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秦始皇帝

增加 332 位元組, 5 年前
祖龙之死
==='''凶兆出现'''===
据《 [[ 史记 ]] 》记载,公元前211年( [[ 秦始 皇36 皇]]36 年)的一年之内,连续发生三件怪事。
首先是当年出现「''' [[ 荧惑守心]]'''」的天文现象,古人把「[[火星]]」称作「 [[ 荧惑 ]] 」,[[二十八宿]]中的「[[心宿]]」简称为「心」,「 [[ 心宿 ]] 」就是现代天文学的「[[天蝎座]]」,而 [[ 荧惑守心 ]] 的出现则被称为大凶之兆,轻者 [[ 天子 ]] 要失位,严重的情况就是 [[ 皇帝]][[驾崩]]{{refTag|name=deadof|1=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下),着者:王立群,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第三十二章:秦始皇之死,2009年3月出版,ISBN:7563382976}}。
同年有一块[[陨石]]在[[东郡]]地区(今 [[ 河南省]][[濮阳市]])坠落,其间有人在 [[ 陨石 ]] 上刻上「''' [[ 始皇帝 ]] 死而地分'''」七字{{refTag|name=LiangY|1=Liang, Yuansheng. (2007). ''The Legitimation of New Orders: Case Studies in World History''.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962-996-239-5, 9789629962395. pg 5.}},传入 [[ 秦始皇 ]] 耳中。 [[ 秦始皇 ]] 大怒,下令御史前去挨家查问,但没有人认罪,于是把居住在那块石头周围的人全部抓来杀了,并焚毁了那块 [[ 陨石 ]] 。这次事件让 [[ 秦始皇 ]] 心情不快,故此他让博士作了一首《 [[ 仙真人诗 ]] 》,等到巡行天下时,走到一处就传令乐师弹奏唱歌<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06|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36年)有坠星下东郡,至地为石,黔首或刻其石曰「始皇帝死而地分」。始皇闻之,遣御史逐问,莫服,尽取石旁居人诛之,因燔销其石。始皇不乐,使博士为仙真人诗,及行所游天下,传令乐人謌弦之。</ref>。
同年秋天,有一位使者从 [[ 关东 ]] 走夜路经过[[华阴]]平舒道,其间有人手持玉璧拦住使者,要求使者将王璧送至 [[ 滈池君 ]] ,并称「'''今年祖龙死'''」。使者问他缘由,那人随即失去踪影,并留下玉璧,使者惟有捧回玉璧,向 [[ 秦始皇 ]] 敍述自己的奇遇。 [[ 秦始皇 ]] 沉默了好一会,称[[山神|山鬼]]最多只能预知一年的事,并轻描澹写地指现时已是秋季,这话未必能应验。他在遣退使者后,又称「'''祖龙'''」的意思是「人的祖先」,(意指「祖龙死」与他无关)<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06|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36年)秋,使者从关东夜过华阴平舒道,有人持璧遮使者曰:「为吾遗滈池君。」因言曰:「今年祖龙死。」使者问其故,因忽不见,置其璧去。使者奉璧具以闻。始皇默然良久,曰:「山鬼固不过知一岁事也。」退。言曰:「祖龙者,人之先也。」</ref>。
其后, [[ 秦始皇 ]] 让御府察看那块玉璧,竟发现该玉璧是 [[ 始皇 ]] 二十八年出外巡视渡江时,沉入水中祭拜[[水神]]的那块,故为此[[占卜]],占卜的结果是迁徙才吉利(史记记载的卜辞称「'''游徙吉'''」),因而下令迁移三万户人家到 [[ 北河 ]] 、[[榆中]]地区,每户授给[[二十等爵]]一级<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06|史记·秦始皇本纪]]》:使御府视璧,乃二十八年行渡江所沉璧也。于是始皇卜之,卦得游徙吉。迁北河榆中三万家。拜爵一级。</ref>,而 [[ 秦始皇 ]] 则在公元前210年( [[ 秦始 皇37 皇]]37 年)进行第五次巡游,亦是他有生之年最后一次巡游{{refTag|name=cutqian8|page=232-237}}。
==='''最后的巡游'''===
