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龍宿郊民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龍宿郊民圖》屬於宋代名畫之一。

中國宋朝延續300多年,北宋統一消除了封建割據造成的分裂和隔閡,在一段時期內社會保持着相對安定局面,商業手工業迅速發展,城市布局打破坊和市的嚴格界限[1],出現空前未有的繁榮,其繪畫在隋唐五代的基礎上繼續得到發展。民間繪畫、宮廷繪畫、士大夫繪畫各自形成體系,彼此間又互相影響、吸收、滲透,構成宋代繪畫豐富多彩的面貌[2]

基本情況

龍宿郊民圖是董源重要的傳世作品之一,它描繪了居住於江邊山麓的民眾慶賀節日的情景。此圖以山為主,右側的兩座大山占據了畫面的大半,山頂且有礬頭。山下水面空闊,溪流蜿蜒,樹木茂密成林。山下的人家在樹頭掛起了燈籠,溪邊又有兩條舟船,上豎彩旗,數十人自岸及舟聯臂排列,似正在表演慶賀的歌舞。山下道路上點綴着一兩行人,似在趕路,又似在遊覽。這幅圖畫的用意應該是表現清雅的江南山水中居人生活的舒暢和愉悅。在董源的山水作品中,這似乎是一個常見的主題,即使是以表現山水為第一目的,他還是情不自禁地要畫出居人的生活圖景,並將此中透出的生命活力感染給無言的山山水水。此作技法池以披麻皴和水墨渲染為主,畫山形時先勾出輪廓,再用長披麻皴手法,以中鋒筆自上而下左右披拂,線條大致平列,但也時時交疊會合。山上的礬頭則作空心點皴,呈現草木葳蕤情狀。在皴染基礎上畫家又給山石敷以重絳色,同時將山頭染為青綠。這樣就將李思訓的精於設色和王維的擅用水墨巧妙地結合起來。後人稱讚董源「神品格高,無與比也」。以龍宿郊民圖驗之,他的畫的確不愧為有「品」有「格」的上乘之作。

歷史背景

宋代繪畫進入手工業商業行列,與更多的群眾建立較為密切的聯繫。一批技藝精湛的職業畫家,將作品作為商品在市場上出售,汴京及臨安都有紙畫行業。汴京大相國寺每月開放5次廟會,百貨雲集,其中就有售賣書籍和圖畫的攤店;南宋臨安夜市也有細畫扇面、梅竹扇面出售[3];汴京、臨安等地的酒樓也以懸掛字畫美化店堂,作為吸引顧客的手段。市民遇有喜慶宴會,所需要的屏風、畫帳、書畫陳設等都可以租賃。適應年節的需要,歲末時又有門神、鍾馗等節令畫售賣,為市甚盛[4]

北宋時,汴京善畫「照盆孩兒」的畫家劉宗道[5],每創新稿必畫出幾百幅在市場一次售出,以防別人仿製;專畫樓閣建築的趙樓台;畫嬰兒的杜孩兒,也在汴京享有盛名。吳興籍軍人燕文貴常到汴京州橋一帶賣畫。山西絳州楊威,善畫村田樂[6],每有汴京販畫商人買畫,他即囑其如到畫院門前去賣,可得高價。社會對繪畫的需求和民間職業畫家創作的活躍,是推動宋代繪畫發展的重要因素。宋代由於手工業的發達,促成了雕版印刷的發展與普及,出現了汴京、臨安、平陽、成都、建陽等雕版中心,不少書籍及佛經都附有版畫插圖,現存宋金雕印的彌勒像、陀羅尼經咒、《佛國禪師文殊指南圖贊》、《趙城藏》等,可見其繪刻之精美。

視頻

龍宿郊民圖 相關視頻

宋代繪畫藝術048
理學精神,影響了宋代繪畫

參考文獻

  1. 品讀北宋文化:打破坊市制 形成開放型城市新格局,搜狐,2016-07-13
  2. 宋代繪畫,華人環球網,2017-06-12
  3. 空前繁華的南宋臨安夜市,網易,2020-03-17
  4. 宋代書畫市場:誰來畫?誰買單,芝麻開門收藏鑑定交易網,2018-05-24
  5. 劉宗道,博雅文化旅遊網
  6. 村田樂——中國繪畫中的鄉村休閒生活(二) ,搜狐,2018-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