫,但後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於《杜工部集》。

杜甫生活於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杜甫出身在一個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學淵博。早期作品主要表現理想抱負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面則表現他「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政治理想,期間許多作品 反映當時的民生疾苦和政治動亂、揭露統治者的醜惡行徑,從此踏上了憂國憂民的生活和創作道路。隨着唐玄宗後期政治越來越腐敗,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地陷入貧困失望的境地。在顛沛流離的生活中。

天寶六載,玄宗詔天下「通一藝者」到長安應試,杜甫也參加了考試。由於權相李林甫編導了一場「野無遺賢」的鬧劇,參加考試的士子全部落選。科舉之路既然行不通,杜甫為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得不轉走權貴之門,投贈干謁等,但都無結果。他客居長安十年,奔走獻賦,鬱郁不得志,仕途失意,過著貧困的生活,「舉進士不中第,困長安」。

天寶十年正月,玄宗將舉行祭祀太清宮、太廟和天地的三大盛典,杜甫於是在天寶九載冬天預獻三《大禮賦》,得到玄宗的賞識,命待制在集賢院,然而僅得「參列選序」資格,等候分配,因主試者仍為李林甫所以沒有得到官職。

天寶十四年,杜甫被授予一個河西尉這種小官,但杜甫不願意任此「不作河西尉,淒涼為折腰」的官職,朝廷就將之改任右衛率府兵曹參軍(低階官職,負責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門禁鎖鑰)。杜甫因已年四十四,至長安也十年有餘,為生計而接受了這所學無用之職。十一月,杜甫往奉先省家,杜甫剛剛進到家門就聽到哭泣聲,原來小兒子餓死了。就長安十年的感受和沿途見聞,寫成著名的《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視頻

詩聖杜甫的故事

參考資料

  1. 陪裴使君登岳陽樓》原文譯文及賞析兒童文學,發布時間;2018-01-13 17:05:27
  2. 陪裴使君登岳陽樓翻譯賞析 陪裴使君登岳陽樓閱讀答案 作者杜甫 答案網,發布時間;2016/1/2 1:53:00
  3. 仇兆鰲及其《杜詩詳註》 光明網,發布時間; 2016年09月20日
  4. 杜甫簡介 古詩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