公元前210年年尾( [[ 秦始皇 ]] 三十七年十月), [[ 秦始皇 ]] 踏上第四次全国巡游之旅,随行的包括他的幼子[[胡亥]],左丞相 [[ 李斯 ]] 及执掌中车府令的[[赵高]],右丞相[[冯去疾]]则负责留守京师<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06|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游。左丞相斯从,右丞相去疾守。少子胡亥爱慕请从,上许之。</ref>,其具体巡行路线如下:
<center>
</center>
[[ 秦始皇 ]] 一行在该年十一月到达 [[ 云梦 ]] ,在[[九疑山]]遥祭[[虞舜]],然后乘船沿长江而下,观览 [[ 籍柯 ]] ,渡过 [[ 海渚]]{{refTag|1=zhǔ,音煮}},经 [[ 丹阳到 ]] [[ 钱塘 ]] 。到 [[ 浙江 ]] 边上的时候,水波凶险,就向西走了一百二十里,从江面狭窄的地方渡过,最后登上[[会稽山]]祭祀[[大禹]],遥望 [[ 南海 ]] ,在那里刻石立碑<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06|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三十七年)十一月,行至云梦,望祀虞舜于九疑山。浮江下,观籍柯,渡海渚。过丹阳,至钱唐。临浙江,水波恶,乃西百二十里从狭中渡。上会稽,祭大禹,望于南海。</ref>。碑文除了颂扬 [[ 秦朝 ]] 的功德外,还有整顿吴越之地风俗的用意。据明末清初学者[[顾炎武]]的着作《[[日知录]]》载, [[ 春秋 ]] 时[[越王勾践]]为反击 [[ 吴国 ]] ,鼓励生育以增加人口,因此养成吴越地区百姓不重[[贞节]]的风气{{refTag|name=alhistory}},故命人在碑文刻下「饰省宣义,有子而嫁,倍死不贞。防隔内外,'''禁止淫泆,男女絜诚。'''夫为寄豭,杀之无罪,男秉义程。妻为逃嫁,子不得母,咸化廉清」一段。碑文全篇如下:
{{Quote_box
}}
[[ 秦始皇 ]] 之后从会稽山折回,途经吴地,声势浩大,避居当地的[[项梁]]、[[项籍]](即 [[ 项羽 ]] )叔侄也看到,项籍更称「吾可取而代之」。 [[ 项梁 ]] 担心 [[ 项籍 ]] 祸从口出,惹来族诛之祸,立即叫项籍噤声,但自此 [[ 项梁 ]] [[ 项籍 ]] 开始另眼相看<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07|史记·项羽本纪]]》: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ref>。
横渡长江后, [[ 秦始皇 ]] 沿海岸北上到达 [[ 琅琊台]]<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06|史记·秦始皇本纪]]》:还过吴,从江乘渡。并海上,北至琅琊。</ref>。这是 [[ 秦始皇 ]] 第三次到达 [[ 琅琊台 ]] ,并在当地召见方士[[徐巿]],距离他初会 [[ 徐巿 ]] 的时间,已经有九年的时光{{refTag|name=qinyong|page=199}}。
根据《 [[ 史记·秦始皇本纪 ]] 》的描述, [[ 徐巿 ]] 当时仍未渡海向东求取仙药,故推断与 [[ 秦始皇 ]] 会面后, [[ 徐巿 ]] 随即东渡大海。由于 [[ 徐巿 ]] 在寻找仙丹的过程中花费大量钱财,害怕面对 [[ 秦始皇 ]] 的雷霆之怒,故托辞称 [[ 蓬莱 ]] 仙药虽可能取得,却总被大鲛鱼阻挡,因此无法抵达仙人岛,要求增派神箭手及装备[[连弩]]对付鲛鱼。不久 [[ 秦始皇 ]] 在晚上梦见与海神交战,海神的形状好像人,大惑不解下邀请某博士解梦,博士指海神一向以大鱼蛟龙作斥侯,一般人是不会梦见海神的,不过 [[ 秦始皇 ]] 在祭祀方面对神灵恭敬周到,却出现这种恶神,应当除掉它,然后真正的善神才会迎来<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06|史记·秦始皇本纪]]》:方士徐巿等入海求神药,数岁不得,费多,恐谴,乃诈曰:「蓬莱药可得,然常为大鲛鱼所苦,故不得至,愿请善射与俱,见则以连弩射之。」始皇梦与海神战,如人状。问占梦,博士曰:「水神不可见,以大鱼蛟龙为候。今上祷祠备谨,而有此恶神,当除去,而善神可致。」</ref>。
因此 [[ 秦始皇 ]] 应允 [[ 徐巿 ]] 的要求,派遣射手捕杀鲛鱼。从 [[ 琅琊 ]] 向北直到 [[ 荣成山 ]] (今[[山东省]][[荣成市]]),都不曾遇见鲛鱼,直到到达 [[ 之罘 ]] (今 [[ 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的时候,才射杀了一头大鱼{{refTag|name=cutqian8|page=238-243}},接着又沿海向西进发<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06|史记·秦始皇本纪]]》:乃令入海者齎捕巨鱼具,而自以连弩候大鱼出射之。自琅邪北至荣成山,弗见。至之罘,见巨鱼,射杀一鱼。遂并海西。</ref>。
