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K5 Leopold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K5 Leopold是二戰德國列車炮[1]

發展沿革

鐵路,是18世紀工業革命後劃時代的交通工具,在裝甲載運工具發展尚未成熟之前,鐵路是可以將部隊、武器重火炮快速運達戰場的運輸系統,然而高度的依賴鐵路,當時最恐怖的武器武裝列車運用範圍有限,若想大量使用這種武器,發展密集的鐵路網勢在必行,但這種武裝列車仍有缺點,早期的武裝列車只有輕武器作為攻擊的主要裝備,想要有更強大的攻擊武力,就必須換裝大口徑的火炮增強攻擊力,這就是列車炮的前身,但是這是一種臨時的設計,早期的列車炮除了放上一些中口徑的火炮外,有些直接拆下海軍艦炮來使用,這些火炮的后座力極強,沒有經過特殊設計的車身往往承受不住強大的后座力,車體結構受損、列車直接出軌的情形層出不窮,然而日新月異的科技,使得這些問題慢慢獲得改善。發展列車炮的各國,紛紛針對早期列車炮的問題進行改善,使用的火炮口徑也越來越大,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法國在馬其諾防線,建立了一連串可互相支援的列車炮鐵路網,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更開發出擁有800mm口徑的古斯塔夫超重型鐵道炮列車炮和擁有283mm口徑火炮還有精準射控系統的K5 leopold列車炮。

一次大戰後,德國受到凡爾賽條約的影響,德國被禁止發展大口徑火炮,在各國列車炮發展起來情形下,德國巧妙的利用了以發展海軍為藉口繼續做研製大口徑火炮的計劃。1933年,德國開始進行一連串搭載超重型火炮的列車炮研製計劃,其中克魯伯公司所提出利用現有的載具搭配上283mm口徑火炮的計劃,並於1935年經在過各口徑火炮測試的結果下,由於測試出來的效果最為顯著,而為德國軍方所採納,並且定名為:K5 (E) leopold列車炮,於1936年服役,直至終戰,德國仍然繼續生產。

經歷

自從1936年K5 (E)生產服役後,由於生產期間保持保密狀態,所以最終產量至今仍不確定,據估計大約有25~28門的K5 (E)馳騁於戰場,K5 (E)有着簡潔、經典的設計,效率高的彈藥搬運設備還有精密的裝彈機構,加上細長的炮身,使得K5 (E)又有個schlanke Bertha(苗條的貝爾莎)的暱稱,目前已知於1940年時,至少有8門K5 (E)投入戰場,然而K5有個先天設計上的缺點,炮管內膛線咬合狀況不良導致時常有膛炸的問題,經過修改,一批擁有新膛線炮管披掛上陣,改善了膛線咬合不良的問題。之後,K5全力投產,所有的問題,都有賴於前線的回報。K5列車炮有一個特點,就是整個炮身結構由前後兩輛板車來承擔,板車設計特殊,擁有六軸車輪,每軸車輪可以承載18噸,而整部列車炮,則是由火車頭、乘員車廂、補給車廂、彈藥車廂所構成的;在戰場上,K5可以經由兩種發射模式來發揮它的威力,一種是直接在鐵道上進行射擊,另一種是在特殊設計的鐵道旋轉盤上進行射擊。K5服役的過程中,一共研製出3種炮彈,分別是1940年的GR35、1943年的GR42以及GR43。K5在研發的過程中,根據前線戰報不斷改良,改良範圍包括加裝炮口制退器、將原本由德國傳統水準式安裝方式的炮尾改為螺扣式,彈藥方面也不斷改進,後來德國替K5研製出一種兩段式加速的火箭助推炮彈,此炮彈原理是利用原本炮彈打出後在燃料耗盡之前啟動火箭助推器達到增加射程的效果,儘管這方法會造成彈體的荷重、裝藥量降低,但這在當時仍不失為有實用價值的新技術,配用這種新技術炮彈的K5命名為K5 GLATT,並且使用了新研製的一段式炮管,根據測試,使用此火箭導彈的K5有效射程可達151KM,炮管口徑增加為310mm,而德國軍方針對這型的K5釋出7門的訂單,直至終戰,只有兩輛被生產出來,並且投入1945年于波恩附近的戰役。最後一型改良型的K5,則是被設計放在虎王的底盤上,用於一般公路或越野時候使用,然而仍停留在設計階段,德國就投降了。由於優異的性能,使得K5馳騁各戰場都深獲好評[2]

視頻

K5 Leopold 相關視頻

航拍二戰德軍280毫米口徑列車炮 雄風猶存
二戰德國的列車炮,德國軍工果然不同凡響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