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靜待花開 序《九詩人第七卷》(白荷)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靜待花開 序《九詩人第七卷》》中國當代作家白荷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靜待花開 序《九詩人第七卷》

此時初春,卻依然是料峭輕寒,春風也和和煦無關,吹到臉上還似刀子一般。這個時候,我總是數着日子,盼着天氣趕快轉暖,好讓我壓抑了一冬的心情得到釋放。接到屋子命令的時候,我正站在辦公室的玻璃窗前,往外張望着,街道上時而有人的擁擠,時而無人的開闊,風起中塵起塵落,可誰會注意這些。人生其實就是這樣,來了,走了,匆匆忙忙的。輝煌、失意、幸福、苦澀,雜陳五味,誰能說得清。我們都是塵世的過客,沒有永恆,只有瞬間。而這瞬間的內容就是我們此生的印記。

屋子說,九詩人第七卷將要付梓出版了,你給寫上幾句吧,我說我是詩歌的門外漢啊,恐怕不能勝任,寫不好丟人是小,對不起這些作者是真。可屋子說,叫你寫,你就得寫,說那麼多幹嘛。我只能答應,為着屋子這個好哥們的信任,更為着這一群執著追求詩歌的朋友們。

小心地翻讀着詩稿,一遍一遍,那情那愛那真誠那震撼時而讓我沉醉其中不能自拔,時而又讓我忍不住感嘆這些詩人的妙思妙手。詩歌是生活的產物,是生命的精華所在。我們的生存無時無刻不在和詩歌打交道,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也可以說我們生活在詩歌中。

所有的文本都可以變換成詩歌,當生活中的事象從詩人的筆下流淌出來,詩歌的味道就不再是單純的詩歌了,它就有了鮮活的實質。當我們在品讀這些詩歌的時候,我們的詩人卻只能隱在幕後,獨自咀嚼着生活的酸甜苦辣。

哲學讓人沉靜,詩歌讓人飛翔。我讚美詩歌,其實我更想讚美的是這些充滿生活激情的詩人。當坎坷和磨難在詩句中幻化成一種力量,誰的心不為之震撼。當那些風物人情、至深親情以及行走吟唱,濃縮成短小空靈的詩句,更是別有風味。所以我們的生活離不開詩歌,更離不開這些吟誦生活的詩人了。

琴聲破曉,我在筆會時認識的大姐姐,用原上草的話說是一個古典的資深美女。單從她的詩中我們根本猜不出她的年齡,會認為她頂多是個美麗的少女,富有幻想,充滿激情,不畏懼生活的荊棘,其實她已經快到了退休的年齡。她把自己比作蘭,淡定從容直面歲月,寧靜深沉歌唱着情感;又似荷,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用痴情捧出心的潔白,在人生的這個大舞台上,盡情地舞着,舞出生命的精彩,坦然面對生死的考驗。就如她的詩句:孤獨地站立着/蹣跚生的旅行/路必然/布滿從生的荊棘/坎坷的路/考量着生的堅強/漫長的跋涉/卻從求生逼近死亡//默默地微笑着/窺探死的門裡/死原來/如此釋然的快樂/快樂的死/昭示着死的哲學/從容地面對/才能涅槃而重生。這就是詩人淡定從容的生活姿態,整個作品中瀰漫着春的色彩,陽光向上,或者說詩歌中有一種強烈的節拍,把一花一草,那些表面物象滲透進詩句中,雖簡短卻不乏對生命的闡述和思考。

青竹的詩更像是一首首思鄉曲,吟唱着逝去的歲月。繚繞着父親旱煙味的老屋,母親的鐵鍋以及噴香的玉米面餅子,在輪迴的歲月中,只有記憶的詩句夾裹着思念在詩人的筆下蔓延開來。鄉愁里有繚繞的炊煙,有母親慈愛的叮嚀和呼喚,更有成熟的稻穗搖曳在月牙鐮的臂彎。這種帶着濃重鄉土氣息的詩句,是詩人公開性的宣揚情感的方式,似乎比朦朧詩透明,卻有一種不易察覺的寓意在裡面。就如她的詩:背對着你,遙望我的故鄉/幽藍幽藍升起的空氣,點燃成長的慾火/我的眸子裡,千頃一碧/稻田無限地複製着田字方,延伸、延伸……/我把我的心啊,拉得很長很長。這樣的詩句看似簡潔卻最容易使人產生縈繞感覺。我也希望她的詩歌正如她寫的:走在通往春天的路上……

一湄,又是借用原上草的一句話:一個不善言辭卻熱衷外交活動的實幹型美女詩人。她的詩簡短空靈,張弛得體,決無累贅和多餘而言。一些看似沉重的東西進入她的詩中就變得輕鬆起來:斜陽一寸寸矮下去/回憶一截截拉長。不看山,不看水/而山水已盈滿眶。詩人細膩的情感決定了詩歌寓意的取向,溫潤多情,細膩纏綿。生活中的每一刻都充滿詩意,就像她在詩歌這一刻中寫道:古琴和着黃昏/潛入夜色/緩緩波動/是今夜的心跳//千萬別,揭開窗簾/讓我看水樣的月/深藍的天幕/還有點點滴滴,露珠般的星//可是你,你呵/為什麼旋開封存的魔瓶/兩朵薄霧籠住窗口/我還是看到/許願船在海浪中/漸漸沉沒//緊緊捂住眼睛/誰在顫抖/弦突得斷了/靜寂厚重,壓扁夜。這樣的詩句是傷感,是希翼,是祈盼……那種纏綿的惆悵真得讓人心醉。

