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颶風吉納維芙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颶風吉納維芙(英語:Hurricane/Typhoon Genevieve,國際編號:1413,美國國家颶風中心:EP072014)為2014年太平洋颶風季第八個被命名的風暴,以及2014年太平洋颱風季第十三個風暴,是2014年太平洋颱風季首個越過國際日期變更線從中北太平洋進入西北太平洋的風暴。「吉納維芙」是一位女性的名稱。

吉納維芙的路徑自東北太平洋跨越至中北太平洋,甚至西北太平洋,是自2000年來,繼2002年颱風艾利及颱風胡高、2006年颱風伊歐凱、2013年強熱帶風暴佩娃及熱帶風暴烏娜拉後,第六個以熱帶風暴或以上強度從中北太平洋跨區至西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更是自2003年熱帶低壓希梅納以來首個由東北太平洋跨越至西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而其生命周期亦相當久,於7月24日形成,期間曾經兩次減弱為低壓區,並被三次升格為熱帶低壓,且巔峰最高風力非常強,達到五級颱風的強度。

發展過程

在東北太平洋生成

2014年7月17日,美國國家颶風中心開始監測一股東風波,與其相關的雨帶和雷暴正在從中美洲逐漸向西移動,並且在未來幾日逐漸移入東北太平洋。

7月21日,該雷暴系統在墨西哥沿岸發展為一個低壓區。同日,美國海軍研究實驗室給予擾動編號91E。下午8時,美國國家颶風中心(NHC)對其未來兩天發展評級為「LOW」並發展幾率為10%,未來五天發展評級為「LOW」並發展幾率為20%。

7月26日下午8時,系統的底層環流中心遭到強烈垂直風切變邊而外露,因此美國國家颶風中心將其降格為熱帶低壓。

其後,吉納維芙進入中太平洋海域,因此改由中太平洋颶風中心(CPHC)發報。

快速增強,連跳四級

8月6日上午2時,中太平洋颶風中心又再次將其升格為熱帶風暴。此時深層對流沿着系統南側開始爆發,遭到強烈東風垂直風切變的東南象限再次爆發出深層對流。吉納維芙此時依舊受亞熱帶高壓脊南偏西側影響,轉而向西稍偏北方向移動。

8月6日下午,吉納維芙附近的垂直風切變突然減少,系統開始快速增強。下午5時,中太平洋颶風中心將其升格為一級颶風。

8月7日上午8時,中太平洋颶風中心將其直接升格為三級颶風。上午11時,中太平洋颶風中心將其升格為四級颶風。

其後,吉納維芙進入西北太平洋海域,中太平洋颶風中心發出最後的警報,並改由日本氣象廳(JMA)發報。

進入西北太平洋,達到巔峰

8月6日上午8時,日本氣象廳對吉納維芙的鄰近海域發出烈風警報。下午2時,日本氣象廳對吉納維芙的鄰近海域發出暴風警報。

8月7日上午11時30分,位於中北太平洋的吉納維芙越過國際日期變更線進入西北太平洋海域[1],因此改由日本氣象廳(JMA)發報。下午2時,中央氣象局(CWB)將其評定為強烈颱風。同時,中央氣象台(NMC)將其評定為超強颱風。下午3時25分,日本氣象廳將其評定為颱風,沿用東太平洋名稱吉納維芙。同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將其評定為超級颱風。晚上8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把吉納維芙的強度上調至相當於「五級颱風」(與美國國家颶風中心以及中太平洋颶風中心不同,聯合颱風警報中心並非使用薩菲爾-辛普森颶風等級)之強度,成為2014年第二個五級颱風,更是首個在東北太平洋形成的西北太平洋颱風。

眼牆置換後減弱消散

8月8日下午,吉納維芙進入眼牆置換,因此其強度開始減弱。8月9日上午2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將其降格為颱風。8月10日上午2時,中央氣象台將其降格為強颱風。此時,眼牆置換完成的吉納維芙移入了一片低海溫的中緯度水域,能量供應斷絕,結果吉納維芙無法重新增強,其生命史步入末路。

8月11日上午5時,中央氣象台將其降格為颱風。上午8時,日本氣象廳將其降格為強熱帶風暴。同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將其降格為熱帶風暴。此時吉納維芙遭到中緯度西風帶的垂直風切變襲擊,深層對流遭切離,令吉納維芙的減弱趨勢越來越急劇。下午5時,中央氣象台將其降格為強熱帶風暴。下午8時,日本氣象廳將其降格為熱帶風暴。

8月12日上午2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將其降格為熱帶低壓[2],並發出最後的警報。上午5時,中央氣象台將其降格為熱帶風暴。上午8時,中央氣象台將其降格為熱帶低壓。下午2時,日本氣象廳將其降格為熱帶低壓。8月14日下午8時,日本氣象廳將其降格為低壓區。

視頻

颶風吉納維芙 相關視頻

大西洋颶風季開始
西北太平洋的風暴

參考文獻

  1. 颱風吉納維芙進入西北太平洋,客運站,2014-10-20
  2. 熱帶低壓與颱風的區別,東方天氣網,2016-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