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黃莊鄉中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黃莊鄉中學樹立「以人為本、剛柔相繼」的管理理念,實行以級部為主體、「橫向競爭、縱向貫通、條塊結合、各司其責」的內部管理體制,不斷深化人事制度和分配製度改革,堅持民主管理,實行校務公開,努力營造促進師生、學校和諧發展的人文環境。

校園諮詢

從生源外流到生源回流

黃莊鄉中學的學生數從2017年的100餘人增加到2023年的440人;潢溪鎮中學2017年只有250餘名學生,現在有700多名學生……近年來,鷹潭市餘江區大力推進城鄉義務教育[1]優質均衡發展,帶來了生源回流這一可喜變化。鄉鎮學校有何魅力,能實現由生源外流向生源回流的大轉變?近日,記者走進餘江區一些鄉鎮中學,去尋找答案。

捨得投入,校園舊貌換新顏

嶄新的教學樓,漂亮的塑膠跑道,教室里書聲琅琅……仲春時節,記者在餘江區潢溪鎮中學校園裡看到,三五成群的學生正在田徑場上賽跑、踢球,盡情享受着愉快的校園時光。

潢溪鎮中學於1953年創辦,隨着學生大量入城就讀,生源銳減,險些「關門」。「2017年以前,學校教學質量不理想,教學設施[2]設備破舊……」潢溪鎮中學校長周華選說。當時有很多學生轉學到城區或私立學校就讀,全校學生由1000多人慢慢跌至200餘人。

城鄉教育資源分配不均,鄉鎮教育質量滑坡,導致鄉鎮學校生源流失,這是困擾鄉鎮教育發展的「老大難」問題。大家深知,要想辦好鄉鎮教育、留住生源,就必須改善硬件環境,提升師資水平。餘江區教育體育局局長金明光說:「餘江區將改善校園環境作為扭轉鄉鎮生源流失的關鍵一招,2017年,區委、區政府先後投入2000萬元,對潢溪鎮中學進行全面升級改造,新建了教學樓、宿舍1萬多平方米,體育場地達1.2萬平方米,綠化面積達1.2萬平方米,並配備了15間特色功能教室。」潢溪鎮中學英語教師姜樹越告訴記者:「現在校園的基礎設施建設可以和城區學校媲美,就拿宿舍來說,全校每間宿舍都配備了空調和單獨的衛生間,冷熱水均接入宿舍。」

「隨着學校硬件設施的不斷升級,很快引發學生回流潮。目前,潢溪鎮中學有700餘名在校生,自2017年以來,每年有50餘名學生從鷹潭市區、私立學校轉回潢溪鎮中學讀書。」金明光告訴記者,這只是餘江區大力推進優質教育均衡發展的一個縮影。近年來,餘江區搶抓鷹潭市全域列入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的契機,將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位置,主動破除制約教育事業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秉承「對教育再怎麼重視都不為過、再怎麼投入都不為多」的理念,先後投入31億元,在全區新建、改擴建學校120餘所,做到「最好的地段建學校、最美的風景在校園、最優的待遇給教師、最佳的條件給孩子」。

大膽改革,優化師資促均衡

如果說嶄新的教學樓、花園式校園、寬闊的操場是餘江區鄉鎮學校引發回流潮的外因,那麼聯盟辦學、縣管校聘等一系列改革則是內因。

3月29日,記者在餘江區黃莊鄉中學的校門口看到兩塊牌子:一塊牌子上寫着學校校名,另一塊牌子上則寫着「餘江二中黃莊校區」字樣。

金明光告訴記者:「餘江區積極探索『1+N』強校帶弱校的聯盟辦學模式,目前全區共組建了9個校際聯盟體,校際聯盟體中的城區學校會選派優秀班子成員和骨幹教師到校際聯盟體中的鄉鎮學校任教。實行教學管理、教學計劃、教學研究、教學活動和教學考核五同步,有力推動了鄉鎮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快速、穩步提升,進一步推動了學生回流。」

良好的校園環境,優質的教學質量,群眾看在眼裡、喜在心中。「以前父母總覺得老家在鄉鎮,教育不行,所以一直帶着我在上海讀書。」黃莊鄉九年級學生葉錦軒告訴記者,這幾年回老家過年,家人們欣喜地發現黃莊鄉中學每年都有大變化,不但校園環境煥然一新,升學率也大幅提升,八年級下學期,父母就果斷地讓他從外地學校轉了回來。黃莊鄉中學校長羅賢坤說:「在黃莊鄉中學,每年像葉錦軒這樣從城區回流的學生有30多名,這種回流的引力主要來源於聯盟辦學和縣管校聘。」

近年來,餘江區通過大力實施縣管校聘、校際聯盟等一系列改革措施,讓教師從「學校人」變成「系統人」,使城鄉教育資源配置不均、教師職業倦怠等頑疾逐步破除。金明光告訴記者:「目前,全區2450名教師參與改革,有335名教師發生崗位變化,52名城區及城區周邊學校教師到農村偏遠學校交流輪崗。通過競聘上崗的方式,教師有序流動人數占總人數的16%,城鄉教師資源配置不均的現象大為改觀。同時,為提升城鄉教師均衡配置水平,讓城鄉之間差距縮小,餘江區通過公開招錄、人才引進等多種方式補充教師1030名,其中緊缺學科教師180名,並逐年增加教師編制,教師補充人數遠遠大於自然減員人數,義務教育階段師資力量得到有效充實。」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