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馬援銅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馬援銅柱(越南語:Cột đồng Mã Viện)指的是公元43年馬援平定嶺南之後,在交趾設立的銅柱。

馬援銅柱的記載始見於晉代的《廣州記》。公元43年,馬援平定了二征夫人的叛亂,追擊其餘黨都羊至居封縣。都羊投降,馬援豎立了兩個銅柱,以標示漢朝國界的最南端。

相傳馬援為防止交趾人再次反叛並摧毀銅柱,在豎立銅柱的時候,對天祈禱:「銅柱折,交趾滅。」此後的交趾人害怕銅柱折斷,便在其下填埋石塊[1],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兩座丘陵

根據《隋書》的記載,劉方征討林邑國的時候,曾率軍經過馬援銅柱。唐元和年間,安南都護馬總新豎立銅柱兩個。

在越南脫離南漢獨立之後,馬援銅柱從史書記載中逐漸消失。1272年蒙越戰爭休戰之際,元世祖曾派人到越南,尋找馬援銅柱的位置;但陳聖宗派人答覆稱:銅柱歲久湮沒,不知在何處,無法找回。此事最終不了了之。

馬援銅柱現已不存,北魏酈道元所著的《水經注》稱其在象林縣的南部,而黎崱的《安南志略》則稱在欽州古洞上,《大越史記全書》沿用了欽州古洞說。《欽定越史通鑑綱目》則稱其在富安省境內。

阮朝高春育編纂的《大南輿志要編》中記載,富安省境內根本沒有銅柱的遺蹟,因此他認為馬援豎立銅柱不是史實。而越南歷史學家陶維英則認為位於今日乂安省的城山(núi Thành)。

歷史考證

東漢時,交趾女子征側、征貳姐妹起兵反漢,漢光武帝劉秀派伏波將軍馬援率軍平定了交趾,並在其地立銅柱,作為漢朝最南方的邊界。歷代文人的詩賦中常提到這一歷史古蹟。庾信《哀江南賦》云:「東門則鞭石成橋,南極則鑄銅為柱。」宋之問《韶州詩》:「珠崖天外郡,銅柱海南標。」張籍《送南客》:「夜市連銅柱,巢居獨象州。」等等,都是指此事。然而銅柱到底立在哪裡,值得考察。

查《中國地名大辭典》,有「銅柱灘」條,其位置在四川省陵縣東,並引《太平寰宇記》云:「昔人於此維舟,見水底有銅柱,故名。相傳馬援欲鑄銅柱於此。」這裡所記令人生疑,馬援征交趾立銅柱,為何卻在四川境內?《湘西土司紀略》第三章有《溪州銅柱記》一篇,記湖南溪州有銅柱,位置在今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自治州古丈縣附近。這是五代十國時楚國馬希范平定溪州少數民族首領彭士愁的叛亂之後設盟時立的銅柱。(見《新五代史。楚世家》)。馬希范自謂是漢馬援的後代,於是有人認為馬援立的銅柱在溪州。

《新唐書。南詔傳》記載,唐天寶七年(公元748年),唐玄宗命何履光帶兵平定南詔境,取安寧城,復立馬援銅柱,其位置在今雲南省廣南縣東北與廣西壯族自治區鄰界處。後來也有人認為馬援立的銅柱亦在此地。

《中國地名大辭典》「鎮南關」條云:「關外三十里有坡壘驛,為漢馬援立銅柱處。[2]」鎮南關即今與越南交界處的友誼關。據此,銅柱當在越南境內諒山附近。

《明史。廣西土司列傳》記載,明初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思明州土官黃廣成遣使人貢,言其轄地南有馬援所立銅柱,元末動亂時,越南人興兵北犯,越過銅柱向北推進200餘里。洪武三十年,明太祖朱元璋派使者陳誠、呂讓到安南,讓他們遵守銅柱所標之邊界,歸還侵占中國思明州的領土,安南態度執頑,久議不決。考思明州,其治所在今廣西寧明縣境。銅柱的位置大概在今友誼關以東、寧明以南地區,或者即是坡壘驛。

視頻

馬援銅柱 相關視頻

伏波將軍-馬援
馬援,東漢第一名將,一生兩定嶺南,至今讓越南人聞之變色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