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香港禮賓府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重新導向自 香港总督府)
前往: 導覽搜尋

香港禮賓府英語:Government House)位於香港香港島中環上亞厘畢道,是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的官方官邸,亦是香港政府舉行官方場合的場所。禮賓府於英治時期稱為香港總督府(又稱港督府、督憲府或督轅),為香港總督的官邸,於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後成為香港行政長官的官邸。禮賓府有逾164年的歷史,見證著香港歷史的發展,屬於香港法定古蹟[1]

歷史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

香港禮賓府前身為總督府,1841年英國占領香港島後,將花園道[2]上亞厘畢道至己連拿利的山坡劃為政府山,在此建立殖民地的行政中心。港督府位於上亞厘畢道,地理位置優越,前方遠眺維多利亞港,俯瞰中區景致;下達政府總署、聖約翰座堂,旁為域多利軍營,後有動植物公園,布局反映英國人的管治與生活模式。總督府由第2任測量總署署長卡拉弗利設計,於1851年10月啟動工程,歷時4年至1855年竣工,耗資14,940英鎊。除了首3任香港總督外,其餘25位均有在總督府內居住。總督府另一個主要功能是接待貴賓及政要。初期接待的都是英國皇室外籍重要人士,至第7任香港總督堅尼地上任後,才開始容許華人商人參與總督府的活動。

最初總督府只有一座以新古典主義建築風格興建而成的主樓,竣工後歷任香港總督一直有對該建築進行加建和修改。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最大的工程是擴建東翼,當時總督府由於舉行活動日多,香港總督德輔決定加建東翼,由設計到建成歷時僅3年,於1891年啟用。東翼主要用作社交活動場地,即今之宴會廳。東翼面積與主建築相若,由有蓋樓梯相連,上層為宴會廳,下層為飯廳。1930年代,總督府日漸殘舊,香港總督貝璐建議於馬己仙峽道近寶雲山山頂另外興建新總督府,但是因為經濟問題及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而被擱置。

日占時期

香港日占時期期間,香港總督磯谷廉介沒有入住總督府,但是仍然以此作為督憲府,並且作出了改建。改建計劃由時年26歲的日本建築師藤村清一負責,主要加建了中央日式塔樓,加建於原有兩座建築之間,把兩座建築物連接起來;屋頂改為日式帝冠樣式及修改石柱牆飾;內部裝設日式趟門和榻榻米台,並且加設了茶室;改建工程於1944年完成。此改動使得總督府「和」、「洋」兼具,並沿用至今。1945年,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於同年9月16日簽署投降書的儀式,舉行地點正是總督府。簽署儀式所用的長桌,現時於香港歷史博物館展覽。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

由於日本人進行過維修工作,是故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總督府繼續用作總督之官邸。香港總督楊慕琦於1946年遷回官邸,將日式裝置拆除,並且將其改為興建成為4間睡房和浴室,惟日式塔樓及日式瓦頂因為工程難度及實際需要而獲得保留。香港總督葛量洪則在房間牆壁上鑲嵌飾板,加裝壁爐,增加興建露台及安裝獨立空氣調節等,於主樓門廊入口添置一對石獅子。香港總督麥理浩則為港督府進行大規模翻新,更換屋頂,宴會廳首次安裝了中央空氣調節系統,花園建設腰形泳池;擴充員工宿舍,並且加建風格與主樓相配的管家宿舍。香港總督戴麟趾、尤德、衛奕信及彭定康亦為港督府的設計作出了改動。

建築

這座建築最初由第2任測量總署署長急庇利設計及監督興建,工程於1851年10月開始,歷時4年,第4任香港總督寶靈成為首位主人,當時總督府主樓為一座兩層高的建築物。由於總督府不敷應用,香港總督德輔於1890年決定加建兩層高、內有大型宴會廳的附翼用作社交場所。工程自1890年2月起,歷時1年。日治時期,香港總督磯谷廉介命令工程師藤村清一將總督府修復及改建兼容和洋風格。改建後,室內的布局未改變,只是部分房間改為日式,並且設有小型茶室,工程於1944年初完成。

視頻

香港禮賓府 相關視頻

香港禮賓府:為曾蔭權卸任舉行歡送儀式
香港禮賓府開放 市民爭睹特首「家貌」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