沿着[[山东半岛]]沿岸绕行, [[ 秦始皇 ]] 在抵逹 [[ 黄河 ]] 下游的 [[ 平原津 ]] (今山东省[[德州市]][[平原县]])时,突发重病倒下{{notetag|1=中国古代文献中的“病”与现代汉语中的“病”概念不一样。一般较轻的病,在古代文献中只称“疾”,只有重病才称“病”{{refTag|name=deadof}}。}}。群臣知道 [[ 秦始皇 ]] 忌讳「死」一字,因此不敢将死字挂在嘴边,但 [[ 秦始皇 ]] 的病情仍没有好转<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06|史记·秦始皇本纪]]》:至平原津而病。始皇恶言死,群臣莫敢言死事。</ref>。
[[ 秦始皇 ]] 知道自己时日无多,故命人写了一封盖上御印的信,给当时正在[[上郡]](今 [[陕 西]][[榆林]]附近)监视[[蒙恬]]部队的长子[[扶苏]]{{refTag|name=Tung|1={{en}}Tung, Douglas S. Tung, Kenneth. (2003). ''More Than 36 Stratagems: A Systematic Classification Based On Basic Behaviours''. Trafford Publishing. ISBN 978-1-4120-0674-3, 9781412006743.}},命 [[ 扶苏 ]] [[ 咸阳 ]] 参与丧事,但是这封遗书却存放在中车府令兼掌印玺事务 [[ 赵高 ]] 的办公处{{refTag|name=cutqian8|page=243-246}},没有送达 [[ 扶苏 ]] 手上<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06|史记·秦始皇本纪]]》:上病益甚,乃为玺书赐公子扶苏曰:「与丧会咸阳而葬。」书已封,在中车府令赵高行符玺事所,未授使者。</ref>。公元前210年( [[ 秦始皇 ]] 三十七年七月), [[ 秦始皇 ]] 在'''[[沙丘平台遗址|沙丘平台]]'''(今 [[ 河北省]][[邢台市]][[广宗县]]{{refTag|1={{ja}}{{cite web|url=http://japanese.cri.cn/chinaabc/chapter14/chapter140406.htm|title=中国百科 秦の始皇帝陵|publisher=CRI online|deadurl=yes|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30516140930/http://japanese.cri.cn/chinaabc/chapter14/chapter140406.htm|archivedate=2013年5月16日|df=}}}})逝世<ref group="古" name="death" />{{refTag|name=cutqian8|page=238-243}},巧合的是,秦始皇的出生地点与逝世地点,仅相距一百多公里{{refTag|name=qinyong|page=200}}。
[[ 史记·秦本纪 ]] 》载:「 [[ 始皇帝 ]] 立十一年而崩。」但因后来版本传抄将「立」错写「五」,造成后世以为 [[ 秦始皇 ]] 活到五十一岁{{refTag|1={{Cite news|url=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wb/html/2013-10/19/content_1312052.htm|title=《史记》修订本全球首发|language=zh-cn|publisher=人民日报|date=2013-10-19|accessdate=2013-11-30}}}}, [[ 清代 ]] 史学家[[钱大昕]]指出错误,但没有找到相关证据,直到[[南京师范大学]]团队在[[日本]][[高山寺]]所藏抄本中找到版本依据,再加上旁证材料,才将错误改过{{refTag|name=教授耗时8年为《史记》挑错:秦始皇没活到51岁|1={{Cite news|url=http://news.xinhuanet.com/book/2013-11/30/c_125785535.htm|title=教授耗时8年为《史记》挑错:秦始皇没活到51岁|language=zh-cn|publisher=扬子晚报|date=2013-11-30|accessdate=2013-11-30}}}}。
=='''身后'''==
11,454
次編輯