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麴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麴義(又作曲義、麴義),生卒年不詳,是東漢末年軍閥袁紹部下的將領,能征善戰,屢建戰功

人物生平

麴義,又作曲義。漢靈帝年間,平原麴氏避難西平,成為當地的大姓,麴義常生活在涼州,精通掌握羌人的戰法,他所部私兵都是精銳。後來成為冀州牧韓馥的部將。 初平二年(191年),韓馥因為各地豪傑多擁戴袁紹,很是嫉妒,於是經常減少軍糧,打算讓軍心動搖。這時,韓馥部將麴義叛變,韓馥討伐,反為麴義所敗。袁紹既已怨恨韓馥,便與麴義結交。單于想叛離東漢朝廷,袁紹張楊都不願意。單于脅迫張楊與他一同離開,袁紹派麴義追擊到鄴城南方,大破單于軍。

原圖鏈接[界橋大戰麴義破公孫,防守反擊公孫侵青州——袁紹(十二) 來自搜狐]

界橋之戰

初平三年(192年),袁紹率軍迎戰公孫瓚,兩軍在界橋以南二十里處交戰。公孫瓚軍有三萬軍馬,氣勢威猛。袁紹命令麴義率領精兵八百人為先鋒,左右兩側設置一千張強弩。公孫瓚輕視麴義的兵馬較少,於是下令騎兵沖陣。麴義軍用盾牌掩護身體而不動。雙方的距離不到十幾步時,兩側弓弩齊發,迴蕩著震天動地的廝殺聲。公孫瓚軍大敗,公孫瓚任用的冀州刺史嚴綱被斬,麴義軍斬殺了千餘人。麴義率軍追至界橋,公孫瓚集結部隊反攻。麴義再次破公孫瓚,抵達公孫瓚軍營,拔掉公孫瓚營門的大旗。殘兵全都逃走。 袁紹在後方十多里處,聽聞公孫瓚已被擊破,於是解掉馬鞍讓馬休息,身旁守衛的只有幾十名能開硬弓的射手和大戟士百餘人。突然公孫瓚兩千多名被打散的騎兵殺到,將袁紹重重包圍,射下的弓箭像雨一樣。別駕從事田豐扶袁紹入空牆內,袁紹將頭盔扔在地上說大丈夫應該戰死,怎能逃入牆內苟延殘喘。於是讓弓箭手射箭回擊,射傷不少騎兵。公孫瓚軍不知道是袁紹,不少人漸漸撤離。麴義趕來迎接袁紹後,公孫瓚的騎兵才全部撤離。

[1][界橋大戰麴義破公孫,防守反擊公孫侵青州——袁紹(十二) 來自搜狐]

驕縱被殺

初平四年(193年),劉虞被公孫瓚所殺,烏桓峭王深受劉虞的恩德,於是率領同族人及鮮卑的七千多騎兵,和鮮于輔南下迎接劉虞之子劉和,並與麴義合兵十萬軍攻打公孫瓚。興平二年(195年),在鮑丘擊敗公孫瓚,斬首二萬餘級。於是公孫瓚退守易京,屯田種糧,逐漸能夠自給。相持了一年多,麴義軍的軍糧見底,士兵飢餓之下,有一數千人退離。公孫瓚趁機截擊,繳獲車輛輜重。 後來由於麴義驕傲放縱,袁紹殺了麴義,併吞了麴義的部隊。

連戰公孫

興平二年(195年),公孫瓚殺害劉虞,盡得幽州之地,劉虞的從事漁陽鮮于輔、齊周、騎督尉鮮于銀等率幽州兵馬想為劉虞報仇,因燕國(今北京大興)閻柔素有恩義,他們便推舉閻柔為烏丸司馬。閻柔招集鮮卑、烏丸等兵馬,共得漢兵、胡兵數萬人,與公孫瓚所置漁陽太守鄒丹戰於潞河(今朝白河)之北,大敗公孫瓚軍,斬殺鄒丹。烏桓峭王也率其部落的人及鮮卑騎兵七千餘騎,隨鮮于輔迎接劉虞之子劉和與袁紹將麴義,合兵共十萬攻打公孫瓚,在鮑丘大敗公孫瓚,斬首二萬餘。公孫瓚連戰連敗,只得退還易京固守不出,麴義等乘勝追擊,包圍易京。 公孫瓚在易京內開置屯田。兩軍相持一年有餘,麴義糧盡退兵,公孫瓚乘勢出擊,擊敗麴義,盡得其車重。

人物評價

袁紹:「此兵孤之前行,乃界橋搴旗拔壘,先登制敵者也。」

王粲:「義久在涼州,曉習羌斗,兵皆驍銳。」

史書記載

三國志 《三國志公孫瓚傳》

紹軍廣川,令將麴義先登與瓚戰,生禽(嚴)綱。

袁紹又遣麴義及(劉)虞子和,將兵與(鮮于)輔合擊瓚。瓚軍數敗,乃走還易京固守。【◎趙一清曰:○《方輿紀要》卷十三:麴義壘在河間縣東城鎮北十四里。】[1]

《三國志張楊傳》

袁紹至河內,楊與紹合,復與匈奴單于於夫羅屯漳水。單于欲叛,紹、楊不從。單于執楊與俱去,紹使將麴義追擊於鄴南,破之。 後漢書 《後漢書卷九孝獻帝紀第九》:

是歲,袁紹遣將曲義與公孫瓚戰於鮑丘,瓚軍大敗。

《後漢書卷七十三劉虞公孫瓚陶謙列傳第六十三劉虞傳》[2]

烏桓峭王感虞恩德,率種人及鮮卑七千餘騎,共輔南迎虞子和,與袁紹將麴義合兵十萬,共攻瓚。興平二年,破瓚於鮑丘,斬首二萬餘級。瓚遂保易京,開置屯田,稍得自支。相持歲余,麴義軍糧盡,士卒飢困,餘眾數千人退走。瓚徼破之,盡得其車重。

《後漢書卷七十四上袁紹劉表列傳第六十四上袁紹傳》

明朝,馥將麴義反畔,馥與戰失利。紹既恨馥,乃與義相結。

紹先令麴義領精兵八百,強弩千張,以為前登。瓚輕其兵少,縱騎騰之,義兵伏楯下,一時同發,瓚軍大敗,斬其所置冀州刺史嚴綱,獲甲首千餘級。麴義追至界橋,瓚斂兵還戰,義復破之,遂到瓚營,拔其牙門,餘眾皆走。紹在後十數里,聞瓚已破,發賾息馬,唯衛帳下強弩數十張,大戟士百許人。瓚散兵二千餘騎卒至,圍紹數重,射矢雨下。田豐扶紹,使灠入空垣。紹脫兜鍪抵地,曰:「大丈夫當前斗死,而反逃垣牆閑邪?」促使諸弩競發,多傷瓚騎。眾不知是紹,頗稍引灠。會麴義來迎,騎乃散退。

(張)燕精兵數萬,騎數千匹,連戰十餘日,燕兵死傷雖多,紹軍亦疲,遂各退。麴義自恃有功,驕縱不軌,紹召殺之,而並其眾。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