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M3/M5斯圖亞特戰車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M3/M5斯圖亞特戰車
圖片來自隨意窩

斯圖亞特輕戰車(Stuart tank;M3/M5輕戰車)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製造數量最多的輕戰車歐洲戰場上所使用的英軍以美國南北戰爭名將斯圖亞特為M3和M5戰車命名。在英國,它同時擁有「甜心」(Honey)的非官方暱稱。美國陸軍則僅以「M3輕戰車」和「M5輕戰車」作為官方名稱。

斯圖亞特戰車是美國以及其盟國在二戰使用最廣泛的輕戰車,從歐洲、北非菲律賓,甚至是東南亞叢林以及島嶼上皆有斯圖亞特的蹤跡。並在租借法案[1] 的推廣下陸續提供給蘇聯中華民國法國南斯拉夫葡萄牙及若干中南美國家使用,其中有部分甚至持續使用至1996年。

1949年在國共內戰金門戰役中,國軍擊敗共軍的關鍵「金門之熊」部隊,便是由21輛M5A1戰車組成的一個戰車營(缺二連)。

參戰歷史

M3/M5的生產數量龐大,總數超過25,000台。斯圖亞特戰車一直到戰後仍在大量國家軍隊內服役。除美國、英國和蘇聯之外,它由法國中國狄托的游擊隊在南斯拉夫使用。

英軍

英國陸軍最早在實戰中使用M3輕戰車。1941年11月,大約170輛斯圖亞特戰車參與了北非戰場的十字軍行動與德軍交戰,但結果令人失望。實戰結果顯示,M3輕戰車與當時德軍主力三號戰車G型相較,沒有任何優勢,且三號戰車的50公厘主炮可以在1,000公尺外貫穿M3輕戰車;但對抗義大利M13/40坦克則勉強勝任。英國抱怨37毫米主砲威力太弱,尤其在視野開闊的沙漠戰場,輕戰車沒有辦法以它們的機動力取得地形掩護,陷入長距離對抗時火力弱勢更為凸顯,且為了拉近作戰距離,M3的耗油不免大增,野戰表現時英軍統計斯圖亞特的續航力僅有75英里(120公里),不到十字軍戰車的一半,也壓迫到英軍的後勤需求;同時英軍已經採用三人炮塔戰鬥室配置,仍使用雙人炮塔設計的M3輕戰車讓英軍認為是拙劣的過時設計。此外M3的履帶寬度太窄,接地壓太高。

但M3輕戰車也獲得若干正面評價,和當時英軍國產主力十字軍坦克相比,英軍喜歡斯圖亞特的車速和機械可靠性,因此暱稱它為「甜心」。此外英軍戰車的主力武器2磅炮沒有反軟性目標用的榴彈或散彈,有多樣化炮彈可用的M3輕戰車在戰術彈性上仍有價值。

當1942年英軍接收了美製M4雪曼中戰車之後,斯圖亞特戰車開始調整為支援載具,許多拆除砲塔降低重量與油耗,作為偵查車或指揮車使用。最有名的例子是拆除砲塔後改裝成運兵車的「斯圖亞特袋鼠」(Stuart Kangaroo)。

紅軍

另一個主要的租借援助國蘇聯,對M3的評價更是等而下之。紅軍認為它火力、裝甲都太差,且對燃料的品質太敏感(M3引擎皆是取自於飛機用星型引擎,需要高辛烷值的汽油,更容易著火),窄履帶設計在泥濘與雪地中機動力更為不堪。即便如此,M3還是優於大戰初期蘇聯製造的T-60坦克等輕戰車。1943年,紅軍試用了升級版的M5輕戰車,但認為並不比M3優良,因此拒絕了美國提供M5。

美軍

美軍第一次於實戰中使用M3是在菲律賓,1941年9月,美軍運輸了108輛斯圖亞特戰車到菲律賓,編成了192、194兩個戰車營。日本開戰後,美軍的斯圖亞特首次接敵發生在1941年12月22日,由Ben R. Morin中尉率領的戰車排操作5輛M3輕戰車與日本帝國陸軍第四戰車團所屬九五式輕戰車交戰,這次作戰Morin中尉的戰車遭日軍擊毀,包含他在內的車組人員遭到俘虜,其餘4輛戰車雖皆有中彈,但成功撤退。在美軍撤退至巴丹半島時,M3輕戰車多度擔任斷後任務,也多次和日軍戰車交火,最後一次戰車作戰發生在1942年4月7日。美國海軍陸戰隊認為在叢林戰中輕戰車較為適合操作,在太平洋戰場隨後仍大量佈署輕戰車,直到1943年末才因反攻任務需要更具威力的75公厘炮,始大規模換裝M4中戰車。

