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頸靜脈切跡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頸靜脈切跡是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公布的一個科技名詞。

漢字作為一種形、音、義三位一體的符號系統[1],源於日月鳥獸之形,作為中華文明之標誌[2],連接中華民族的歷史、現在和未來,方正之間充滿美感。

名詞解釋

頸靜脈切跡,醫學名詞,用於探討胸廓上口傾斜度的年齡變化及其與呼吸功能的相互關係。

胸骨(位於胸前壁正中,長而扁,分為胸骨柄、胸骨體、劍突3部分)中,胸骨柄上緣中份凹陷,稱為頸靜脈切跡(jugular notch)。平對第2胸椎下緣。

頸靜脈:胸廓上口由胸骨柄上緣、第1肋骨和第1胸椎體組成。胸廓上口呈腎形,向前下傾斜。有人提出隨着年齡的增長,胸廓上口的傾斜度增大,即胸骨柄上緣高度逐漸下降〔1~3〕。然而,有關國人胸骨頸靜脈切跡的高度尚不清楚。在個體發育和疾病發生髮展方面,胸廓的形態學變化可直接。目的 探討胸廓上口傾斜度的年齡變化及其與呼吸功能的相互關係。方法 對200名大學生和100名小學生的胸骨頸靜脈切跡的高度和肺活量進行測定。結果 男女大學生分別與小學生比較,胸骨頸靜脈切跡與第7頸椎棘突的連線(JC)和頸靜脈切跡的水平線(JL)在胸後壁的垂直距離存在着非常顯著性差異。JC和JL在胸後壁的垂直距離與肺活量的關係方面,男女大學生和小學生分別有着密切的正相關關係。結論 隨着身體的發育,胸骨上緣高度逐漸下降,胸骨上緣越低,肺活量越大。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