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龍崗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龍崗鄉,隸屬江西省贛州市石城縣,位於石城縣西南部,206國道穿境而過。轄區面積73.42平方千米,戶籍人口約1.21萬人(2018年),下轄1個社區、6個行政村(2019年)。民間習俗有石城燈會。2018年,龍崗鄉工業企業2家,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家,營業面積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5家。[1]

中文名: 龍崗鄉

外文名: Longgang Town

行政區劃代碼: 360735203

行政區類別: 鄉

所屬地區: 中國江西省贛州市石城縣

地理位置: 石城縣西南部

面 積: 73.42 km²(2018年)

下轄地區: 1個社區、6個行政村

政府駐地: 龍崗圩

電話區號: 0797

郵政區碼: 360735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人口數量: 約 1.21 萬(2018年戶籍人口)

車牌代碼: 贛B

歷史沿革

龍崗境內,人類活動歷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活動。先秦時是古越人生息繁衍之地。自漢代以後龍崗先後隸屬於於都揭陽陂陽、虔化等縣。隋開皇年間,石城設場,南唐保大十一年(953年)石城升場為縣,從此,龍崗一直為石城縣轄地。直至1933年8月,中華蘇維埃臨時政府決定在橫江增設太雷縣,龍崗劃歸屬之,至次年10月撤銷,仍屬石城縣轄。自宋、元、明、清至民國初年,龍崗一直劃屬陂陽鄉之龍上里和禮上里。

民國十八年(1929年),龍崗屬屏山區轄。

民國二十年至二十二年(1931年至1933年)八月,蘇區時期,龍崗屬於大由區轄。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八月後,龍崗為屏山區十三保聯。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二月,與大由合併稱龍由鄉。

1949年10月至1950年5月,先後增設新龍、下逕、綠水、新南、合計5鄉屬第七區(大由)轄。

1958年8月,原龍崗、新龍、下逕、綠水、新南合併成立龍崗紅星人民公社。

1968年8月,龍崗公社併入大由公社,1972年10月又從大由公社析出,成立龍崗人民公社。

1984年6月,建鄉換屆,龍崗改為鄉建制,下轄6個村民委員會,89個村民小組。

行政區劃

1958年8月,龍崗紅星人民公社下設5個生產大隊。

1973年3月,原洋地公社衛東大隊劃歸龍崗公社。自此,龍崗公社下轄6個生產大隊,89個生產隊。

1984年6月,龍崗鄉下轄6個村民委員會,89個村民小組。

2019年,龍崗鄉下轄1個社區、6個行政村:龍興社區、龍崗村、新南村、下逕村、綠水村、新龍村、水廟村。 鄉政府駐龍崗圩。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龍崗鄉位於石城縣南偏西,北接屏山鎮,東鄰橫江鎮(含洋地管理區),西北靠大由鄉,南毗瑞金縣壬田鎮。 總面積73.42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龍崗鄉東南多山,坑壟交錯,西北及中部丘陵起伏,兼有小片平原。最高點柏上,海拔516.4米;最低點下逕村的下村,海拔210米。龍崗境內無高山大嶺,海拔高度均在500米以下。山脈皆源於武夷山的竹篙嶺支脈,山勢東西走向。主要山脈有馬鞍寨,為瑞金、石城的天然界山,海拔高度430.2米;老虎崬,是寧都、石城通往長汀的隘口之一,海拔高度425米;清山崬,海拔高度387米,山上懸崖壁立,險峻奇特。

氣候

龍崗鄉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光熱資源豐富,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氣候溫和,無霜期長。年平均氣溫19.1℃,1月平均氣溫7.3℃,7月平均氣溫29.5℃,≥5℃積溫6554℃,≥10℃積溫5816.8℃。無霜期約283天,年降水量1660.6毫米,雨量多集中在春夏之交。由於境內水資源較缺,秋後易受乾旱。

水文

龍崗鄉境內無大川大河,水流量小,水力資源很不豐富。主要河流有龍崗河、新龍河、下逕河、綠水河、水廟河、黃沙坑溪。

土壤

龍崗鄉土壤多為紅壤與酸性紫色土。

自然資源

龍崗鄉地表資源除耕地外,森林資源比較豐富,還有優質的地下礦泉水資源,質地細膩、勻稱的龍硯石資源和少量的鐵礦資源。 2003年,龍崗鄉耕地面積7878.7畝,占總面積的7.3%,多為紫泥田和黃沙泥田。水域面積3500畝,約占總面積的3%。其他1873.5畝,占總面積的10.48%,是個典型的東南丘陵低山地區。

人口

龍崗鄉境內人口變動較大。1950年總戶數(不含水廟村)951戶3419人;1972年總戶數1312戶,人口數增至6622人;1990年總戶數(含水廟)1823戶9064人;2000年總戶數2193戶,人口數已達10143人;2003年總戶數2265戶,總人口數為10838人。1952年全鄉人口自然增長率為15.8‰,1968年上升到36‰,後通過計劃生育,人口自然增長率逐年下降,2003年為7.8‰。龍崗人口由2個民族構成。至2003年,全鄉有畲族人口13戶70人,其餘均為漢族。2018年,龍崗鄉戶籍人口12120人。

經濟

龍崗鄉已形成了瓜、白蓮、煙草三足鼎立格局,有百畝臍橙示範園。2018年,龍崗鄉工業企業2家,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家,營業面積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5家。

交通運輸

龍崗鄉境內有206國道縱貫南北,是南來北往的車流、物流必經之地;毗鄰昌廈公路、贛龍鐵路。

地方特產

據史書記載,石城縣龍崗鄉盛產「黃石」,始興於北宋,清代年間便失傳。因當時在石城縣文聯工作的賴德廉探訪,石城「黃石」得以重見天日。

歷史文化

方言

石城是純客住縣,全部使用客家方言,粵東地區的客家方言更接近於石城方言。如石城人稱太陽為「日頭或熱頭」、稱月亮為「月光」、稱睡為「歇」等等。

石城燈會

石城燈會是一種別具一格的民間習俗,主要流布於江西省贛南的石城縣,江西石城客家方言中,「燈」、「丁」同音,因此舞燈便有祝願人丁興旺、家宅吉祥之意。明清時期新春舞燈活動在石城已經盛行,農曆臘月一到,鄉村間一些文藝愛好者便自發組織起來,製作各式燈彩,自正月初一起游村串戶舞燈為戲,直至元宵「謝燈」方才停止。石城燈會的道具、舞蹈、音樂都極為優美,其燈彩包括龍燈、獅燈、馬燈、蛇燈、菜籃燈、寶傘燈、牌燈、鯉魚燈、羅漢燈、蚌殼燈、船燈、八寶燈、板橋燈、麒麟送子燈等幾十種,均以各色紙張和竹篾通過編、扎、畫、剪、貼等手段精製而成;其中龍燈、獅燈表演動作粗獷豪放,菜籃燈等的表演輕盈活潑、潑辣詼諧、生動靈活;伴奏音樂多為石城特有的民間打擊樂,曲調則多採用石城地方歌曲和贛南採茶戲旋律,節奏明快,悠揚動聽。石城燈會深深紮根於人民群眾之中,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其燈彩製作、舞蹈表演及音樂創作等充分展現了客家先民的文化藝術創造力,從一個方面反映出石城深厚的客家文化底蘊。2008年,石城燈會被列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視頻

大美永城龍崗鄉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