文靜,讀她的詩,我的眼前就會出現一個場景:江南雨巷中,那個打着油紙傘的丁香姑娘,她把心中的情愛融於筆下,句句纏綿,首首繞腸。她把自己對事物的細碎感覺揉進心底的情感中,把女性細膩的感知揉進詩里,使詩歌多了一種纏綿的美。「夢中采一朵荷蓮/插在了胸前//醒來雨水淹沒了夢境/於是我撐起了花傘//沿着夢境/獨自走進悠長的雨巷……眼中流出溫柔的期盼/今夜或許有明月懸在窗前?」詩人的詩里多次寫到了蓮,我想她是祈求着自己的一生如蓮般高潔美麗,並且希望自己如蓮花一樣帶着一池柔弱的美麗,在季節的交替中走向不朽。

侯偉業,一個熱戀故土的詩人,用虔誠、貼近的詞藻描繪出心中的意義所指,那就是對故土的熱愛。生活可以回到言語本身,回到詩人播散的攤鋪物里。詩人的幾首詩歌都是在訴說故土。無名河、北大荒、村莊、雞西……這些都是和作者生命中有很大關聯的場所,在大家眼裡雖是普通,但是經過詩人的處理,就別有一番韻味。《農民工》和《成熟的北大荒》里樸實的詩句卻讓我們讀到了不同於詩句的震撼力量。

丁玉芳,這個充滿正義感的詩人。她寫的《我們是倖存者》、《莫拉克颱風襲擊台灣》等詩歌,其思索性和內涵早已超越了詩歌本身的陳述性。黑與白,模糊與清晰是對立卻又是兩個極限,詩人將兩種思維方式注入到詩句中,用苦難構築成一種力量,這種力量在詩句中迸發出來,不單能引起讀者的震撼,也能使這種口語詩的結構發生新式的變化,讓詩歌有種質的飛躍。

宇宙浪子,顧名思義,就是喜歡雲遊四海的浪子。讀他的詩歌,我仿佛看到了一個背着行囊浪跡天涯的遊子,在旅途中高聲地吟唱着。從東北的哈爾濱到西北的蘭州,從荒漠到大湖,那詩句有山的雄渾,更有水的清澈,有白楊的堅韌,更有沙漠的蒼茫。詩人在選擇意象上更多地提煉那些看似普通卻具有典型性的物象,有意無意地揉進自己對生活的見解。「列車在鐵軌上奔跑,風景在生命里延續/關於生命。行走,或者穿越/一種文字之上的寄託/蒼茫的北方啊那筆直的炊煙深處/是詩歌永遠的歸宿。詩歌其實和生命有着千絲萬縷的關係,我們在吟誦詩歌的同時,詩人對生命的想象里也在我們的心底展開。這樣的詩歌多少會讓我們沉思抑或是對生命進行一次更深層次的探索。

瀟湘客,一個用愛寫詩的詩人。讀完他的文字,為他的真情所感動,這樣一首首用愛串聯成的詩句,是生命激情的一次又一次升華。愛情是神聖的,作者在《並蒂蓮》中寫道:並蒂的感覺真美/如影相隨、兩心相悅、固結纏綿……/並蒂的感覺真好/無限依戀、你恩我愛、生死與共……/沒想愛情的最美即當如此吧/天作之合的姻緣無須修飾。作者期待着愛情的完美,期待着生活的完美,期待着人生的完美,這樣的情感誰能不為之動容。這樣的詩句,我們不能把它歸屬於什麼流派,可是每個詩人都有自己支配的表現形式,它的真實性是不容置疑的。

連志軍,一個有着敏銳洞察力的詩人。他的一個眼神,就能穿透物質的表面直達物象的最深處。走入眼神中的河流不再是單純的河流,而是一種源源不斷的情愫。看《眼神中的河流》:我無法估量/這河流的源頭山有多高/山上的積雪有多厚/致使我的河流/從未停息。而走入眼中的大山,就不再是單純的高山厚土。看《走入山中》:山就在我眼前/綿延着如一縷清波/平靜而坦然/我與山保持着距離/佇立對面/我就是另一座山/看到對面的山/就像是看清了我自己。這是一種現實主義與幻想主義交替升華的境界,更是詩人向高處仰望的夢寐。

九個詩人,九種風情,這些詩歌都是作者的精神玫瑰,她們隱藏在茫茫的草叢裡,儘管初始是卑微的,並且被薄薄的霜色覆蓋。可是她們不會後悔,只要愛過、恨過、拼搏過,期盼過,那就無憾。這本詩集的一些詩句即便有點淡薄,但卻記錄下了這些容易讓人忽視的生命過程,讓人心暖,讓人感動。

合上詩集,外面的陽光燦爛至極,我想明天的花開會更加燦爛![1]

作者簡介

白荷,現任平涼市作家協會理事,隴東散文協會會長。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