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頂圳福德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頂圳福德宮
圖片來自xuite

頂圳福德宮,是位於臺灣基隆市七堵區六堵里、基隆河畔的土地祠,與當地的水圳有關,並陪祀一對夫妻樹。

土地公

嘉慶廿二年(1817年)前後,安溪余氏家族入墾六堵,隨著拓墾面積增加,用水需求劇增,遂決定闢建灌溉系統。六堵雖靠基隆河,卻因基隆河床比六堵還低,河水無法灌溉六堵。於是農民引草濫溪作頂圳的水源,又在白匏湖築壩作下圳的引水。其中頂圳乃沿六堵山腳由北面流向南面,於道光十四年(1834年)完成,全長四點五公里,竣工後地方人士在水圳建造一座稱為「頂圳福德宮」的石頭小廟,刻寫「道光拾肆年」。廟內原無供奉土地公神像,石板塊上只刻著「福德正神」四字。鄉民也在下圳興建下圳福德宮。

1960年,頂圳福德宮改建為磚造小廟,1971年間又擴建新廟包圍小廟,當地人稱此為「三代廟」,意指經過三次建成的廟。廟因還設有兩間廟,因而又稱此土地祠為「內三廟」。不到十公尺處還有一間慈鳳宮和三山國王廟,因而又合稱為「外三廟」。又因內三廟和外三廟位在六堵里的六合橋旁小路內,人將內外三廟配六合橋,稱為「六合廟」。

樹仔公

當地六堵里長蘇財發表示,當地在日治時期交通不便,只有一條寬約五十公分、沿路為懸崖峭壁的小徑可達草濫溪,農民引水時必需經過兩棵榕樹,方能到草濫溪引水。其中一棵挺直,受另一棵緩緩傾倚,受當地民眾所祭拜,遂分稱為「樹伯」、「樹婆」,還將「樹婆」樹幹外的新枝視為兩樹的兒子,樹幹內的新枝為其孫子。兩榕樹的下方是一處大水埤,農民稱為「險圳」。戰後時期,政府舖設道路,將險圳填平,農民不需再經這兩棵榕樹,但為紀念及緬懷拜樹頭的習俗,民眾特蓋一座涼亭及豎一石碑,並在涼亭附近造一碑牌,上寫「榕公賜財功德厚」及「榕婆啟示豐社稷」。

土地祠

土地廟,又稱土地公廟福德廟伯公廟,為民間供奉土地神的地方(廟宇),多於民間自發建立的小型建築,屬於分佈最廣的祭祀的建築,鄉村各地均有分佈。在1949年以前,凡有漢人居住的地方就有供奉土地神地方——土地廟。

土地廟在中國大陸曾由於「文革」作為「四舊」大部分被搗毀。隨著「改革開放」和開始信仰自由[1] 以後,自1980年前後有蒸蒸日上的恢復民間信仰和社會的逐漸發展,便有一股建設土地廟的浪潮。這些土地廟多由農民自發組織建設的信仰中心,屬於微型建築,高度從不到2米至正常房屋高度;面積大小小則幾平方米,大則十幾平方米。1980年代和1990年代大陸官方和媒體一直密切關注這股建設土地廟的浪潮,就以當時農村小學基礎教育設施落後為藉口和理由,來呼籲鄉民多關注鄉村基礎教育,集中精力投資建學校,不要熱衷於「迷信」,但仍舊無法破壞民間信仰的力量。部分地區官方就以破除迷信為藉口而進行強行拆除,這股土地廟信仰復興的熱潮最終還是被大陸官方鎮壓了。然而實際上至2000年以後,幾乎每鄉至少有一處或多處,其數量分佈因地而異。台灣因為擁有宗教信仰自由所以有相當多的土地廟;據官方的調查,其數量超過1300所以上。

與農村地區的土地廟相對的,是供奉城市守護神的城隍廟

土地神

土地神又稱「福德正神」、「土地公」、「土地公伯」、「土地伯公」、「土地爺」,在馬來西亞新加坡一般稱為「大伯公」。民間信仰最為普遍的眾之一,流行於漢族地區及部分受漢族文化影響的少數民族也有信仰。土地神屬於中國民間信仰中的地方保護神,在1949年及其以前,凡有漢族人群居住的地方就有供奉土地神的現象。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祭祀土地神即祭祀大地,現代多屬於祈福、保平安、保收成之意。土地神也是道教諸神中地位較低,也是與人民較親近的神祇

土地廟的造型

土地廟因神格不高,且為基層信仰,多半造型簡單,簡陋者於樹下或路旁,以兩塊石頭為壁,一塊為頂,即可成為土地廟,俗稱「磊」型土地廟。也有簡單以水泥或磚塊砌成,現今台灣甚至有工廠開模以水泥灌製大量生產,也有土地廟因香火鼎盛,逐漸中大型化者。

中國大陸土地廟

潮汕土地廟

土地神在潮汕俗稱為伯公。土地廟亦稱伯公廟或寫作福德老爺廟、福德古廟。每家每戶家中都會有伯公神位,商鋪也不例外。伯公廟規模通常不大,但分布最為普遍,田野、山嶺、村口、街衢,在在皆有。福德老爺身旁通常伴有福德老爺夫人,是和藹可親的形象。

參考文獻

  1. 信仰自由,relig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