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M1艾布拉姆斯系列主戰坦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M1艾布拉姆斯系列主戰坦克

M1艾布拉姆斯是由美國克萊斯勒防務公司(Chrysler Defense Division)開發設計,美國陸軍在1980年初開始引入並且使用。

基本內容

中文名:M1艾布拉姆斯系列主戰坦克

所 屬美國

引入時間:1980年

開發公司:Chrysler Defense Division

發動機:AGT-1500燃氣輪機

操 縱:「T」形操縱杆

單位造價:850萬美元

背景

由於安裝了燃氣渦輪引擎(燃氣輪機)成為了新奇的特徵。初期型的M1及M1裝甲改良型的的M1IP使用了裝備M68A1的51倍徑105毫米線膛炮為主炮。 M1在1991年的海灣戰爭經由沙特阿拉伯初次投入戰場,而其性能上勝過它的對手伊拉克所配備蘇聯製造的T-72、T-62和T-55。

設計思想

接受MBT-70和XM-803兩車研製失敗的教訓,該坦克研製初期就嚴格控制了研製、製造成本,並力圖達到提高性能的要求。該坦克的19項設計要求中,陸軍特別強調了乘員的生存力,其次才是觀察和捕捉目標能力及首發命中率等要求。提高乘員生存力的重要性體現了現代坦克的發展趨勢。為此XM1坦克設計採用了新的防護配置和現代火控系統。根據1973年10月中東戰爭經驗,對設計要求又作了部分修正,如要求增大戰鬥行程、加強側面防護、改進車內彈藥儲存等。

生產過程

1973年1月陸軍參謀部正批准特別任務小組提出的XM1研製大綱,1973年6月陸軍分別與通用汽車公司(GMC)和克萊斯勒(Chrysler)公司簽訂了研製樣車合同,1976年1月底兩輛樣車完成,並在阿伯丁(Aberdeen)試驗場進行對比評價試驗。1976年11月12日陸軍宣布克萊斯勒樣車獲勝,並與之簽訂了製造11輛樣車的合同,從而開始了該坦克的全面工程研製,於1979年11月完成,歷時36個月。在此期間,克萊斯勒公司為陸軍製造了11輛樣車,1978年2月開始對樣車進行第二階段的性能試驗和使用試驗(DT/OT II),包括在各種氣候和模擬戰場條件下試驗,試驗內容主要有機械拆卸和維修;各種機動性試驗;武器試驗和環境試驗。該階段試驗總行車裡程約為89635km,發射炮彈19100發。

在全面工程研製階段中,利馬陸軍坦克修配廠改造為M1坦克的第一製造廠,它便成為西方國家最現代化和生產率最高的坦克製造廠。

1979年5月間陸軍決定試生產XM1坦克110輛,在利馬坦克廠製造,1980年2月完成頭兩輛生產型車。為紀念原陸軍參謀長,二次大戰中著名的裝甲部隊司令格雷夫頓W·艾布拉姆斯(Greighton W.Abrams)將軍,特把該坦克命名為艾布拉姆斯主戰坦克。從1980年9月到1982年5月又對這些坦克在部隊進行了第三階段的研製試驗和使用試驗,試驗表明該坦克主要性能已滿足了1972年提出的研製要求。[1]

早在1981年2月陸軍就已批准生產7058輛M1坦克,同時將XM1坦克正式定名為M1艾布拉姆斯主戰坦克。1981年9月利馬坦克廠和底特律坦克廠開始小批量生產M1坦克,1982年3月底特律坦克廠開始製造生產型車。

1984年陸軍把M1/M1A1坦克的計劃生產總數提高到7467輛(其中4199輛M1A1)。為提高生產率和產品質量,兩個坦克廠對生產設備和生產工藝進行了較大的改進,1984年初月產量達70輛。

M1坦克的生產於1985年2月全面結束,共製造了2374輛,以後轉向生產改進型M1坦克和裝120mm滑膛炮的M1A1坦克。1988年春季,美國陸軍曾考慮把該系列坦克的生產總數提高到12000輛,以取代所有M60系列坦克。應當指出,1974年12月美國和聯邦德國曾簽訂了一份諒解備忘錄,其中包括對聯邦德國豹2修改型車進行試驗評價,以期在豹2和M1兩車裝備部隊前取得最大可能的部件標準化,取得的主要協商結果是計劃在M1坦克上裝備聯邦德國製造的120mm滑膛炮。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