1942年底,當美軍參與北非戰事時,斯圖亞特戰車仍是其主要的裝甲武力。然而在歷經了慘痛的加查拉戰役後,美軍體悟到M3和M5完全不是德軍四號戰車虎式戰車的對手,於是隨即採取「英國模式」,解散大部分輕戰車營改為偵察之用。在後來的戰事中,多數美軍戰車營多配置三個中戰車連(通常是M4),以及一個斯圖亞特戰車連(M3或M5/M5A1)。

歐洲戰區,輕型戰車因為面對敵火的生還率太低,只能扮演次要角色。斯圖亞特唯一能充分發揮的主要舞台在太平洋戰區,因為日軍的戰車數量相對較少,火力和裝甲也較弱。日軍步兵很少配有反戰車武器,面對敵軍戰車時多採用近距離的攻擊戰術。因此在這裡,斯圖亞特戰車的威力只遜於中戰車。

發展歷史

二戰初,隨著歐洲情勢緊張,美國戰車設計師意識到M2輕戰車已經變得過時,於是進行了整體升級計畫,美國以1938年推出的M2A4輕戰車設計進行強化,包括更換引擎、增厚裝甲、採用加入避彈設計炮塔以及新的37公厘主砲、並因應加重的車身重量而修改驅動輪及懸吊系統。新的戰車被命名為「M3輕戰車」,於1941年3月至1943年10月間生產。如同其前身M2A4戰車,M3裝備一門37毫米M5主砲,以及三挺M1919A4機槍:一挺與主砲同軸,一挺在砲塔頂端,一挺在副駕駛座前方,然而車身槍塔的機槍常被拆除以換取更多空間。M3的裝甲主要為:炮盾厚度51公厘、前部上方厚度38公厘、下方44公厘、砲塔38公厘、車體側面與背面25公厘,正面防禦力足以在500公尺距離抵禦37公厘級別的反戰車炮,側面也足以防止步兵攜帶的20公厘反戰車步槍,車體也納入斜面避彈構型設計,相對於同時期它國輕戰車,其防禦較為「厚實」。除了車體油箱,M3輕戰車可在車尾加掛2具25加侖副油箱增加續航力。

M3的動力由飛機引擎轉用大陸R-670發動機(陸用型編號W-670,出力262匹馬力),由於在量產後引擎產能不足,因此有1,496輛M3輕戰車更換以柴油做為燃料的吉伯森T-1020發動機作為動力(出力245匹馬力)。M3輕戰車採後置引擎設計,但變速箱裝設在車體前方,故採取傳動軸穿透戰鬥艙的設計。同時因動力為氣冷星型引擎,不可避免地讓本型戰車有著高車體輪廓的特徵,給對手有很大的射擊面積。

M3系列的生產由美利堅汽車與鑄造公司(American Car and Foundry Company)負責。改良型M3A1則於1941年8月服役,M3A1搭配了有動力旋轉裝置的改良型同質焊接式砲台,具有一陀螺穩定器可使37毫米主砲於行進中能精準射擊,砲塔內部並採吊籃式設計。此時,有一全車體均採焊接式的先導實驗車體,被稱M3A1E1。下一型M3A2亦採焊接式設計,主要結構與M3A1大同小異,並沒有投入生產。在M5斯圖亞特量產後,部分技術與設計提供M3輕戰車產線改進,1942年8月後量產版本為M3A3,包括砲塔、車身以及車身機槍座皆重新設計。

  • M5斯圖亞特

由於參戰後對飛機發動機的需求增加,美軍為了將產能妥善分配,因此決定導入汽車使用的凱迪拉克V型8汽缸水冷引擎,搭配1940年代開始量產的液力式自動變速器,此改良型斯圖亞特1942年開始量產,原本應稱為M4輕戰車,但避免和M4中戰車混淆,因此跳號成為M5輕戰車。M5輕戰車使用的凱迪拉克引擎出力僅110匹馬力,因此裝了2具引擎維持與M3輕戰車接近的動力輸出,並配合引擎艙而重新設計後車身,M5斯圖亞特較前期型號更安靜、溫度較低,且自動變速箱對駕駛負荷較小,減少訓練駕駛員的時間。

儘管使用單位抱怨該戰車火力不足,改善型的M5輕戰車依然保留了37毫米主砲,導入M3A3的最後量產版本稱為M5A1。到1944年被M24輕戰車取代。

1944年M5停產時,總共量產8,885輛M5與M5A1,另外生產了1,778具M5輕戰車底盤用於M8自走炮

參考文獻

  1. 租借法案,www.acewing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